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化渊源乃中国古典学的古典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娟 《学语文》2004,(5):17-17
著名的意象主义诗人庞德对“意象”作过如下的界定:“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智慧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苏珊·朗格认为:“意象真正的功能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这就是说,意象是象征的一种表达方式,意象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复杂丰富的情绪感觉和思想意念。而月光这个意象,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负载着丰富的内容,有着较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问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意象的三个问题。“意象序列”把新诗中的意象分成主意象、辅意象、意象单元、意象群体、整体意象五种。“意象分类”根据意象的表现方法,把意象分成描述性意象、抒情性意象、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四大类。“意象密度”涉及到整首诗中意象的排列和表情,意象密度的安排应遵循的规律是:所有意象应该在总的“语境”中统一起来,意象密度应该同诗的内在情绪节奏统一,应该同情感密度有机统一形成疏密。意象本身的含情性和所指性,比意象密度更值得诗人去经营。  相似文献   

5.
诗词是生活的升华,是表达人的情绪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象征。诗词离不开“意象”,诗词要借助意象组合来抒写人的性情,衍生诗美效果。“意”借“象”出,“象”中含“意”,意象才能成为浑然的一体。诗词的意象,是作者“神与物游”的结果,一方面受“物色”感召,摹写  相似文献   

6.
“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代表着书信的往来,信息的传递,也寄托着文人思乡的情绪。在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两首词中也出现了“雁”这一意象,传达出女词人独特的细腻的情思。  相似文献   

7.
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诗歌中,最习惯使用的诗歌意象是“海”,最习惯使用的意象和弦是“山”“海”。丘诗的“山海”意象和弦寄托着诗人对台湾故居的思念,体现着诗人对中华化的认同;淡化了闲适隐逸的情怀,而强化了统一河山的意志和信念;象征着以海般宽阔的心胸接受时代新思想,又象征着以山般坚定的意念执着于祖国的振兴。丘诗“山海”意象和弦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有着时代印记,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丽 《中学生阅读》2004,(11):30-31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的一种形象。它可以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也可以是风花雪月、时间地点等。如杜甫《旅夜书怀》的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一词很容易让人想起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此诗中“沙鸥”这一意象就浸染了诗人如沙鸥般飘泊无依的感伤。  相似文献   

9.
“我们”散文诗丛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诗学理念和实践将散文诗的建设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在这套丛书中散文诗的意象化特征非常明显,对散文诗审美理想的追求具有建构的功能。而意象是散文诗诗性的最直接体现,其意象原型主要有自然生态、地域家园、现代情绪等三种,这三种意象原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主题,在不同诗人的具体创作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诗人们运用意象表现其情感体验,充分利用了意象的审美功能,意象组合的审美合力,完成了意象表现的最高境界,即意境的审美交融,对于意象建构下的美学理想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我们”散文诗群提倡的“意义化写作”的贯彻。  相似文献   

10.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所谓意象,我们倾向于将它理解:将观念、意绪、情绪等或抽象、或无名的、难以言状的内容给予象化(物象化)的一种艺术方法。种具象化(物象化)的方法常常通比兴、象征等修辞手段来实现。以这样一种理解为基础,我们认舒婷的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下三个特点:一、在诗的选材上,其意象的采精粹而富于蕴含。该诗第一段写祖所承受的历史重负和面临的严峻困。诗人选取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等物象来具象化言说祖国长期停滞、落后、衰败的况。“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照你…  相似文献   

12.
金克木是走在新诗现代性艺术探险路上的先行者之一,具有自觉的诗性追求意识.金克木诗歌中营造的意象群有自然意象群和人物意象群,营造出独特的诗意世界:科学精神熔铸于意象拓展了诗歌艺术的表现维度;意象原型的选用传达出独特的“现代情绪”.  相似文献   

13.
当代隐喻学主张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以“肠”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认知隐喻角度研究汉英语言对“肠”(intestine)隐喻意象的异同,意义尤为重大。文章诉诸CCL和COCA语料库对涉及“肠”(intestine)及其隐喻词簇的语料进行收集,归纳总结汉英“肠”隐喻意象的异同,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发现汉英“肠”(intestine)隐喻具有包括人体器官、疾病意象、食物意象在内的相同意象,以及器官意象、情绪意象、品质意象在词簇搭配上的跨语言差异。具身体认和文化脚本的双象限维度阐释了造成同异并存、同中有异的分布格局之深刻理据。  相似文献   

14.
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厚厚的墙顾城《小巷》诗在反映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人,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诗人则把这股情绪用“小巷”、“钥匙”、“墙”几个意象摄了出来,构成了强烈的流动画面。笔者在深感惊奇与新颖的背后,试着探索”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以求与同仁们共同商榷。追求“意象”。早在《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记载,浅显地认识到用具体的物(象),来抒发抽象的情(意)。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文中又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第一次把“意”、“象”捏…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诗人用一个一个的印象描画情绪;用不加装饰的字眼抓取简洁、坚硬、鲜明的一个或一串意象;用电影的手法构筑画面。他们诗中的意象具体、客观、直接、无矫饰,但“飞过的鸟,溜过的反光,不大听得清楚的转瞬即逝的声音”,都被“连系起来,杂乱地排列起来”。这样的诗,“运用许多意象,给你一个复杂的感觉”;运用意象置换辞藻,还原“辞藻”的工具属性,让意象被类似蒙太奇的剪辑手段处理后,直接成为诗的构成元素。这是“现代”诗人创造的中国纯诗的新旋律。  相似文献   

16.
诗境出自于心境 ,诗性根源于心性。本文试图从“无己”“无待”的精神个性 ,悠然宁静的心境情绪 ,以及将这种心性还原于感觉的自然清澄的意象世界三个层面透析、探讨“无我之境”审美范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五月写诗     
在五月写诗泼,鉴般泉涌的是火火苗烧着了振翅高一飞的清晨季节因此浓烈我醉在五月的怀里做一次飞翔之梦在五月写诗开j通一条思乡的小河紧闭的百叶窗上渔歌泛起从鱼网中挣脱在诗人的思维里筑巢在五月写诗雨水浸透了听有意象种种情绪被五月脱掉修饰的外衣赤裸的灵魂屹立于五月的幻梦在五月写诗清新而雄浑留下望秋的思绪在五月写诗@张康喜$安徽省舒城师范“梦苑”文学社!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一名三年级男生因为失去母亲而产生哀伤情绪。咨询师利用沙盘游戏辅导方法,通过十二次沙盘游戏和咨询师的陪伴引导,提供了“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涵容了来访者的情绪。来访者的创伤、内心意象借由沙具,在沙画里真切地反映出来,进而得以转化和疗愈,哀伤情绪也得到了疏解。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英语名动转用应是这样一种机制:使用者把认知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这一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使用者将“原生名词的意象(图形)─生成动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转化为“生成动词的意象(图形)─原生名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  相似文献   

20.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