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3.
法国电影导演特吕弗,在电影艺术上的地位,不仅体现在他对于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开启与推动作用,而且他的电影作品对世界电影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受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影响,香港电影开始变革,出现了一批区别于传统的电影创作思想,带领大众进入这个历程的是一群当时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后在香港工作的电影人。徐克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香港电影在80年代终于实现了现代化和国际化。至今他的艺术创作思想还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5.
"独立电影"作为分类概念和制作模式在199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生产格局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本文追溯了"独立电影"作为一种生产模式与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渊源,指出"独立电影"作为一个风格描述和批评概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者认为,根据下述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独立电影"或"独立电影"例作者在涉及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位王:(1)他(它)们在电影工业/产业中的地位;(2)他(它)们所采用的形式/美学策略的性质;(3)他(它)们与更宽泛的社会、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状况的关系.最后,作者强调了"独立电影"在中国电影生产场域和批评场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解读《白鲸》的宗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在文化传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文化深深渗入了西方人的文化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影响着西方的意识形态。梅尔维尔受到了加尔文主义的影响,他信仰的是《圣经·旧约》中的上帝,认为人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以遵从上帝的意愿。同时,他又对上帝充满了怀疑,把挑战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这个主宰一切、无所不能的神圣存在。梅尔维尔对上帝的质疑明显受到超验主义思想的启发,强调精神第一,主张发挥人的超验作用,将人上升到神的地位。《白鲸》中,作者的宗教观念远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复杂的,难以确定的。本文拟结合19世纪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宗教意向,力图分析《白鲸》中不同的宗教倾向,并揭示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及其宗教意义对于理解美国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含混是<白鲸>永葆魅力的主要原因.所谓含混,即作者有意识地使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迷惑性.从构成上看,梅尔维尔在意义标志和主题设置上均采用了多重选择式手法,从而使文本具有开放性.<白鲸>含混的根源是梅尔维尔伦理思想的复杂性甚至矛盾性.含混也是一种审美效果和写作方式,是梅尔维尔对文学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含混是《白鲸》永葆魅力的主要原因。所谓含混,即作者有意识地使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迷惑性。从构成上看,梅尔维尔在意义标志和主题设置上均采用了多重选择式手法,从而使文本具有开放性。《白鲸》含混的根源是梅尔维尔伦理思想的复杂性甚至矛盾性。含混也是一种审美效果和写作方式,是梅尔维尔对文学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将特吕弗李大林编写从1959—1962年的四年里,在法国有二百多名导演新手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电影。塞纳河畔风起云涌,掀起电影“新浪潮”。电影“新浪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40年代中期,称霸欧洲的美国“好莱坞”电影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0.
世界电影从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拍纪实短片及爱迪生拍舞台剧起,便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历经纪实主义、戏剧主义、现代主义的竞相争妍而蔚为大观.当代,真实电影、作者电影、“新浪潮”、超现实主义等诸种风格体式的扬弃拓展,使世界电影在总体文化艺术精神和时代思维方式的辐射之下寻求一种新的品格,尽管略显盲乱、骚动、不安,然毕竟汹波涌澜而成一股电影狂飙:形成艺术多层面溶合,具有新的审美价值的世界电影“新潮流”.  相似文献   

11.
赫尔曼·梅尔维尔是美国十九世纪中叶著名作家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为大家所熟悉的长篇名著《大白鲸》。《文书巴特比》也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梅尔维尔写这部小说时,美国的全国大工业化即将拉开序幕。作者以敏锐的思维嗅觉捕捉到工业文明将对人的正常自然本性可能造成的影响,成功地刻划出巴特比这个典型艺术形象,这对我们今天走向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无疑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故事叙述者律师之口,喊出了“啊”,巴特比!啊,人性”这句话也正是该小说所揭示的普遍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让-雅克·贝纳克斯的《巴黎野玫瑰》是法国"后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中的形象、视点和风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它可能代表了法国"后新浪潮"电影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融合性或曰杂交性.  相似文献   

13.
周雅娴 《考试周刊》2011,(49):33-34
纵观百年来的西方电影,作者发现西方电影中对华人的形象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或者凶狠狡诈,或者谦卑恭顺,总是在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间摇摆。其实,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无论是邪恶还是善良,正面或是反面,在文化的功能上都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本文探讨西方电影中中国人形象生成背后的原因,以及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广泛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电影作者,索非亚.科波拉对电影的控制完整且有力,三部作品在主题上互相联系,并有一定的延续性,所使用的电影语言自成一派,所选择的题材都有一定的"自传"性,并表露出含蓄的女性主义倾向,从而使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刻上了独属于作者的印痕。当下,由于电影工业性和商业性的增强,"电影作者"逐渐变得难以辨认,"女性电影作者"则更为少见,因此,在科波拉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经验,因为总体的匮乏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那天是他的生日,妈妈说:"儿子,你提个要求吧,妈妈一定满足你。他想了好长时间,说:"妈妈,我想和您一起去看场电影。"妈妈说:"好!"小时候,妈妈经常带他去看电影,每次从电影院出来,母子俩都感到非常幸福。后来,他们不去看电影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一批新锐导演以一种别开生面的姿态掀起了台湾"新电影运动",其中侯孝贤是台湾电影界里旗帜性的人物,生在台湾这样一座磨难重重又漂泊无根的悲情城市中,他所导演的电影自然大多带有悲伤的情调,他以身为一代大师所具备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拍摄了从"苦涩的青春"到"沉重的历史",再到"异化的现代"三个阶段的"悲情"电影,从电影中可以读出他对台湾及台湾人民深切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王旭文 《文教资料》2013,(35):129-131
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性导演,徐克以其电影创作备受瞩目.因为徐克自身复杂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加之受香港地缘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电影呈现出中西文化融于一炉的独特景观,徐克在90年代初期创作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也是如此.这些电影选择中西文化交错和冲突的时代背景,并在形式上大胆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奇异的视觉美感,而导演对电影中“他者”形象的塑造,也隐含着其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吴媛 《文教资料》2010,(18):89-91
香港电影,尤其是警匪片中存在一种悲情倾向,本文以陈木胜影片为例,先阐述悲情倾向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身份迷惘和"家"的缺失、现代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精神与新浪潮的影响,其后叙述悲情倾向在影片中具体呈现的特征,包括典型的人物设置、相似的叙事特征和悲悯的视听风格,并在文章的结尾提出内地电影人不应该仅仅模仿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应该挖掘我国的独有悲情历史,以一种悲悯的态度、倾向来打动观众。  相似文献   

19.
一部好电影往往有着深刻的主题、意味深长的故事与令人赞叹的结构。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云图》无疑可以归入此类,甚至称得上是"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影片之一"。电影改编自大卫·米切尔的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了六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它们看似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神秘莫测的联系。1850年的南太平洋,美国律师亚当·尤因用一本日记记录了他在太平洋的航海旅行。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梅尔维尔代表作<白鲸>是一本以当时人们的捕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皮阔德号"水手们与白鲸莫比·迪克的殊死搏斗,展示了以船长亚哈为代表和以叙述者以实玛利为代表的两类人对待白鲸的不同的态度而导致的不同命运,作者梅尔维尔向世人传递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