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说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三毛的,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三毛的哪一点,是洒脱还是她的美丽与哀愁。喜欢她笔下的沙漠,那本该是一块索然无味的土地,竟因为她而开始灵动起来;喜欢她笔下的成长,那彩色玻璃纸般绚烂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撒哈拉的故事》是著名作家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她生前身后一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本书收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写的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沙漠生活艰苦荒凉,三毛却能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写出妙趣横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小读者可以透过三毛的眼睛去探寻别开生面的沙漠世界,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能感染到三毛在艰苦环境下乐观生活的精神。三毛,本名陈懋平,因为学不会写"懋"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十三岁就跷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她没有数字观念,不肯为金钱工作,写作之初纯粹是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李敖和三毛同桌吃饭.三毛说,她一定要去非洲沙漠,因为那里有许多黄沙中的黑人需要她的帮助.一向说话毫无顾忌的李敖听了这话,觉得不对劲.  相似文献   

4.
感受三毛     
一直很喜欢三毛,从十五六岁接触她的作品开始到现在从未改变。喜欢她的生活方式,更喜欢她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三毛的一生比较真实,这可能源于她宽松的成长环境。19岁的三毛,可以因为情感的问题而只身一人远走他乡。而且是在没有足够的钱又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去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怎么说呢,这种情况放在内地,别说几十年前,就是现在也不是我们敢想和我们的父母所能接受的。再有,她的一生伴随着写作的笔,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一种活着的需要。这似乎是她的一种爱的精神寄托。曾有人批评三毛的作品不是真实的记载生活,甚至说她的…  相似文献   

5.
<正>本期上架:《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 年5 月三毛,英文名Echo。有人说,她是撒哈拉迷人的天使,是沙漠盛开的玫瑰,是特立独行、将浪迹天涯视为宿命的奇特女子。而我总觉得"流浪"才是她真正的名字,由她填词的《橄榄树》,在齐豫旷远的声音中淋漓尽致地  相似文献   

6.
一个懂得拥抱爱和追寻自由的女子,一个重视灵性高于一切的女子,一个远居沙漠勇于挑战漂泊的女子,前世的坎坷与羁绊终不能打败她高傲的灵魂。走进三毛的世界,感受她独特的生活方式,走进她再创造作品的世界,感受她的幻化自我的魅力,从琐碎的语言中,搜寻三毛完整的自我拯救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哭三毛     
三毛死了。我与三毛并不相识,但在将要相识的时候三毛死了。三毛托人带来口信嘱我寄几本我的新书给她,我刚刚将新书寄去的时候,三毛死了;我邀请她来西安,陪她随心所欲地在黄土地上逛逛,信函她还未收到,三毛死了。三毛的死,对我是太突然了,我想三毛对于她的死也一定是突然,但是,就这么突然地三毛死了,死了。  相似文献   

8.
<正>一.初入撒哈拉的自然之风发表了《惑》《异国之恋》等作品之后的三毛,十年中几乎没再发表作品。这十年她去读了大学,也体验了爱情的滋味,更远赴西班牙求学。十年的人世变迁、岁月积累,使三毛变得更加的成熟、别有韵味,但也更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向往自己的理想之地———撒哈拉大沙漠。独立、坚定、执着的三毛带  相似文献   

9.
不只是口红     
很想有只口红,那种鲜红的玫瑰色的。我不是个美丽的女孩,即便擦了口红也不美丽。我知道。读过三毛的文章,她说她小时候很希望快快长到二十岁,那就可以穿丝袜、擦口红了。老师批评她,但她说老  相似文献   

10.
红尘·梦外     
《三毛》一本精致的书映入我的眼帘。书中的主人公“三毛”不是那个有三根毛的流浪儿,而是拥有一头如瀑秀发的大美女。三毛只是她的笔名。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她的少年生活、求学经历和她的爱情史。她在慢慢地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父母的羽翼下迈向复杂的社会,创造自己的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11.
一.初入撒哈拉的自然之风 发表了《惑》《异国之恋》等作品之后的三毛,十年中几乎没再发表作品。这十年她去读了大学,也体验了爱情的滋味,更远赴西班牙求学。十年的人世变迁、岁月积累,使三毛变得更加的成熟、别有韵味,但也更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向往自己的理想之地——撒哈拉大沙漠。  相似文献   

