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是既相互矛盾又融合统一的。译者的再创作风格即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创作性改写。本文拟对《飘》的创作风格以及傅译本的再创作风格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分析文学作品中原作与译作在创作风格上的矛盾与统一。文章首先讨论创作风格和再创作风格的定义和实质,接着再从小说《飘》的标题、人名地名和小说中的对话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有矛盾之处,更是有机统一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一年以后即创作了《南柯梦》,两部传奇的主题及风格区别很大,本文希望探讨其创作风格突然转变的原因,并借此对淳于棼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钢琴作品《六月船歌》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创作的。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这对柴可夫斯基在创作作品的风格上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从标题性、民族主义特色以及曲式分析了《六月船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心雕龙》以《体性》为核心构建了精深完备的学风格理论,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由创作主体的性情决定的。并结合学创作实际将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开后世风格类型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拟以刘勰《文心雕龙》中专论文学风格和风骨的《体性》篇、《定势》篇、《风骨》篇为研究对象,并以一些作家作品为例,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探析风格,说明并阐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从风格、文体、风骨三方面分别论述与作品的关系:具体解释风格"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体"即体成势,自然之趋";风骨"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涵义和对创作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无名氏的三部爱情长篇小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海艳》的分析,论述了作家的创作思想与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丽人行》,杜甫诗歌的代表作;《续丽人行》,苏轼题画诗中的名篇,且《续丽人行》由《丽人行》而来。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可以窥探出它们在创作主题、语言风格、创作理念等方面的异同,对了解二人诗歌风格和唐、宋诗歌的特点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北游及其他》是冯至在《昨日之歌》和《十四行集》之间创作的一部诗集,无论是风格还是思想,都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本文从诗集的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北游及其他》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试图发现冯至整体创作的一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9.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是《人间喜剧》的基石,它充分显示了巴尔扎克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集中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分析论述《高老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从《小姐集》到《第二代》,梅娘的创作逐步由"小姐的闺房"扩展至城市生活,怀着深切的同情展现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创作上的飞跃及写作风格的成熟。在《鱼》《蟹》中,梅娘逐步走向以女性关怀为主题的创作道路,将女性视角的柔软细腻与笔触的强劲有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周作人主编或主持的代表不同时期编辑思想的标志性刊物《语丝》和《骆驼草》入手,将周作人放在不同的阐释视野来探察其编辑行为与文学创作的联系,探讨编辑出版行为对其创作的影响及创作风格对刊物风格的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潘军的先锋小说在文坛影响甚大,从《日晕》到《风》显示了他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轨迹,标志着他的长篇先锋小说创作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钢琴曲《蝴蝶》创作于1829年,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早期代表作品,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经典之作。本文不仅对《蝴蝶》做了简单介绍,而且从《蝴蝶》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因素出发,对其浪漫主义风格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冯子存的演奏风格和作品创作特点,并通过对《喜相逢》这首乐曲中的技巧分析,对冯子存先生的创作与演奏风格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一直是中国交响乐中的重要支流,那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魅力无穷的长调民歌、宏伟悲壮的英雄史诗以及深沉如诉的马头琴声都无疑彰显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也为蒙古族风格交响乐的创作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特征。但近几年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创作的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为数不多,而作曲家崔炳元创作的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民歌六首》是近几年来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中一部完整的交响曲,也是继永儒布先生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六首》之后唯一一步完整的交响乐组曲作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创作背景、创作风格简要地分析,进一步从风格演绎的角度来阐释作品在二度创作中如何展现音乐创作的不同风格。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鼓词》是《红楼梦》的民间通俗文学改编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创作者、接受者来自民间,正是基于平民审美与需求的原因,使得《红楼梦鼓词》在创作视角、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平民化的改编具体体现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内容情节等多个方面,这种符合平民审美的再创造也成就了《红楼梦鼓词》在民间讲唱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中经久不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宋晓玉 《文教资料》2005,(33):99-100
本文主要分析了川端康成的性格形成、创作历程及其作品风格的演变,对其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创作过程及意义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赵季平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悼歌》、《觅》等作品的和声创作思维为切入点,通过理论阐述和具体分析,解析作曲家赵季平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的和声语言思维及技法特征,从而了解作曲家"民族化"的和声创作特征和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