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焦点访谈"因为舆论监督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敬一丹则因为"焦点访谈"而成为一位名牌主持人.关于"焦点访谈",敬一丹曾说过一句话:"‘焦点访谈'是让社会保持痛感.我们社会不能麻木到连痛感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2.
一个电视栏目,三任总理来视察、座谈、题词,我不知道在国际上有没有先例,但我知道,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恰巧,我都在. 李总理来了 李鹏总理来的那天是1997年12月29日,快过年了,气氛挺喜庆的.那时,《焦点访谈》的人都很年轻,意气风发.我们几个主持人、记者奉命等候在《焦点访谈》的演播室.领导们早就到了,当时的台长是杨伟光,《焦点访谈》总制片人是孙玉胜.玉胜一如平常,在不显眼的地方站着,也许他心里此时正在回想节目开办三年半的历程,掂量今日《焦点访谈》的分量.  相似文献   

3.
曲长缨 《今传媒》2007,(2):37-40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在社会上有着很高声誉,多年来由于它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抓住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从而获得了广大观众和各方面的认可.三任国家总理都给"焦点访谈"题词,这就更使"焦点访谈"的新闻工作者感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焦点访谈"的报道首先要确保真实性、客观公正性,作为多年在这一栏目工作的记者,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4.
有感于妻子爱看《焦点访谈》阎玉才我妻子是一名普通工人,她看电视的口味,我最清楚不过:音乐会、电视剧等。可自打去年,她看电视却多了一个内容,喜欢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我很纳闷。有一次,我问妻子其中原因,她脱口而出:“那里说的都是老百姓想知道...  相似文献   

5.
见证《焦点访谈》 北京出版社,作者:《焦点访谈》栏目组成员 今年是《焦点访谈》成立10周年,这个栏目是如何在1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中国传媒史上的几个第一的?在刚刚出版的《见证<焦点访谈>》一书中,几十名主持人、制片人、记者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首部以栏目人员"全家福"的形式讲述《焦点访谈》10年成长经历的图书。  相似文献   

6.
邓明丽 《视听》2018,(11):9-10
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翘楚,《焦点访谈》自1994年开播以来,通过揭露黑暗、曝光真实的事件,拥有了一批稳定的收视群体。《焦点访谈》利用节目的公共性与受众发生着联系,对这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做着贡献。新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共性问题,《焦点访谈》作为以"舆论监督"为功能的节目,在新时代如何迎对挑战,抓住机遇,在公共性方面站稳脚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节目定位、人才培养、优化内容、加强合作,都是促进公共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焦点访谈》一向以批评监督型报道著称,而其"国庆走基层"系列报道却显得极柔美、极具人情味——从选题、采访策划、典型人物挑选到画面和声音的呈现,处处都透露着人文关怀。本文试从体验式采访、典型人物、细节特写三个方面来分析《焦点访谈》之"国庆走基层系列"策划的亮点,以期发掘出基层电视报道策划中展现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焦点访谈”节目很受群众欢迎。这个节目反映了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焦点访谈”节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便显得格外重要。“焦点访谈”节目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做批评报道时,其出发点应是积极鼓劲的,应是有利于安定团结的。“焦点访谈”节目要真实地揭露矛盾,揭  相似文献   

9.
有个栏目由于自己巨大的成功而陷入困境,我说的不是<非诚勿扰>,而是<焦点访谈>.不久前,一位<焦点访谈>的记者在研讨会上抱怨说,现在的采访越来越难做,因为一听说是<焦点访谈>的记者,当事人都不愿意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0.
7月18日,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以"当《焦点访谈》遇到微博"为题做了演讲。她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焦点访谈》成为一种现象,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说"我很久没看《焦点访谈》了"。她归纳了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在当前媒介环境中锋芒不再的原因:第一,作为一档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焦点访谈》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在一分一寸地开拓着舆论监督的空间,但开拓舆论监督空间的同时可能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我们不仅要面对黑暗的现象,还要背对着被触及到的利益集团",敬一丹感慨。  相似文献   

11.
据报载,中央电视台门前经常排着两个长队:一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向《焦点访谈》节目反映情况的;还有一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向《焦点访谈》节目公关的。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一方面,《焦点访谈》节目深得人心;另一方面,《焦点访谈》节目是在冲破重重阻力和障碍的情况下进行舆论监督的。既然作为中央级的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和阻碍,那么,省市级、地市级  相似文献   

12.
三届国务院总理充分肯定《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在晚上黄金时间开播,到现在已经10年了。10年来,三届国务院总理李鹏、朱基、温家宝都给予《焦点访谈》栏目以高度评价。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看了《焦点访谈》演播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2月29日,李鹏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来到《焦点访谈》节目组,他笑着说,我每天看《焦点访谈》,大家都爱看这个节目。临走时,李鹏同志写下这样几个字:“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其实,不光李鹏同志,朱镕基同志也爱看《焦点访谈》。他曾说,《焦点访谈》非常好,我天天看,不看是例外。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同志视察《焦点访谈》时送了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舆论监督,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作。在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其一、…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评论的两极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创了"用事实说话"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式,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摹仿,几乎形成了"焦点访谈"类节目等同于电视新闻评论的思维定势.现在,这种格局被打破了,随着省、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出现了向两极发展的走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进一步打开,中国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知道了美国电视《新闻60分》,知道了《20分/20分》,知道了电视可以开掘,可以分析。也就是说,电视新闻可以有深度报道。我国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4月开办了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该栏目一直以高...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评论是目前国内新闻专题一种常见的节目形式,它运用电视制作、传播手段做出新闻评论,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上基本都是《焦点访谈》式的。由于《焦点访谈》所产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13,(2):31-32
开播19年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13年第一天迎来开播以来首次大改版。新改版《焦点访谈》的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只关注一个焦点,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热点,并增加了新主持人。改版后的节目将坚持舆论监督特色,更贴近民生,并会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央视的王牌新闻栏目《焦点访谈》  相似文献   

18.
"深度报道"现在是各家媒体的时髦的话语,可什么才是真正的"深度报道"呢?在很长一段时问里,"深度报道"是和舆论监督报道划等号的.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播,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焦点访谈式的深度报道也被众多地方媒体所认同和仿效.发展到今天,对时效性的追求发展到了极致,电视直播变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这个时候深度报道同样面临着困境和突围.  相似文献   

19.
我们外出采访时,往往会有人惊讶地问我们:“你们是记者吗?”“你们是中央电视台的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典型地从侧面反映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这个群体的工作风貌和作风。的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记者和摄制人员,相比之下具有吃苦耐劳、不图私利的精神,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群体以及我们的栏目能够受老百姓喜爱的主要原因。大家知道,目前社会上对新闻记者的看法不算太好,有些原因是由于个别同志不好的做法,但是《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的记者在外面非常注意这点,而我们最终也给外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争取到了采访对象的配合。  相似文献   

20.
2004年5月6日南方周末<剑是这样磨成的>一文有这样一段话:"(<焦点访谈>制片兼主编)余伟利告诉记者,十年来<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火力'主要集中在两块,一是滥用公权行为,比如国家权力机关徇私舞弊,或者用公权来损害老百姓的权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