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为一名电视记者,能够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用镜头来展现人世间的真善美,是我选择新闻学专业时的梦想。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一年了,震区的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得怎样?江西的援建者在千里之外的他乡还好吗?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决定派采访组深入震区采访。2009年5月9日,我的梦想终于成真,有幸跟随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采访组赴江西援建对口县——四川省小金县采访。为期7天的采访亲历,使我初次品尝到这一“诱惑”所蕴涵的真实意味。我到,我见,我感动。  相似文献   

2.
与陈晓宁的这次对话,事实上发生在8月。当时,她刚刚“携基因库”回国,处在媒体的热烈包围中。44岁的陈晓宁看上去很年轻,相貌清秀,气质出众。 采访开始,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想到这次回来会受到这么高的礼遇。 中国新闻周刊:您知道,现在媒体把您称为“基因皇后”、“漂亮的基因妈妈”。 陈:是的,我知道,我觉得目前的报道太夸张了。首先,基因被描述得像个神  相似文献   

3.
毛旭明 《青年记者》2015,(10):35-37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进行采访,我们的作品才能拨动观众心弦。好作品大都来自于记者的坚守。”——周洋文她说她很胆小,可是在职业状态下她敢冒着超强台风出海拍摄;她说她很怕冷,可是她能在冬日的寒风里苦等3个小时,只为了能够拍到一个镜头;她说她很怕疼,可是她却能在扭伤脚后,一边喷着云南白药一边拄着棍爬楼梯去采访。“挺狠”和“折腾”是同事对她的共同评价。生活中她很“大条”,甚至都理不清自己的书桌;工作中她又  相似文献   

4.
司徒汉帮助我采访八九年初,我在《歌剧艺术》编辑部工作时,采访过一位英藉华人音乐博士——何士能先生。当时,在旁作陪的有何先生的表哥司徒汉先生,那是我第一次认识这位“大指挥家”。作陪的还有何先生的表姐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司徒璧双女士,她和司徒汉是堂宗兄妹。席间,司徒汉先生没有一点指挥家的架子,当我听不懂何先生的广东土话时,他和璧双轮番当我的翻译。何士能先生谈及中国音乐在英国的地位时,一些音乐领域的术语和专业名词诸如“头紧腹圆尾轻收”“打击乐”等等时,司徒汉先生还借助于手势为我解说。采访即将结束,司徒汉先生告诉我,他的夫人顾葆瑜女士也在歌剧院工作,是位“女高音”。可惜的是,  相似文献   

5.
1986年9月,在家“待业”10个多月的我,终于得到湖北省委组织部的正式通知:“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我在接到省委组织部正式任职通知后,首先前往省委省政府农口——农委报到.时任省农委主任的王崇文接待了我并和我谈话.他说:“菊元,你是省直机关的老同志了,很有工作经验和魄力.但是,农科院与别的机关有所不同,那是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198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要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叶挺将军摄影作品展览》。我是解放军报的见习记者,报社把采访这一活动的任务交给我单独完成,我着实心里很紧张。我能行吗?当时我只是一个“见习”的“小记者”,虽然从事新闻工作已有好几年,但直接采访国家领导人的活动,还是第一次。同事们见我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安慰我说,没事,李鹏总理很平易近人,挺和善  相似文献   

8.
“呵呵,不错,跑新闻,采访……”傻乎乎的我坐在夏日清晨的阳光下眯着眼睛傻想,觉得很有奔头,不愁在家得空调病,更有了不洗碗的理由。“好。”铁定决心把自己丢进了报社。从此,我的实习生活拉开了帷幕。爸妈偷笑:“这个吵闹的丫头终于找了点儿正经事做,省得一天到晚鸡犬不宁。”他们哪里知道我还藏了一肚子“坏水”。不过,话说回来,学了一年的新闻,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吧。可是,做实习生也不是小时候玩的过家家呀。那可不是摇身一变就能无所不能、所向无敌的。这不,在我正式开工后就碰到了我的实习生活的首要难题———电话采访。第一次在电话…  相似文献   

9.
回想在公司得奖、见报的几篇文章,我从心底里说:“这些都得力于采访对象的事迹真正打动了自己的心,我才用自己不很熟练的笔写出她们为油田双文明建设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1990年7月初,我刚到公司人普办工作,同办公室的常伟把“情系公司,我爱本职”有奖征文一事告诉我,并提供了一个优秀清洁工的线索。主人公为工作不辞劳苦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经过多遍修改,最后以《她不过是一颗小草》为题,在  相似文献   

10.
复旦新闻系毕业的徐敏子,原是我在《文汇报》工作时的同事。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去了美国旧金山,并在一家中文报——《世界日报》当记者。二十多年的海外记者生涯,养成了她“撰文、摄影-肩挑”的采访特色,获奖多多,在当地华人圈子里很有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回到家中,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老婆一如既往地在客厅坐着,等待我回来。 我进了门,简单地告诉她我的决定:“老婆,我把工作辞掉了!”她张着嘴,露出不敢相信的表情,从鼻子里发出了“哈啊——”的长声。 “为什么?”她试着了解情况。 我忽然开始觉得烦躁起来:“你听不懂国语吗?”  相似文献   

