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之薇 《科教文汇》2007,(6S):145-146
《印度之行》之行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特征.说明福斯特成功地综合运用了这两种创作手法,使《印度之行》成为一部兼具“故事”与“寓言”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福斯特赋予了自然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告诉读者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联结"才可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毕世颖 《科教文汇》2009,(12):220-220
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福斯特赋予了自然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告诉读者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联结”才可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E.M.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最重要的的作家之一,立足于错综复杂的现实、又超然于哲学高度的探索之旅,希冀通过不同语境展现了其罕见的真诚和独特的责任心,拯救冷漠顽固的心灵。以文化为切入点,参照互文性、比较哲学、人类文化学以及精神分析法等视角解读《印度之行》,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该小说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精美巧妙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在杜拉斯的《印度之歌》中,她尝试用"声音"来叙述记忆,"声音"之间的对话特征与记忆的特征有着相通之处,于是,在文本中"声音"成为记忆的外化,"声音"叙述了记忆中主观理解与感觉到的真实世界,本文认为杜拉斯也正是借这样一种主观的记忆真实达到对传统殖民话语的颠覆.  相似文献   

6.
田娟 《百科知识》2021,(21):32-33
空间是人类基本的生存维度,也是人理解世界和建立世界观的物质世界,它不仅具有物理性,还包括人文、心理等多维属性.在文学领域,许多人物以不同的空间体验形式体现其价值观和作品的主题思想,空间也成为深化主题和塑造人物的场域,它不仅承担了叙事的核心功能,还揭示了空间体验与体现主体意识之间相互关系.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生存空间体验,将社会关系中蕴含的种族、阶级等权力关系清晰呈现,映射出权力空间中人物的关系和彼此的影响,展现英帝国统治下殖民地中多元的主体意识和殖民统治中矛盾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张朔 《百科知识》2021,(33):9-10
《陶庵梦忆》作为张岱的回忆性散文,许多篇目都在较平常的叙述中出现一些无法用常理解释的怪奇事物,读之颇有志怪传奇之味.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笔者认为,这些奇异叙事具有"凡中见奇" "留白不释""不悲不喜"的特征.这些特征对应《陶庵梦忆序》,可推理得出张岱写作《陶庵梦忆》写实与艺术再造二者为一体两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游历资料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司马迁自述其"浮于沅湘"。各时期对于"沅湘"的理解仅局限于沅湘二水,没有理解其背后深层内涵。本文将"沅湘"分为广义上的"沅湘之间"与狭义上的"沅湘之交",且根据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原则与当时具体历史情境,认定司马迁所指之"沅湘"应为"沅湘之间"。《史记》有三大资料来源:经典,档案,游历见闻。司马迁的游历资料是《史记》重要的组成部分。司马迁一生主要有两次游历:南游江淮之行与西南之行。最重要的是江淮之行,其路线为:二十而南游江、淮,  相似文献   

9.
高圆圆 《百科知识》2021,(21):27-29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虽然背景设置在二战后的日本长崎,但小说并未花过多笔墨描述历史事实,而是通过主人公悦子矛盾且断断续续的记忆向读者展示了二战后长崎人民的生活与心绪.无论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还是小说主题,都充满了"物之哀";正如知"物之哀"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小说给读者平静且模糊之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直接描述人物坎坷崎岖的命运,没有浓墨重彩的刻画,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悲伤凄婉之美.  相似文献   

10.
由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的影片《三个白痴》,讲述了3个工程学专业的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故事,并涉及了印度的教育制度、贫富差距、等级观念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发人深省。文章将着重从视听语言方面对影片进行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奇坎服"(chikan clothes)是印度当地很流行的一种民族服装,可以说是印度勒克瑙地区的"特产".可是印度人一觉醒来发现,这种令印度阿瓦迪民族骄傲数世纪的"土生土产"的服装却被美国佬申请了专利.无独有偶,像产自印度的姜黄、苦葫芦、楝树油等植物品种现在也成为美国的东西了.印度人惊呼:为什么印度的东西得不到保护,印度的专利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哥特式”特征,重新解读《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揭示出作家深远的寓意: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强烈渴望.《呼啸山庄》中,矛盾尖锐对立,纷繁复杂,哥特式特征则强化了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分析,旨在揭示亨利.詹姆斯由于常年流散在外的经历导致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了某种"混杂"及"疏离"的特征,反映了亨利.詹姆斯这样一个文化上的漂泊者的疏离感。正是这些特征使其作品体现了"国际主题",独特地描写和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虎,有锋利的爪和牙齿,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林中骄子,也是百兽之王,更是勇猛和力量的化身.同时,它也被广泛用于植物命名.打开FRPS《中国植物志》全文电子版网站,在"中文索引"中,能查到以"虎"字开头的植物有68种,以"老虎"开头的植物有33种,"爬山虎"植物9种;还能检索到虎耳草属203种、虎刺属11种、虎皮楠属10种、虎尾草属5种……在这些植物中,有一种植物叶子圆圆萌萌,似虎耳模样,沈从文对其有着特别的怜爱,不仅喜养喜看,还写进了小说《边城》里.  相似文献   

15.
庄宇琪 《科协论坛》2007,(6):211-212
本篇文章就是运用叙事学里聚焦理论解构小说.亨伯特,既是小说《洛丽塔》的主角,又是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海市蜃楼般的讲述,使得读者不但不责怪他,反而怜悯他。通过分析使读者警惕叙述者布下的陷阱,用科学的态度去接受和判断小说所叙述的事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电影《摩登时代》说起,对现代艺术的主要艺术流派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了观代艺术的所谓的"丑"的特征和原因,"丑"的意义,从而对现代艺术的"丑"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17.
印度盛产猴子,其中的一种名叫恒河猴.它在这个国度很有背景,非常吃得开.究其原因,在于印度教的大神之一"哈奴曼"就是一只恒河猴.现在,差不多所有的人家都供奉着猴神像.正因为如此,印度人敬畏猴子,经常主动地给它们喂食.  相似文献   

18.
文类与文体是文学的基本要素.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当今学术界大多以现代小说的文体概念来审视和把握古代小说,而很少从文类角度来分析和把握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本文试图从文类角度来还原古代"小说".  相似文献   

19.
福斯特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脆弱的星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其中《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这本著作涵盖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概况,本书的主旨是揭露资本主义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导因。著作从对生态危机严重程度状况的精确定位出发,到揭示资本主义内在无限扩张与生态有限的相矛盾,再最后回归我们人类自身如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美好的工作》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试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洛奇有关叙事学的理论,从情节结构、聚焦的多维性和元小说叙事三个方面来解析《美好的工作》的叙事艺术,从而把握洛奇小说的叙事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