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海军 《上海集邮》2004,(11):29-29
“邮市涨了,涨得很厉害,是暴涨”,议论邮市的文章无不津津乐道。但上涨行情的主角不是已经开始销毁的1992—2001年间发行的邮票,而是尚在发行期之内的新邮。面对如此状况,炒家亢奋了,邮政微笑了,集邮者无奈了——也许此事与大多数集邮者无关。因为新邮发行面世而非面市;因为国家邮政局承诺新邮的发行期是半年;因为集邮者的  相似文献   

2.
邮市与入世     
邮票市场——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国的邮票市场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起落都让集邮者悲喜交加:邮市经历高潮时,喜的是手中持有的邮票“涨”了;悲的是一项“怡情、益智、增知、储值”的文化活动带上了一些铜臭味。谁不知邮票这种特殊的商品“只涨不跌”,红了眼的投资者看到钱就忘了一切。虽说此事非偷非盗,但那种对集邮一无所知,又才大气粗的投资者为了挣钱进入邮市,邮市炒做的灾难就开始出现了。邮票跌破面值暂且不说,打折风暴就让无数集邮者寒心。2.80元的邮票竟然只售0.84元。集邮者辛辛苦苦在邮局预订的新邮票,年底便跌得面目全非。虽然热爱集邮的人是不太在乎钱,可谁又能真的熟视无睹呢?这么惨烈的局面实在让人捶胸顿足。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媒体发表文章要“救救邮市”。邮市里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谁有力量、有办法去救邮市。救活的邮市是什么样?我们不是常常说要与国际接轨吗?据了解,类似月坛邮币卡市场这样的邮市国外是不存在的。我们与谁去接轨?这几年邮市为什么能够生存下来?到底有多少集邮者去邮市买邮票?邮市向何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2月21日,本刊在迁址后重新开张的大钟寺宜美嘉月坛邮币卡市场召开了座谈会。与会的邮商、邮市管理者和集邮者畅谈了他们对目前邮市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今年年初在发行“甲申年”猴邮票时,为了感谢新邮预订户对邮政的支持,国家邮政局赠送猴小版邮票给预订户。随着赠送猴小版市价的提高,一批此类邮票涌进了邮市,引起了集邮者的不满。由此,引发了国家邮政局对邮票进行破版发行的政策。为了了解集邮者对此政策的反映,笔者于6月16日前往北京西  相似文献   

5.
1999年8月4日,国家邮政局特派了一位副处长专程到四川简阳,与我亲切交谈了邮政管理部门将要出台一些启动邮市和保护邮人利益的措施。我把这一好消息在报上刊登后。想不到没有产生大的反响。经了解,许多集邮、投资对邮市已经失去了信心,因为近年来他们预订的邮票总是打折。不久前,我收到天津一位名叫焦心捷的老集邮的来信说。他集邮已有37年历史。他花146元预订的1998年邮票。目前市场上100元都无人要,惊呼自己成了傻瓜,拿钱订的邮票成了“废纸”。他伤心地  相似文献   

6.
11年前《上海集邮》曾连续刊载笔者所撰“邮市漫步”系列文章达一年之久,但由于当时人们对“集邮与投资密切相关”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总觉得集邮者是非常“清高”的,一切都应强调集邮的文化性,而少谈集邮的经济问题,似乎集邮者一旦参与买卖活动和了解邮市动态,就“走味”了,也就不再那么“高雅”了。因此,那时集邮界对“邮市漫步”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也就中途歇手了。 一晃10余年,现在的“邮情”完全不同了,尤其是近二三年来,在上海,除各家邮票公司、集邮中心和邮社等在不断加大经营力度外,10余家大中型邮市也纷纷以新面貌开张迎客,使邮品交易空前活跃,广大集邮  相似文献   

7.
平平淡淡的羊年岁尾,邮市迎来了“猴老三”的发行,使得这枚《甲申年》邮票成为了2004年初的邮市热点。由于“猴老大”(《庚申年》)的光辉形象邮人皆知,且高高在上的市价没有任何一种生肖邮票可以望其项背,因此当相貌不佳的“猴老二”(《壬申年》)甫登场,即引来了集邮者的一片责怪声,也注定了第二轮生肖邮  相似文献   

8.
姬哲 《中国集邮》2000,(10):27-27
在邮票市场上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专门拦截进邮市卖邮票的人,人称邮市上的“狼”,他们没有固定摊位,没有营业执照。这些人多是在市场门口,只要看见提着兜儿进市场的陌生人.他们就向前关心地问“卖邮票吗?”假如卖邮票的犹豫一下,或说“卖”,这些人就呼拉围上来,“看看你带的什么邮票”,于是鲸吞蚕食地瓜分起来。  相似文献   

9.
“市场永远正确”这是西方经济学界的一句名言,笔者在邮市里偶尔也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最近几年在集邮者与邮商中,对邮市的报怨超过了对邮市的认同。有人说.邮市连续7年低迷,连一些优秀的老纪  相似文献   

10.
在邮市,最受人们欢迎的也许就是小型张(包括小全张)了,几十几百元一枚的早就数不胜数,成千上万元身价的也已见多不怪。小型张作为邮票中的佳品,因设计精美和发行量较小,始终备受广大集邮者与投资者的喜爱,被人们称为“邮市贵族”。1956年1月1日发行的纪33《中国古代科学家》小型张,拉开了新中国发行小型张的序幕,并开创了一套邮票多枚小型张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有人(邮政部门的员工占多数)把国家邮政发行的JT邮票(这里专指未使用过的新邮票)分为“集邮邮票”和“寄信邮票”。一些集邮者把自己从集邮公司预订或从邮市里购买的新邮票拿到邮政局寄发邮件时遭到拒收:理由是邮票必须在邮政窗口现买现用,必须是本窗口出售的标有特殊印记或符号的  相似文献   

