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1,(10):21-32
梅罗维茨意义上的"中区"实质上是一种被动性的"中区":"后台"在"演员"不知情、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暴露在"前台"中。本文在以"本真"统合"后台"与"流露"、承认明星具有神性的前提下,结合明星在生活类综艺节目中主动暴露世俗"本真"的实践,试图开掘中区理论的主动性维度,即"主动性中区",其动态实践过程则是"中区展演":明星通过自然记录、游戏竞赛、"越位展演"三种模式主动暴露人、物、情等世俗"本真"。明星"中区展演"内含一种情感童话:通过情感手段,一切日常生活难题及其伴生的负面情绪均会被妥善消解,并走向圆满结局。由此,在理论预期上,在较为松散的情感共同体中,人们在明星的引领下进行道德立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人鬼恋"故事。"人鬼恋"故事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模式,大致而言,先后出现了"门第婚姻模式"、"自由爱情模式"、"宣讲道德模式"和"探询爱情模式"。"人鬼恋"模式的演变证明,文学不必也不能驱逐鬼魅,文学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想象模式"的转移史。  相似文献   

3.
不断创新的互联网,让媒体的概念与属性与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都大相径庭。现在,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品牌创造都充满"变数",因为受众在变,媒体在变,营销在变。营销变之一:从"消费者"营销到"人"营销在营销大师科特勒阐释的"营销3.0"理念下,营销要实现从"消费者"营销向"人"营销转变。作为"有态度"的门户,可以看到网易在与广告主的合作上也充分体现着"人营销"的理念。如卡萨帝冰童年度推广以"旋转的梦想永不落幕"为主题,直击为人父母者的内心期待。  相似文献   

4.
沈颖 《传媒》2013,(5):23-25
提起"漂"和"宅"这两个词,或许大家会立刻想到"北漂""宅男宅女"这样的字眼,"漂"与"宅",一动一静,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两者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状态。然而本文所要谈论的"漂"与"宅"的概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物理状态,而将延伸及精神状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漂"中"宅"抑或"宅"中"漂"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漂"在路上的人们乐此不疲地"宅"在网络世界中,而大门不出的宅男宅女也欣然自在地"漂"游在浩瀚的网络世  相似文献   

5.
春雨 《档案时空》2013,(7):36-39
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军之一,外号叫"窑将军"、"徐老虎"、"老病号"。美国作家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徐海东是"红色的窑工",是"大名鼎鼎"的"神秘"的人物。在湖北省大悟县、在大别山、伏牛山、秦岭脚下、陕甘高原等地都流传着一个  相似文献   

6.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分辨力"与"分辨率"的混淆使用。如雷达的"方位向分辨力"、"距离向分辨力",经常被写作"方位向分辨率"与"距离向分辨率",在一些学术期刊中以及互联网上检索,"分辨力"与"分辨率"的用法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笔者在查证之后,提出了此二词正确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与"不变"是我国图书馆在转型发展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变"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不变"则是图书馆有意识的继承。在"变"与"不变"中去把握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化"一词,眼下在中国是个时髦的字眼儿。连宋丹丹演的小品人物"白云"在"黑土"不懂得"暗送秋波"的"秋波"是"秋天的菠菜"时,也责怪他说:"怎么那么没文化呢!"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提出过"广告产业园"、"广告特区"等概念,在后来一些研究文章中,也进一步提出"广告产业园"、"广告特区"的想法。在我的思考中,提出的"广告特区"实际上还包括在特定区域里允许发布法规限制刊播的一些广告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公共档案馆的"五位一体"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对其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在其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区分轻重缓急;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各个击破。在"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积淀"与"即时"、"本职"与"拓展"、"分工"与"合作"等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传播"一直"构连"在文化研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构连"既体现为"传播"在文化研究生成语境中的结构性影响,也反映在文化研究不同阶段代表人物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式中。通过运用人物图片式扫描的方法,经过对"传播"与文化研究学术渊源、文化研究经典阶段以及后续发展阶段"构连"方式的详细分析,实现对"传播"在文化研究发生发展史中历史地位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罗燕 《民生周刊》2020,(8):26-27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课堂革命"中,教师队伍中的"新兵"——"90后"教师发挥了独特的优势。疫情之下,全国各地开学延期,很多学校开启了"网课"模式。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课堂革命"中,教师队伍中的"新兵"——"90后"教师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作为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新兴网络技术,具有更好的"网感",也能更好地理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学生们。  相似文献   

