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何向东 《学子》2003,(12):48-48
这几天,木子美的日记住网上持续发烧。面对“木子美现象”,许多人提出要对她实施封杀。也有人提出,木子美的出现显示了我们社会的宽容和价值观多元化。我认为,从法律角度看,对木子美日记完全可以封杀。  相似文献   

2.
浙江大学研究生“博客”使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月,木子美和她的《遗情书》在网络上烽烟四起,也让“博客”成了当年互联网上最为流行的语汇。自此,每天都有人前赴后继地摆弄“博客”这玩意儿,时隔三年,“博客”俨然成了一种地地道道的网络文化。身处大学校园的人们,也逃不过对“博客”的钟爱,今年1月10日,浙大88的“博客空间”悄然开版。  相似文献   

3.
《成长》2006,(7):17-18
网络是个局,无数人等想在这个局里博出位,想出名的人多了,事情就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木子美写写性爱日记就可以妇孺皆知,竹影青疃不仅写更火爆的性爱过程,还拍裸照,却只能算作网络小名人。  相似文献   

4.
博客化生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敏 《大学时代》2005,(2):8-13
2003年某日,一名木氏女子,在其网络日志上发出个人性爱日记《遗情书》。一时间,博客和网络色情批评成为媒体关注的风暴眼。而此前,众多国人对博客尚一无所知。今天,“博客”一词已被套用到“你吃饭了吗”的句式中;打开Google键入该词,点击搜索项,立即跳出994,000条结果;数据显示,全球博客人数逼近1000万,我国活跃的博客已在1万左右,其中,在校大学生占到不小比例……不难想象,博客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关联。这个舶来力量于2002年下半年着陆中国后,在国内渐渐翻滚起浪潮。2003年的王吉鹏互联网反黄事件和木子美事件,使博客得以进入平民视线。在“自由、开放、共享”的博客精神感召下,博客大军越来越壮大。有人断言,博客在颠覆传统媒介的同时,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时下博客文体、博客行为和博客思想,正悄无声息地进驻人们的生活,渗透着全新的人文精神。一个“博客化生存”的时代,已崭露曙光。  相似文献   

5.
这两天,网络和传统媒体上,木子美迅速走红。走红的原因是木子美敢于“用身体写作”。“用身体写作”是美女作家前两年玩剩下的把戏。不过,木子美已经实现了超越。如果说美女作家们是用身体玩文学的话,木子美则用身体记录生活。她的性爱日记把公众最乐于窥探的隐私暴露出来,无疑具有很大的挑逗性。况且木子美描写之直白,细节之骇世惊俗都可谓前无古人。比如她自称经常为了能冲个舒服的热水澡,就在一个男人家过夜。一夜情对于她是寻常之事。  相似文献   

6.
敢说木子美     
一阵子,网上网下沸沸扬扬,在说木子美的《遗情书》。应该为木子美庆幸的是,年事稍长的阿姨们上网人数有限,否则木子美现在就别想出门了,拉过去开一个“挽救失足女青年”的批斗会都有可能,其情状或许可以与文革期间的批斗会相比。与时俱进,批斗会开到了网上。鄙夷与谩骂,那样义不容辞,高高在上。《约翰福音》里有一句话:“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拿石头打她。”说的是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子,在路上被围观,人们愤怒着,举起石头。可耶稣说了这句话后,石头却被全部放下。是的,我绝不支持,但是怜惜木子美。浏览了几段她的文字,从两三句诗,可…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人,她非常自信地说,在孩子和她之间有一条心灵的通道,他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就走近彼此的内心。她拥有众多的粉丝,喜欢她的孩子们把自己称为樱桃。她,就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男生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笑猫日记》等都出自她的笔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人博客以及微博的诞生让人类进入到一个自由书写、抒发自我的时代。这对小学习作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在平常习作教学尤其是日记撰写中,我提倡以微型日记的方式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力学有个超级写手叫古点,她靠‘心情日记’在作文大赛中屡获佳绩。"2011年10月26日,凭借屡屡获奖的经历和发表的作文,我登上了《扬子晚报》"校园牛人"专栏。这对于我而言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因为这,我对作文的喜爱之情也更加浓烈了!正当我在寻找机会想再展示一下自己写作才华的时候,首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2007,(9):36-40
在新浪博客上,有一个只有十岁的小姑娘为自己开的“童话”博客,地址是 (灰姑娘的童话谷)。看到这个博客的名称,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爱读童话也爱写童话的姑娘!的确,她自称自己是灰姑娘,等待着《灰姑娘》童话中的王子接灰站娘的“南瓜马车”的确到来,不过,她不是等待王子,而是等待更多酌杂志把她自己写的童话带给更多的人看。看来,我们的《小学生》杂志也是一辆满载着美丽梦想的“南瓜马车”了。  相似文献   