12.
在广州,有人给我介绍广东电视台年轻女记者周晓瑾,“她是个很值得一写的人”。“她有些什么故事?”说实话,我很惭愧,在北京,对地方上新闻界同行了解得不多,对周晓瑾的事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回答是,她是“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原羊城晚报总编辑许实(即微音)在听了她的报告后流了眼泪,其他的,你采访之后就知道了。我的采访是在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同电台的同志一道听周晓瑾的报告。她说这样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听完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她。一她爱流泪,说到自己忙于工作时将小女儿关在家里,在电话里听到孩子甜甜的嗓音“妈妈,我乖,什么也没动”时,她下泪,她怕女儿碰电爬高;说到她所敬重的奶奶邓颖超的去世,她下泪,她是周恩来的侄孙女;说到她所采访的那些身陷惨境的吸毒少女,她也下泪。  相似文献   

13.
拧开笔,打开采访本,正儿八经采访了,而往往抠不出满意的材料。可有时与人闲谈,却无意间创出“乌金”来,回想从事通讯报道工作两年的实践,就每每有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1990年初夏,我回农村看望母亲,姐姐也来串门,她很健谈,她说我们种田不用愁,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落谷,小喇叭会喊会教呢。“小喇叭教你种地”,我  相似文献   

14.
我的记者梦     
记者,真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萌发想当一名记者的“野心”,还是在参加工作不久。记得我和一位同事出差,从杂志上看到西北新闻刊授学院招生,我俩很激动,当天就寄出了报名表。后来终于盼来了封皮为墨绿色的“实习记者证”。第一次过把“记者”瘾,我激动得彻夜未眠。  相似文献   

15.
去年第一次遇到她是在网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动不动就说“给你一刀”。在被砍了几十刀后,我们成为了朋友,我知道她工作生活在广州。 去年四月,老板派我到广州出差,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因为我终于可以与她见面了。她的美丽让我震惊,不是我拙劣的文字所能够形容,她似乎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上前两步,对我露齿一笑。在花园宾馆的咖啡厅里,我才得知她是个护士。 也许是天意,在知道她是护士后的第二天,我因为执意要吃涮羊肉  相似文献   

16.
我第1次做广播新闻采访,是1996年6月23日(星期天)下午,在北京官园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多功能厅,现场报道中央电视台首批小记者团3O名成员第2次上课的实况。在此之前,我曾给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儿童台投过搞,在该台几次邀我去进行热线直播的时候,熟识了那里的编导兼节目主持人刘莹老师。她很喜欢我,经常为我创造条件,业余让我帮她做节目。听说我在当年5月28日考上了中央电视台首批小记者,成为其中年龄最小的一名成员,并已在1996年5月29日上镜进行大型电视新闻采访兼节目主持工作,她非常高兴。她很遗憾我们中央电视台小记者团6月2…  相似文献   

17.
彭雪 《出版参考》2009,(14):27-27
近一个月来,时常听到《千山暮雪》登上各大书城排行榜单的消息,也时常接到各类媒体对该书作者匪我思存的采访邀请,还有不少朋友特意打电话给我报喜,说你们家“匪”现在可火了!“匪”是对我一直以来担任责任编辑的作者匪我思存的简称,也是读者们对她的爱称。听到来自这些方方面面的消息,内心还是相当有满足感的,我们长期以来所努力的成果——匪我思存——这个原创言情小说品牌终于渐渐为大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18.
一位高级编辑这样讲:“你要写份稿,老婆喊三声,一洗衣二做饭三出私差,那你将一事无成。”我写稿才六个年头,却小有成就,这也得力于妻子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是给我腾出时间。妻子原来是吃皇粮的,整天是忙了公务忙家务,对我从不攀扯。每当我的作品在媒体上有字有音有像时,她还甩给我抿嘴一笑,促我辛勤写作。二是帮忙给我采访。妻子历来对人热情,不管什么样的来人她都礼貌相待。我们夫妻俩不在一个单位工作,当来客触及到的新点子,她定会刨根问底,帮我采访,在写稿时,  相似文献   

19.
男:青年节目组的女记者小刘从衡山采访归来。看得出,她的心情有些沉重。我几次找她谈情况,她总推说:有些问题还拿不准,还要再想一想。这不,快下班了,她终于从黑皮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我说:“主任,还是您自己先看看吧!”于是,我打开采访札记,读了起来,仿佛同小刘一起来到了衡山脚下。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雨  相似文献   

20.
“他现在可能进入‘状态’了。”1992年10月9日,离14大召开还有两天多。听说我想采访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台长,新闻系一位老师提醒我。第五次电话终于“逮”着他。听到年轻的校友要采访他,杨伟光欣然答应,“明天上午10点你准时到电视台东门传达室,登记一下就可上来了。”一个很深厚的男低音。10月11号上午,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15层杨伟光办公室,他用平和的语调向我讲述了他在中央两台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