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和红军的存在发展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叛乱,蒋介石想通过这一运动来“攘外”和“安内”,最终达到稳定巩固国民党统治的目的。新生活运动以恢复“礼义廉耻”封建伦常为手段,使运动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在初期即显现出颓势。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生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第五次军事围剿大本营江西南昌发起了一场所谓“重整道德伦理、刷新社会风气”的建设运动,这一运动从改造国民日常生活习惯着手,故称之为“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当时,国民党统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重危机,国内外多种因素的交织使蒋介石独裁政权陷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南方各省,革命势头越来越猛,蒋介石在几  相似文献   

3.
自1934年至1949年,蒋介石亲自发起和领导的新生活运动,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期间,加强“国民文化心理建设”以“求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拳措。直至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台湾开展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其一脉相承,可见对国民党确实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前后持续了15年之久的新生活运动最终未达预期效果,本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很快全国大部分省市区相继成立新生活运动组织,推行新生活运动。安徽省在1934年3月首次提倡新生活运动,随后根据组织大纲,改组成立安徽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在1934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新运促进会主要组织推行了“规矩~清洁”的经常性工作以及使人民生活趋于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的一系列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组织系统不完善,脱离实际以及回避抗日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生活运动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从其发起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理论特征及推行情况来看,它实质上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次精神主义的民族整合。新生活运动的成败与国民党统治的历史命运或许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新生活运动"以促成民族精神为目的.民族精神是孙中山提倡的.蒋介石提倡民族精神的目的是消除"内忧外患".但他把民族精神与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这是错误的.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从对立到既有分歧又有合作的过程,使得他对"新生活运动"的评论及其温和.宋庆龄对"新生活运动"的批评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影响.以上这些思想上的互动,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张楚 《华章》2011,(27)
1934年,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开始推行新生活运动,内容主要涉及清洁、规矩等方面.运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与蒋介石发起此项运动的初衷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试论新生活运动的特点与效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活运动是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其影响波及全国,时间持续15年之久。新生活运动有极强的实用性,其形式和内容是由国民党各个时期的政策所决定的。当国民党政策立足民族利益时,新生活运动就产生积极效用;当国民党政策立足其阶级利益时,新生活运动就产生消极效用。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对新生活运动寄予莫大期望,将其视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运动",希望借此能够巩固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国际上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基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极力邀请在华基督教会参与新生活运动。同时,基督教会基于其发展自身力量、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以及扶持蒋介石当局的需要,参与了新生活运动。从它的筹备、宣传到实施,基督教会都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扶持和援助了蒋介石,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发展和改进。  相似文献   

10.
前人对于新生活运动的失败已有几种见解,但是仍然不够全面。蒋介石个人的主观因素、群体的主观因素、运动自身的制约因素以及整个社会的客观因素都包涵着导致新生活运动失败的原因。对新生活运动失败原因的探究对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运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蒋介石发起的为提高国民生活习惯,改造社会风气的运动,《申报》广告中,很多商家借助政府大力倡导新生活运动的机遇,将自身产品与新生活运动相联系,以达到增加销售量的目的。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研究这一现象的产生以及对新生活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袁义方 《天中学刊》2010,25(4):101-104
从《新生活运动纲要》、《新生活须知》中可见,1934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新生活运动,在道德内容选择方面既承继优良传统道德规范,又吸收西方近代道德文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道德重构推行方法亦通俗可行,这是其“得”;而其“失”则在于德目选择未能关注道德受众的层次性,过多依赖强制手段,道德内容过繁、过乱、过细等。探讨南京国民政府道德重构的得与失,不仅有利于深化民国史的研究,对我们当今正在进行的道德建设亦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汪伪政权的“新国民运动”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为支持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就极力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方针。汪精卫为了适应日寇加强对沦陷区控制和掠夺的需要,为了强化其伪政权,所以仿效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故伎,于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发起了一个“新国民运动”,翌年元旦又抛出了“新国民运动纲要”。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是为了动员民众对他的支持,他的动员是依赖政府权力的组织化动员,在对各机关、学生、民众团体以及下层民众动员的过程中,都借助了政府的权力。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动员方式,在于蒋介石所采用的“礼义廉耻”已失去了起作用的基础。新生活运动的社会动员由于不顾民众的实际需要,其动员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 ,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在他建构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理论中 ,存在着两个困境 ,一是不顾法律、经济、人民在道德中的作用 ,孤立地建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道德 ;二是其建构的新道德无法按照其所设计的从“衣食住行”中得以体现。这两个困境必然使得新生活运动走向失败的命运 ,也决定了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蒋介石将军的顾问乔治·W·谢菲德从中国来到英国,向公众讲述正在中国广泛开展的新生活运动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变化。……他说,"1934年蒋先生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最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时至1920年代初,国民党政治势力在南方的影响依然相当有限.正是孙中山采取了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的策略,才为其后北伐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相应的政治基础.然随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暴露了其推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并采取了大规模的整理党务与清党运动;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地方实力派的存在,仍使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统一只能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8.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青年学生及各阶层人民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斗争。1947年5月,上海学生掀起的这场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的背景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坚持推行独裁内战的方针,一方面发动内战,大力进攻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另一方面推行反动独裁统治,强力压制、打击、迫害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所以学生把反内战和反迫害作为与国民党政府斗争的目标和口号。  相似文献   

19.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以党治国”的治国方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司法领域推行“司法党化”。然而,由于缺乏党内外的监督制约,国民党的党治由一党独裁转化为蒋介石个人独裁。为巩固蒋介石个人及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蒋系特务组织——中统粉墨登场,并积极地向司法界渗透,竭力控制司法机关,致使国民党“司法党化”逐渐沦为“特务司法”。反省院作为国民党“司法党化”的产物,其设立及嬗变充分展现了“司法党化”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选择题第20题考查了蒋介石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的时间。蒋介石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的时间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