12.
永远的三毛     
再次读完《三毛作品集》是在一个阴天的下午,身旁那杯浓得发苦的茶仍旧散发着热气,心情却沉重无比。这是一个令我为之震撼的女性,对于她并非仅仅佩服那么简单,还有一颗心跟随着她的脚步也喜也悲。她——《撒哈拉的故事》中那个执着、坚强的“旅者”,在沙漠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脚印和不悔的行程。那个执着的背影在我的脑海中化作永恒,永久不能褪去。是她让我了解沙漠的新奇,是她让我懂得生活的乐趣,也是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喜欢研究UFO现象,但你可能不知道,著名作家三毛对UFO也颇有研究。 三毛在《逍遥七岛游》一文详细记录了她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先后两次目睹UFO的情况。她还提出了很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梦呓风语     
我看见你了,三毛,在沙漠的另一边,隔着这片无垠的灿黄,我望见你缀满尘土的脸,仿佛夕阳在起伏的海面上闪现。你憔悴的容颜怎么如花一般枯萎了?然而干涸的秋水,仍然盛满了心愿,它们虽悄无声息地沉淀,也被我的心听见。一样的执著,却不是曾经撕心裂肺的哭喊,不  相似文献   

15.
三毛的作品让人陶醉,让人感动,但她那凄楚的人生悲剧却也让人扼腕叹息。 是谁酿成了三毛的人生悲剧? 近读一篇介绍三毛的文章,终于找到了答案:她初中时的数学老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元凶”的角色。我在责怪这位庸师之余,深感教师对学生一生影响之大,也深感自己肩负担子之重。  相似文献   

16.
缄默妍 《中文自修》2005,(11):31-31
我不是三毛,我不是安妮宝贝,我只是平凡城市中的一个平凡人。但与三毛和安妮一样,我也爱旅行。  相似文献   

17.
当我用手指轻快地敲击键盘的时候,不由得想到当代人在虚拟的数字化世界里如何真实地生活的问题。我想到一个女人,她只因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就独自走进了撒哈拉沙漠;她只因如实袒露了对家庭在经济、体力、精神方面的感受和婆媳之间的琐事,居然也吸引了千万读者的眼球;她为无拘无束地逛街而惬意,她为施舍给流浪汉一张船票而牵肠挂肚,她为普通的石头痴迷,甚至差点落水……说实话,我并不是三毛迷,“三毛热”似乎也早已经退潮,而吸引我的,完全是三毛对生活的那份真实、坦诚!君不见,中原某省三任建设厅长无一例外地“前腐后继”,一面高举“廉政”…  相似文献   

18.
据说,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小时候数学成绩一向不好,曾多次考试不及格。后来,她暗暗下定决心认真学习,终于在一次考试中取得满分。正当她满怀欣喜等待老师表扬的时候,老师却以嘲笑的口吻问她:“你是抄袭的吧?”三毛沮丧之至,无论怎样辩解也无法获得数学老师的信任。最后,老师说要证明你没有作弊,再考一次。三毛默认了。谁知道,数学老师出了一份极其难的试卷,三毛又一次不及格!这次打击,造成了三毛在豆蔻年华就有了人生之旅上的第一次自杀行为。不管故事是否真实,但它至少说明不信任孩子的可怕性。  相似文献   

19.
我看三毛     
女作家麦琪在她的散文《丑女》中写道 :“我不喜欢女作家三毛 ,原因之一 ,就是她说自己美丽 ,而事实上她不美丽。”读罢这段话 ,我不知道文坛对此作何反应 ,但是至少我对麦琪有了麦琪对三毛同样的感受。人美在心灵。作为一个作家 ,更应如此。而麦琪为何如此评价三毛 ?也许是由于文人相轻 ,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嫉妒 (在此 ,请麦琪女士原谅我的冒昧 )。因为嫉妒三毛的写作才华 ,就写文章大谈三毛的“不美丽” ,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当所有的人都被麦琪批评到一无是处的地步时 ,她就可以毫不犹豫、毫无顾忌地站出来 ,说 :“我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相似文献   

20.
征服与感谢     
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了,她在感谢。正像她说的那样,她征服的不是沙漠,而是自己,但她要感谢沙漠给予了她征服极限的勇气与毅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布满了荆棘之路,我们除了用勇气、毅力、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