12.
邮市见闻(51)     
每年一度的“歇夏期”又一次光临邮市,稀疏的出摊者与偶而光顾的集邮者让人感到今年夏季邮市的“低温”。经过1年多的大浪淘沙后,纷纷开张的邮市已所剩无几。在上海,也只“卢工”和“云洲”有些规模。少数多次经历邮市暴热骤冷的邮商仍驻守“岗位”,成为邮市中的“铁杆”,从某种意义讲他们是维系邮  相似文献   

13.
近来,在省市集邮报刊上,可以发现一些“老集邮、新面孔”的作者,他们的文章或谈专题,或写集邮知识,或抒发结交邮友之情感,言之有物,可读性强,实乃邮界可喜之事。“老集邮、新面孔”,说的是他们大多数已有数十年集邮历史,但写邮文较少,名字一旦出现在报刊上,令人觉得新奇——他也写起文章来了。多年的邮市炒作,加上新邮发行量大,邮票不断打折,使许多赶浪潮的“集邮者”自动退出,留下来的,都是铁杆邮迷;人过中年,邮趣不减。一个人玩还觉不过瘾,还要参加民间邮学会,隔三岔五去赶场,与邮友们侃侃邮经。  相似文献   

14.
蓝洛葳 《集邮博览》2009,(11):76-76
说到金属"邮票",集邮者往往会想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黄河壶口瀑布》三枚金箔小型张,它们的边纸上都采用压凸工艺印制了22K金箔,由于它们既是邮资凭证,又能收藏投资,所以曾是邮市关注的热门品种。仿制邮品充斥市场或许是受到了金箔邮票的启发,近期在邮市上也出现了一些由礼品公司推出的金属"邮票"纪念册,还在媒体上大  相似文献   

15.
我爱实寄封     
前一段时间逛邮市,一位相熟的邮商与笔者闲聊,他叹息着说,现在不玩JT票了,原因是集邮者对品相挑得太厉害,自己年龄大了,眼神不够用,有的瑕疵根本照顾不到,结果不是收了品相差的邮票,就是好邮票卖不上价。无奈之余,让子女帮忙把品相差的邮票挑出来,通过网络卖给邮商插册出售。言外之意,如果笔者需要JT票,他可以提供仅存的品相优良的邮品。  相似文献   

16.
邮乐     
《集邮博览》2012,(10):67
开心角笑话卖邮票一日早晨,邮市某摊位。一位集邮爱好者看中了几枚邮票,问邮商:"请问,这些邮票都是单卖(丹麦)的吗?"邮商答道:"不是,是荷兰的!"集邮者:"……"  相似文献   

17.
邵林 《上海集邮》2000,(9):41-42
集邮者在进行传统集邮的同时,往往会对邮票上的图案发生兴趣。比如,专门收集中国邮票的集邮家马任全,他也曾收集过一些外国邮票,因为他的生肖属马,所以特别留意画面上有马的各国邮票,口久自然形成一部马邮票的专集;王纪泽和张包平之是一对因集邮而相识、相爱的伉俪,他们除了专集红印花邮票外.还专门收集夫妇双人像邮票。这是与传统集邮不同的另一种方式,不以邮票的发行国家(地区)、年代、票种为界限,也不追求每套邮票必须“全”,而是只以邮票画面反映的内容或邮票发行目的(简单地说,是指邮票纪念或宣传的事物,一般为邮票的票题)作为取舍的依据,这类集邮方式称为“专题集邮”,最初的专题集邮又称“图别集邮”。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的JT邮票,给人总的印象是印刷靓丽,色彩丰富,迎合时尚,符合欣赏习惯。但,如何进一步在“质”字上多下工夫,提高这一小型艺术品的艺术档次,还任重道远。掌握“邮票画”的固有特点,并非一蹴而就。即使画稿完美,“浓缩”到小小方寸,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低谷。《集邮》杂志獬曾登载了邮票设计工作者王虎鸣的访谈文章。他不无感慨地说,“中国邮票中的精品仍然不多,尤其在人物题材邮票方面,还超越不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行过的人物邮票”,“中国邮票要走的路还很长”。王虎鸣的这番话是真话实话,是作为设计了87套邮票的专业工作者在大量实践之后的理性认识。因为集邮者对邮票设计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贴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前一段时间,邮票市场异常火爆,投资邮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将邮票视为“绿色股票”,称邮市为“第二股市”。在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美丽光环包裹下,一大批原来对邮票不甚了解的人纷纷涌入邮市“淘金”。似乎“炒邮” 已完全成了一种投资的手段,而由此引发人们对邮市的种种幻想和大量媒体并非恰如其分的宣传,更使盲从者日众。号称全国四大邮市之一的广州人民公园邮市,在双休日内整个公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集邮文化论坛会上,一位集邮者宣读自己论文开场白讲道:“好多人问我,什么是集邮?”我回答说:“什么都不是就是集邮。”猛听到这种高论有点茫然,但细琢磨还真有点意思。先说什么是邮票。邮票出现已160多年,新中国成立发行邮票也半个多世纪,对于何谓邮票,竟成为目前集邮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据争论未解的话题。这些不论从狭义理论上的探讨,还是从广义实践中考查,邮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