13.
胡大海 《今传媒》2011,(6):131-132
本文借古代史官所提"春秋笔法"这一专业术语,来探索其在当下新闻报道中的巧妙应用。"春秋笔法"在语言平面上的不显山露水,在表达平面上的微言大义,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不便于秉笔直陈的新闻报道之中。巧妙地运用"春秋笔法"既不辱新闻公正报道的使命,同时也维护了新闻媒介自身的权益。但是春秋笔法的软肋又决定了"春秋笔法"敢怒而不敢言的悲剧。文章最后陈述了"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弊端,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如何在使用"春秋笔法"的时候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4.
陈艳 《新闻界》2013,(6):69-72
"中国"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在很多场合被呈现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微博信息的传播被赋予了口语化、情绪化、碎片化的特质,这在近期"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草根"、"公知"借助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宣泄"中国"情绪,表达"中国"认同,既是对语言边界的不断挑战,又在喧嚣中显现出不同的诉求和力量。本文就着眼于对"钓鱼岛事件"中各方的微博话语做一分析,力图揭示出在这种聚焦于"中国"背后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取向,从而在另一层面上予以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提供某种话语走向的镜鉴。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新闻社群话语体系中有两个核心话语:"理想"与"新媒体"。"理想"话语主要建立在"理想/现实"这组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并通过溯及"过去"反衬"现在"。在话语再生产过程中,新闻人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人化框架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建构"理想"神话,以此批判新闻业现状,重塑专业准则,巩固新闻职业的正当性基础。"新媒体"话语则主要建立在"新媒体/传统媒体"这组二元对立的基础上,以此来展望"未来"反思"现在"。新闻人因其所处新闻场域位置的不同,分别策略性地建构"新媒体"神话或"传统媒体"神话,从而正当化其转型或留守的职业选择,在变动的场域结构中重新寻找得以安身的位置感。随着新闻场域结构化转型过程的深化,"新媒体"话语与"理想"话语之间越来越呈现出意义交锋的趋势,并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时空语境中构成了一个杂糅的当代中国新闻社群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客邮"是指近代史上外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邮局。中国最早的"客邮"是1834年英国人劳律卑在广州沙面设立的邮局。其后,"客邮"逐渐在中国扩散开来,直至192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上,通过了撤销列强在华"客邮"的决议,规定"客邮"在1923年1月1日前全部撤出中国。本文主  相似文献   

17.
《出版管理条例》在界定广义"出版"概念时明确包括"发行",而"发行"在《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中被界定为"销售",使用的是其语词解释的狭义。那些不"销售"的"出版物"的一部分被界定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置于《内部资料出版物管理办法》管理之下,其余则没有明确地受到界定,留下了出版管理的"漏洞"。这个"漏洞"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造成网络中海量的货真价实的"出版"行为不能受到监管,并带来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主张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中使用统一的"网络传播"概念,以便在全新概念下建构有效、适度的网络管理体系,或许可彻底破解目前网络中"出版"管理,也是整个网络管理的困局。  相似文献   

18.
新技术催生新行业,新行业与商业融合,催生新的商业时代。新商业时代,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而在"变化"面前,内容建设仍是出版的根本,提升内容质量,突出内容创新,是出版工作"不变"的原则。近几年,虽然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的"风"还在吹,但"风向"却在不断变化。在"变"与"不变"当中,我们需要建立一支专家顾问团队以应对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这种增长势头良好而又迅速变化的专业,以强化我社在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出版领域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手搏",也称作"拳搏"、"相搏"、"角力"、"拳勇"等,指的是人类早期的徒手搏斗武术。在"徒手搏斗"这个称谓产生之前,人类的徒手搏斗的武术已经产生,它是在原始先民的田猎活动中,在与野生动物搏斗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武术技艺。  相似文献   

20.
"狂"在汉语文化史中多有贬义。从先秦迄于唐,"狂"的意义都停留在道德伦理层面,且多用在记叙性质的史传类著述中,在抒情审美类的诗歌等作品中出现极少。自唐代开始,文人在诗歌中广泛使用"狂"字,或总万物之情,或抒一己之怀。同时,唐代文人还非常钦羡和推崇历史上著名的"狂"人如接舆等,常以"狂"自诩。中唐"以怪为美、以丑为美"、打破传统诗教观念的束缚、重视创作主体个人情志表达的文学思潮对"狂"的风行和审美转化有着推波助澜的意义。"狂"作为审美的观念在唐代尤其是中唐以来的文艺品评中不断被采用,这标志着"狂"正式进入到审美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