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胡适的《我的母亲》(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简称"人教版",下同)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其中,"穈先生"的注释发生了两次变化。2002年12月第1版是:[穈(mén)先生]胡适小时候的名字叫"嗣穈",爱称"穈儿"。后来,课本修订改为[穈(méi)先生]胡适小时候的名字叫"嗣穈",昵称"穈儿"(2008年7月第3版)。这则注释有两个变化,其一是将"爱称"改  相似文献   

2.
姜跃贤 《语文天地》2011,(10):53-54
苏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韩文公,即唐代韩愈,文公是他的谥号。"七年级下册在注释"朱文公"时,又说:"宋代朱熹,哲学家、教育家。死后追谥‘文’。"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恰当呢?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旧唐书》中记载,韩愈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注释“何妨一下楼”时说:“闻一多晚年很少下楼,人们称他‘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先生有“晚年”吗?晚年是指“老年人一生中最后一个时期”(《现代汉语词典》),而“老年”又是指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该册在《最后一次讲演》的注释  相似文献   

4.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将”字的注释为:“将出:拿出。将,拿。下文‘将来’‘将汤’的‘将’也是‘拿’的意思。”这样的补充很有针对性,关注到了文字古今词义的变化。但“将”字在文中非常活跃,共出现了17次。仅有的这处注释对全文而言并不完整,注释中对“下文”的列举也有疏漏。有必要对“将”字在文中的使用情况作出更全面、更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王祥兵 《语文天地》2015,(10):21-22
《兰亭集序》是千古名篇,历来为读者所喜爱。读者多对"不能喻之于怀"的注释理解存有疑义,近期,宋桂奇老师力驳众家之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喻’并非‘明白’,而是‘开导’之义,‘不能喻之于怀’即是‘不能在心里开导自己’。"(《"固"字释义及其他》)宋老师的新论虽很新奇,但笔者认为仍有待商榷。宋老师认为"喻"是"开导"之义,相关的语句应做如下理解: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  相似文献   

6.
“不腆”解     
《杀之战》中有这样一段话:‘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课文对‘不腆’的注释是‘不体面,当时的谦词。’《说文解字》、《辞海》、《辞源》中‘腆’的义项是‘厚也、善也。’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及其他有影响的文选注释都是‘富厚’之意。不腆,即不富厚,不富裕。  相似文献   

7.
“胜”在我国古代可表示一种物品的名称。对这个名物字的意义,《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影响的字典、辞典的注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辞源》(修订本)的注释是:“妇女首饰。《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蓬发戴胜。’《注》:‘胜,玉胜也。’”《辞海》(缩印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在教学李清照名作《醉花阴》,讲到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我讲解道:"柳永说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所以‘衣带渐宽’,就是瘦了,正所谓‘减肤损肌,清减了小腰围’。大家看,李清照是不是这样呢?"学生肯定地回答,并指出依据:"人比黄花瘦。"然后,我问:"人比黄花瘦,瘦比黄花。这句用了什么修辞?"学生  相似文献   

10.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这样的注释是不妥当的。《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古代汉语》解释:“陆云,字士龙,三国吴丞相陆逊孙。陆逊封华亭侯,陆氏世居华亭。华亭古称‘云间’。荀隐,颍川人。颍川,地近京城。  相似文献   

11.
<正>李密的《陈情表》中有"夙遭闵凶"一句,人教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是这样注释的:"小时候就遭到不幸。指自己幼年父死母嫁。夙,早时。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不幸。"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五)是这样注释的:"年幼遭遇不幸。夙,早。这里指年幼的时候。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两个版本的课本对"闵凶"的注释正误混搭,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2.
《殽之战》一文中有‘不顾而唾’一句,课本注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这是表现了先轸极度气忿,不顾君臣之礼。’《教学参考书》译为:‘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吐了口唾沫。’这两种说法都把‘不顾’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不顾’,以致影响了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第6课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关于"琵琶声停欲语迟",课本注释有:"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对这个注释,杨为仁老师撰文《"迟"是"迟疑"的意思吗?》,通过多方面分析得出结论:"把‘迟’理解为‘迟疑’是错误的,应该当作‘缓慢’‘晚’来理解。"(《语文月刊》2019年第5期)对杨老师的分析和结论,笔者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下面不妨陈述之,与杨老师商榷,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课本将"欲语迟"注释为"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的确是错误的。琵琶女在"水上"(江面上)的船  相似文献   

14.
曾钢城同志《古汉语新论集稿》( 1989年河南教育出版社)第36页说:“至于‘羹’的词义由带汁的肉转移为汤,这是中古之后的事了。如唐人王建的诗《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可见他把“羹汤”之“羹”释为“汤”。我对此说法不敢苟同,理由如下:(一)如果“羹”作“汤”解,那么“羹汤”就是由两个同义词组成的复合语,是并列关系。但是《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5月新1版)第2 0 84页“羹”注释(一)云:“本指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如:菜羹、肉羹、豆腐羹、橙子羹。”可见“羹”作“浓汤”、“浓液的食品”解时,…  相似文献   

15.
《演讲与口才》2013年第3期《"做最真实的自己"与"做最好的自己"》中有句云:"一个人品好、前妻至今还夸的好人为何婚姻却维持不好呢?原来男嘉宾一直坚持‘做最真实的自己’,特立独行,不做如何妥协和改变,而让妻子忍无可忍,最终只好分道扬镳。"笔者以为,此中"特立独行"属于误用。  相似文献   

16.
我做什么事都要说“等一会儿”。这不,今天爸爸又让我写作业,他说了3遍我才极不情愿地去写。写着写着我就开起了小差,我想:如果能有个等一会儿的国家,里面的人做什么事都要等一会儿,那我就不会挨骂了,该多好啊!我想着想着,忽然,从天花板里钻出一个身体很胖、眼睛小小的小人。我吓了一跳!忙问:“你是谁?从哪里来的?”他朝我摇摇手说:“等一会儿,我先在你床上睡一会儿。”说着,他竟然真的睡着了。过了好长时间,我实在忍不住了,叫醒他,胆怯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他慢吞吞地说:“我叫‘等死人’,从‘等一会儿国’来。”“‘等死人’,…  相似文献   

17.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关于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名字由来,小说写道:“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己己。”其中“上大人孔乙己”,课本注释为:“旧时通行的一种描红纸,印有‘上大人孔乙己’这样一些笔划简单的字,三字一句,‘上大人孔乙己’,是似通非通的进行尊孔教育的话。”笔者认为:课本这样注释虽说得通,但过于简单化了,而且欠准确。所谓“描红纸”是旧时供初学儿童练习写毛笔字用的,纸上印有红色楷书,初学写字的儿童用毛笔依照红字的笔画描写黑字。最普遍的印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已,化及三千,七十二氏。”为了顺口好读,容易记忆,有的版本依照《三字经》修改为:“上大人,孔乙已,化三  相似文献   

19.
<正>"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这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中的句子。"生彘肩"的"生"何解?课文没有注释;现行《教师教学用书》把"生彘肩"翻译为"一只生猪  相似文献   

20.
《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叙柔石愤慨于乡间豪绅气焰之盛,居然要其把名字让给一绅士的儿子用后,鲁迅先生纵笔写道:“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这一节叙中之议,看似枝蔓,其实寓有深意,是鲁迅先生常用的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