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笔者发现有的人写文章常把“涉及”“波及”“提及”“谈及”写成“涉及到”“波及到”“提及到”“谈及到”。此外,把“必须”写成“必须要”的也屡见不鲜。还有的把“是否”写成了“是否是”。我以为,这些词后分别所用的“到”字、“要”字和“是”字,实属画蛇添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渡”与“度”,人们很容易混淆,如“欢渡春节”“度过难关”等。其实,“渡”的基本意是“从一岸到另一岸”,而“度”则指“过(时间)”“经过”。这样,“欢度春节”就不能写成“欢渡春节”,“渡过难关”不能写成“度过难关”。  相似文献   

3.
半鲁相请     
张爱勤 《广东教育》2006,(11):68-69
鲁、曾、暖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  相似文献   

4.
贵刊2004年第3期在《问题·争鸣》栏里登载了戴、代二位老师的《“1∶2”不能写成“12”吗》一文,认为1∶2可以写成12。2005年第二期又刊了王老师的《也谈“1∶2”与“12”》一文,他认为,比就应写成“1∶2”的形式,而不能写成“12”形式,两种观点不一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在《比的意义》一节对此进行了阐述,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教科书中认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3比…  相似文献   

5.
李言新 《广西教育》2007,(11C):28-28
“即”和“既”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同学们不易分清,经常将“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即然”。  相似文献   

6.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号称“几何的基石”,是从“形”到“数”的飞跃.在应用时要明确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没有直角三角形,常通过作某一边的高来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创造条件利用勾股定理.  相似文献   

7.
腾久校 《教师》2012,(17):80-80
“今年作文的热点是什么?”“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作为语文老师,进行作文教学时这两个问题是被问得最多的。其实,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热点”等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同一个材料,有的人言之无物,有些人则可以写成一篇漂亮的文章,这是由写作水平决定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临”与“摹”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两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今日,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发现我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批改完作业,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错误率达43.5%。其中,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部件写成了“水”。过后,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使学生对两个字产生了混淆…  相似文献   

9.
由于“年轻”与“年青”音同.意思也基本相同,又都是形容词。所以很容易混淆。请看以下两个例子:“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怎么就吃这点饭?”“大学生们正年轻,应该有很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个句子中的“年轻”与“年青”都用错了.应该是“年轻力壮”和“大学生们正年青”才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南充方言“篾”、“鲰”之义逐条进行训释。“蔑”是小的意思,字又写成“蔑”或者“懱”等。“鲰”是脾气古怪固执,心胸狭小的意思。字又写成“邹”、“奏”或者“纣”等。  相似文献   

11.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12.
陈丽萍 《学语文》2002,(1):18-18
我们一直以为“布署”是“部署”的错误写法,原因是有几个权威证据。《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部署”,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常见的别字”一表收录了“部(布)署已定”,即认为“布”是“部署”的“部”的别字。 而近来,教学中发现中师一年级的学生竟有80%多将战略部署的“部”写成“布”,我们便搜集  相似文献   

13.
陈敦文 《文教资料》2010,(15):101-102
如今.封建帝制早已成为历史.而儒家思想文化依然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同时,国人的劣根性也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要想医治国民的劣根性,本文认为还得从儒家文化入手.将“三纲五常”重新定义和诠释.用新的“三纲六常”替代旧的“三纲五常”.有望对国民性进行长期的全新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安静  少华 《语文新圃》2009,(7):34-35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似文献   

15.
在平时的作业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将“即”和“既”混淆,经常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了“即然”,这恐怕也是令许多老师感到头痛、麻烦的事。笔者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首先我把“即使”写在黑板上(“卩”和“亻”用彩色粉笔写),然后启发学生:“即”的右边是“卩”,看上去好像一把刀;“使”的左边是“亻”,好像一个人站在那里,那么你们能不能利用“卩”和“亻”来想像说一句话呢?学生讨论了一会儿后,大声回答:“即使那个歹徒手里拿着一把刀,我也要和他斗争到底。”“对,歹徒手里拿着刀,我们也不怕。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在这…  相似文献   

16.
“这里有4张数学试卷,等一会由课代表发给你们。不要忘记明天检查。”(见《语文报·高中版》1999年11月23日发表园地)这段话中的“课代表”写得对么?文字中有“课代表”一词么?笔者认为,“课代表”最好写成“科代表”,班级生活中运用“科代表”一词更为贴切。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无论是“课”,还是“科”,均找不到“课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四册收入袁宏道文《西湖游记二则》 ,该文前边的阅读提示称 :“作者不尚夸饰 ,而只就眼前之景随意点染几笔 ,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他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笔者琢磨再三 ,认为此话概念混淆 ,语义不明 ,有碍于教学。“灵性”一词的意义指动物经过训练而具有的智能。西湖作为自然景观 ,不可能具备灵性。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赋西湖以人的感情 ,说西湖有“灵性” ,未尝不可。问题在于 ,这条提示语 ,在“灵性”一词后紧承一破折号 ,解释说作者“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这显然是把“灵性”与“性灵”…  相似文献   

18.
《少年读者》2009,(12):4-5
“日”字是由太阳的外形加一点构成,最早写成“ ”,意思是“能发光的太阳”。 “日”可喜欢交朋友了。瞧,他今天举办了一场舞会,好朋友们都来捧场了。  相似文献   

19.
贵刊2005年第2期在“问题·争鸣”栏目刊登了《也谈“1:2”与“1/2》一文, 文中认为,为严格起见,比就应写成“1:2”的形式,而不能写成“1/2”的形式。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与“形”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常常用代数的方法去处理几何问题,也经常借助于几何图形来解决代数问题,这种“数”与“形”之间的相互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它可以把原来抽象的“数”借助直观的“形”来阐明中间的复杂关系,即“以形助数”;也可以把原来变化莫测的“形”用“数”来说明其中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