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是一门艺术.细细品读、静静品读,我们能够读出另一个世界.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读,那么我们便能通过文字读出作者的人生.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品味文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与素质.  相似文献   

2.
品读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 ,以读代讲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式。品读能使学生读出意境 ,读出情味。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和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品读 ,达到以读悟情 ,以读悟语 ,情感体验 ,提高感情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品读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式.品读能使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情味.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和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品读,达到以读悟情,以读悟语,情感体验,提高感情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易中天"品三国"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何谓"品"?"品"就是仔细地体会、玩味。何谓"品读"?有人说,品读就是创设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是这样理解品读的:品读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地读,有比较性地读,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品味性,它要求读出情味,读出意境,不但在读中理解意义,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5.
常虹 《河南教育》2015,(4):24-25
在语文课堂上,我一般采用"四步读书法"让学生展开学习,即认读、解读、品读、创读。认读是要读对,解读是要读懂,品读是要读出美,创读是要读出新意。下面我就以"秋天多么美"为主题的课堂来谈谈我的语文教学以及思考。"秋天多么美"主要包括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里的儿歌《秋天到》。《菜园里》要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的名称、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儿歌《秋天到》则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感受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朗读诗文,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2.自主探究,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3.拓展阅读,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对比阅读杜甫的诗作,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  相似文献   

7.
覃瑞艳 《广西教育》2010,(25):49-49
所谓品读,就是品味性地读,具体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用心斟酌的字词句段进行反复咀嚼、玩味、品析、吟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倡导品读是返璞归真、还原阅读教学语文味的体现。随着课改的深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阅读教学中的“品读”,本人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本色中绽放出精彩 一、“读味”足 叶老师非常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如:对三处写景的句子进行引读、品读、赏读、带着动作读等,读出了湖水的平、静、清,读出了湖水的美;读出了山石的动势、动感,读出了山石的奇形怪状;读出了小鱼捉迷藏的快乐,读出了小鱼嬉戏游玩时的顽皮和活泼可爱。  相似文献   

9.
姚红梅 《考试周刊》2011,(36):36-38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作者根据现有教材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抓住文章文美之处品读,感受其形;抓住点睛之处品读,体味其情;抓住有疑之处品读,读出自我;抓住需要之处品读,读透文本四个方面着手,系统总结了语文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品读,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创意理解和表达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0.
自新课改以来,小学生的阅读课越来越重视品读.通过品读,小学生得到了汉语言功底的培养,也读出隐藏在课文中的深层次的意思,同时通过品读训练,也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乐趣.下面是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能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小学生的阅读达到上述要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快乐的阅读,让学生"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极其深广的。本设计重视理解、把握、运用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读为本,解读词之义、品读文之美,让“读”“说”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智慧、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3.
“品读”既是一种读书方式,又是一种情趣阅读的技能活动,它接受知识,鉴别信息,体验感受等。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旨在对学生加强品读欣赏的指导,培养学生品读欣赏的习惯,训练学生自我品读欣赏的能力。第一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品读欣赏的习惯。自读应该有计划,有具体的安排,根据不同课型提出不同的自读要求,以保证有步骤地培养自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快读与慢读的能力、朗读与默读的能力、对课文分段和概括的能力等。例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朗读。设置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品味——体验——探究——发现”的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际能力。在整体阅读,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富有思索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针对问题精读,从而掌握更为具体的学习内容。通过读,或听录音,以情感染学生;或默读,边读边思考,把握文章的内容;或朗读。以声传情;或品读,感悟诗歌语言、意境的魅力。要读出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滋味。由读诗升华为品诗。惟其“品”.方能有味,方能收到最佳效果。在具体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回归到朗读吟诵上,直到背诵为止。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读出真情实感 ,拿出充分的时间来品读 ,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小语“注·提”实验教材第三册《阳光》正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 ,讲述了一位纯朴的小姑娘佳子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打开裙子 ,什么也没有 ,奶奶却说阳光已经跑到她的心里去了的感人故事。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线 ,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使学生从读通、读懂逐渐过渡到读活和读演结合 ,从而实现了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真情的教学构思。片断一师 :(指名读第一至四自然段)“佳子为什么要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生 :佳子认为阳…  相似文献   

16.
在乎——缘于一幅画师:首先,让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位叫——小贝蒂(学生接话)的小女孩。请同学们自己品读品读第3自然段,你读出了小贝蒂的什么?(数分钟后)生:我读出了小贝蒂的善良。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法便显得有些单调、模式化。学生由浓厚的学习热情变得逐渐淡漠。如何运用教科书中有效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体现语文的魅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去做。一、反复品读,读出文章的意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汉语教学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点便是要反复吟咏、品读。唯其如此,方能理解“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真谛。古诗文学习要这样,现代文教学也要重视品读。如教学《最后一课》,一读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环境、故事情节),理清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读析读课文,重点分…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古诗文教学更应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古诗文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读要有不同的策略:初读环节要过生字新词关。要通过初读让学生认识生字、学习词语、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晓字义,把诗文读通读顺;熟读环节要读出节奏,读出诗味。按照诗文的韵律,尽可能把诗文读出抑扬顿挫;品读环节要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文所表达的主题,从而与诗人产  相似文献   

19.
正一、解题引领,以疑导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师:我知道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地读出题目,这还不叫真正的会读。怎样才叫会读呢?你能从课题中读出这篇课文会写哪些内容?会具体写哪些内容吗?生:我读出这篇课文会写青海高原和一株柳两部分的内容,我认为会重点写一株柳,写青海高原是为了衬托一株柳。师:看来题目没有白读嘛!要想解决所有的问题,就要走进课文。【点评】"学贵有疑。"课前,把学生的疑问搜集并进行整理,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品读课题,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达到亲近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语感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精彩片断,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进而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