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可少的工具。”生活离不开数,数学离不开生活,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就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的理念,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用,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学生生活。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要学的内容和所熟悉的生活越贴近,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感觉到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知识”时,教师利用班级要重新班长这一事件,让学生讨论:怎么选公平?”学生提…  相似文献   

2.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应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大课堂。论述了数学生活实践的重要性,说明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现象和知识,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自然地感悟数学。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枯燥的,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围绕学生熟悉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加强与生活情境的联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由生活情境走进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去感知数学、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组织数学学习。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原型,让…  相似文献   

6.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应用生活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合理运用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原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实施“生活数学”教育,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验“生活化”,在数学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在应用数学中走进“生活化”,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淑芳 《宁夏教育》2013,(12):45-45
数学源于生活又植根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李晶 《青海教育》2011,(4):44-44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精彩描述。帮助学生主动寻找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真谛,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更充满着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越感兴趣,自学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确求知欲,发现数学问题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深邃的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学源于生活,充盈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是对现实生活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的反映。然而数学又高于生活,它是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加以提炼概括,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探究规律,应用于生活实际。传统型的数学致力于让学生学好课本知识,无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游离于生活之外,这种教学只能是"书呆子"的完全  相似文献   

20.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将这一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