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今传媒》1997,(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的根本特性文/北京·王钟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就运行机制而言,并无姓“社”姓“资”的区别,“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  相似文献   

2.
无边风光一时新———《市场经济模式比较研究》评介□张祥涛在邓小平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在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科学论断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相似文献   

3.
市场报作为一家专门反映市场、研究市场问题的经济报纸,在今年改出周三刊对开大报后,紧紧抓住“市场”这个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关键,站在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高度和深度,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特色鲜明,受到来自各个层次的读者的好评。更加解放思想扩大宣传报道视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加快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把企业推向市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所说的那样,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国十四年来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其影响意义深远,对新闻理论界、教育界亦产生了强大冲击波。如何正确对待这一历史性转折,成了人们争相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们在岁末辞旧迎新之际举行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新闻事业”研讨会,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一、重新审视原先的新闻理论与观点博士生导师宁树藩教授在研讨会上说: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分“姓资”、“姓社”的标志,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失落·分化·多元阅读 9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全新的阶段。 1992年春季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以及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此为思想和理论基础,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所有制结构由国家(集体)所有制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种  相似文献   

6.
“三个有利于”与阶段性转移·王岩镔·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时尖锐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改革与完善出版体制,使其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内外出版经营管理的经验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似可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采取一些改革的实际步骤。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时尖锐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  相似文献   

9.
今天,人们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概念已习以为常,一般不会去考虑这些概念是由何人和何时最先提出的。如果从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的常理去思考和推断,很容易认为,“资本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经济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市场经济”也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出现的。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资本主义”概念比资本主义实践、“市场经济”概念比市场经济实践在出现的时间上要晚得多。这与“社会主义”概念的出现远远早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情况正好相反。 两方国家的某些学者对 “资本主义”一词最先由何…  相似文献   

10.
自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概念提出以后,在上层建筑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真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势头。在报上可以屡屡看到:“严肃文艺往何处去?”“电视剧怎样走向市场?”“既不是‘狼来了’,也不是‘馅饼来了’——谈市场经济与文艺发展”,“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如何搞好文艺理论建设?”等文章,纷纷研究对策如何迎接商品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进入“第二步跨越”的重要发展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经济宣传报道可能出现什么发展趋势和特点呢? 经济理论超前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必然带来经济理论的活跃和繁荣。党的十四大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就是突破了把计划与市场作为划分姓“社”姓“资”标准的传统观念,明确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了一条符合现代经济运行一般规律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  相似文献   

12.
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家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新闻工作者所面临和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过去一直存在着争论,请你简要谈谈这方面的情况。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其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979年11月26日,小平同志接见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辑时就说过:“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接见美国企业家代表时,小平同志又重  相似文献   

13.
话语     
《青年记者》2007,(24):4
“民主的‘主’如果少了一点就会变成‘王’,作为执政党,就要有自觉的民主意识,以人为本,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戴。” “股市总会有泡沫的,没有泡沫,不称为股市,问题是泡沫太多还是太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把关”难,难“把关”一般而言,出版社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尽管其产品具有物质属性和商品属性,都存在“把关”问题,不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论是实行市场经济,还是实行计划经济,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把关”不难。  相似文献   

15.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16.
名噪一时的大寨人如今也反思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感慨不已地说:“靠别人树典型不行,还是要用自己的腿走路。”这无疑是大寨人反思后清醒的结论。然而,需要反思的不止是大寨人,至少还有那些将其树为“典型”的别人,其中包括新闻记者在内。郭凤莲曾问写过大寨“经验”的记者:“‘大寨人生来就爱斗,七斗八斗不停休’、‘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这些顺口溜是你们编的还是我们说的?”郭凤  相似文献   

17.
视野     
《视听界》1997,(1)
市场经济中的意识误区转引’96.3《行政与法制》,文正帮在1996年第1期《政治与法律》撰文从十个方面评述市场经济中的意识误区。这十个方面是:(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经济,而是法制经济;(二)市场经济不是泛商业经济,不意味着要搞全民经商,使一切社会关系都商品化、市场化;(三)市场经济不是唯利是图、崇利废义的经济,以效益为中心不等于搞拜金主义;也  相似文献   

18.
编辑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与印制、发行、宣传等构成出版经济流程的循环系统。所谓编辑主体,则是指通过选题、组稿,对即将投入出版生产的各类书稿进行审读、加工的职业劳动者。编辑的市场营销观,直接制约和影响编辑主体劳动价值的实现,制约和影响出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推进。编辑在市场空间中的角色定位市场是编辑主体的职业劳动空间。在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年代,编辑主体与市场运行之间的联系几乎被隔断,出版物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听命于“征订包销”这种单一的经营方式。于是乎,有些人荣于出版家,耻于出版商,甚怕在涉足流通即市场之后沾得一身“铜臭”;有些人醉心于“书斋型”、“家庭式”的编辑劳作,唯恐文人的清高会在市场的搅拌下扭曲变形。缘此作进一步分析,这种变态心理中实际上内含了这样一种模糊的思维定式:即出版商是资本主义的,出版家是社会主义的。包括编辑劳动在内的出版经营被人为地刻上了“姓社”、“姓资”的烙印。历史和现实给出的正确结论是:出版商并不仅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同样也适宜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从出版文化积累的层面上审视,出版家未必就是社会主义的“专利”,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同样也不乏有为积累和...  相似文献   

19.
“全息摄影”作品的共同特征综合本文上篇中提及的那些“全息摄影”式的报道,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所有这些报道,无一例外地提出了改革中尖锐的、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并且有争议的问题,记者的笔大胆地伸进了改革浪潮的漩涡之中。这些问题都是社会舆论的“热点”和“难点”,也往往是改革中新旧体制互相摩擦和撞击的部位,是中国改革旋律中最高亢的音符,也就是我们新闻记者应该呕心沥血地捕捉的真正的新闻。难道不是吗?《关广梅现象》提出了“租赁企业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这场在报面上展开的公开讨论,实质上是对待九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一场争论,《鲁布革冲击》提出的问题是要不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