11.
张凌 《现代语文》2006,(8):55-56
莎菲女士往往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现代女性的代表,被茅盾称为“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地生活,她热爱着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她终于从腼腆拘束的心理中摆脱,从被动到主动,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高于诱惑的红唇后,她就一脚踢开了那不值得恋爱的卑琐青年”。一直以来矛盾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的描写”,莎菲的“叛逆的绝叫”评论,成为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的盖棺定论。莎菲也成为“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的典型,以至于中国所有研究本土女性主义的研究都绕不过“莎菲”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12.
PART(1) 木子耳我在河边慢慢蹲下身来。渐渐听不清风的声音。我好像又看见了吧啦,那个名字特别奇怪的女孩。看见她穿了有长长流苏的裙子,背了玫瑰红的小包,拖着夸张的步子走近,用明亮的眼睛瞪着我问:木子耳,你真的,真的想变成个坏姑娘? 我重重地傻不拉叽地点头。吧啦的手啪啦打在我头上。我始终没有成功地变坏。但我还是宁愿我从来都没有认识过吧啦。这样,兴许一切都不会发生。我也不会因为想念吧啦,让自己的十七岁,痛得如此地溃不成军。选自木子耳的博客《左耳说爱我》  相似文献   

13.
李永喆 《成长》2006,(6):41-41
在网上看到《妓女日记》,觉得很惊诧,她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从她的日记里,看得出她骄傲地感受自己宛若强大的自由,转念却又发觉自己可怜,脆弱是什么都玩不起。什么都输不起,  相似文献   

14.
网络博客作为一个传播新锐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了三年的历史,它以自由、个性的特征吸引着一大批网民,一部分青少年网络先锋也被博客深深地吸引着,面对这些“小博客”,家长、学校和社会喜忧参半。从全球来看,青少年博客在博客群中占有一定比例,有关数据显示,韩国有80%-90%青少年有自己的博客,美国在20%左右,而中国不到10%。因此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中国这两年的发展也的确呈现出了爆发式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一件趣事     
《“文革”中的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1963年12月我的女儿小东出生后,我和她的妈妈就观察她每天的进步,并开始记她的日记。这日记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我们准备等小东自己会记日记之后,由她接着写,成为她的终生日记。在一个很普通的笔记本上记了两年半之后,“文化大革命”就来了。我这个“黑帮”的家是一定会被“抄”的。不过我想,这本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日记没有必要秘藏起来。一天,抄家的人来了,  相似文献   

16.
1博客文化———网络新宠“博客”一词源于英文“Web log”,即网络日志,是网络中一种十分简单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个人用户在注册之后通过这个网络空间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包括个人原创的作品、生活照片等等。从博客上所显示的文章内容、网页设计结构,甚至超文本链接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个性。这也正是互联网的一般媒体如BBS、MSN等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技术上的优点使其迅速成为网络新宠。与此同时,就在这“开放的私人房间”里侵权的案件也时有发生。2006年3月15日,一位博客作者秦涛起诉搜狐公司在2005年8月9日发布的《百度疯了,麦莎来了,阿里巴巴卖了的六种感觉》和2006年2月制作的《博客,女人,谁成就了谁?》专题部分内容取自其博客内容但没有经她本人同意,侵犯了其著作权。该案正式敲响了警钟,告诫人们,房间虽是开放的,你对房间里的家具可以欣赏、赞美,甚至是批评,但是绝对不能未经房间主人同意就把家具搬进自己的房间。2博客著作权的新特点2.1双权齐下。博客作品享有著作权是没有争议的事情。可是博客作品的创作一般是实时、在线进行的,除非作者在主观上故意采取技术保护措施,如点击“保存文章”或“存入草稿箱”按键,否则只要点击“发...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论述《黑暗的心脏》所展现的自由和责任这一存在主义主题.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本质.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者又强调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萨特认为人被抛在绝对自由中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本文揭示了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塑造的库尔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最后被没有约束的绝对自由彻底毁坏了的库尔茨,与萨特绝对自由不承担广泛责任的理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康拉德笔下的马洛是充分享受自由并承担责任的人.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存在主义者的作品中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8.
博客,作为继E—mail、BBS和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以其最个性化的电子日记功能,最平民化的书写姿态,迅速成为大众媒介的新宠。它让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享受精神自由盛宴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博客引领凡俗化写作的同时,其媚俗化和低俗化等等负面影响,也正在侵蚀人们的心灵。本文试图挖掘博客存在的真正意义,并对当今中国博客发展状态进行剖析,探究其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9.
温江桦  严航 《课外阅读》2012,(21):36-38
"临床心理咨询师、自由撰稿人、《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作者",考拉小巫的微博如是介绍。考拉小巫这个名字不仅是许多怀有出国梦的人的精神支撑,也是很多青年人共有的榜样符号。互联网上,她拥有近8万个微博粉丝、3万多个博客关注,豆瓣上还有以她名字命名的"考拉早起队",8个QQ群全部爆满,里面聚集了众多为梦想奋斗的人,他们每天坚持早起、坚持"打卡"签到。"考拉小巫"的真名叫王娟,身材高挑,笑起来挺阳光。从一个标准的差生到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1月15日晴上课了,常老师抱着一摞《青少年日记》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她告诉我们有位同学的日记被刊登在了这本杂志上,我多么希望这个人就是我呀!怀着期盼的心情,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目录,一行一行地仔细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但是看了又看,找了又找,始终没有找到,我失望极了。当时我就想:"这个人肯定不是我了!"于是,我又重新打开目录去寻找其他同学的名字,想看看到底是谁的日记被刊登在了杂志上,可是也没有发现,我感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