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3,(8):40-41
2009年的心脏之战 我是挺晚才开始看张继科打球的,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我在朋友的学校帮忙教小孩打球,有个小孩的家长问我男队下一拨谁最有戏,我不能凭空说,就回家认真看了看他们的比赛。2008年的全国锦标赛,张继科一下把参加奥运会的王励勤、马琳和王皓都赢了,但那次比赛并不足以说明张继科是新生代里最有戏的一个,因为奥运会后,高手们的状态肯定会有起伏。但在第二年的全运会上,张继科确实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赛前两个人的准备时间都不是很充分,实际马龙比张继科多一场球的准备时间,张继科刚跟王皓打完,就休息了10分钟,但是他的比赛状态比较好,跟王皓的比赛属于热身了。所以单从比赛准备的角度来说,两个人是比较公平的。  相似文献   

3.
孙彦 《乒乓世界》2012,(3):84-84
初见张继科是在2010年底的广州亚运会上,在电视转播一场男单的比赛时,镜头扫过了坐在场下观战的张继科。不知为什么,就不自觉地被这个看上去“睡眼惺忪”的男生吸引住了,后来才知道他叫张继科。虽然广州亚运会并不是继科绽放光芒的一次比赛,但这个名字就这样印在了我的心底,这个人也逐渐走进了我的生命里。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2,(3):40-40
今年春节前后我们队伍参加了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公开赛,比赛成绩还可以,但运动员的发挥只能说—般。这两站比赛欧洲好手基本上都没有参赛,我们的主要对手里只有韩国的朱世赫去了,他在第一站的比赛中给我们制造来了很大的障碍,4比0赢了张继科,在决赛中也给马龙制造了不少麻烦,马龙也是打到最后一局才4比3险胜的。  相似文献   

5.
张继科的反手技术堪称世界一绝,他凭借超强的爆发力,时常利用反手发动在比赛中占得先机。本组图展现了张继科利用拧拉为自己创造侧身机会,继而实现得分的套路。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张继科在2011年第51届世乒赛中的4场关键比赛进行了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球段技战术统计与分析,对4场比赛比分的开局、中局和关键球等进行比分走势的分析.结果表明,张继科在对4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灵活多变,尤其是前三板和关键球处理较好,在局点和赛点能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是比赛制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兄弟     
11:10,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第五局,王皓落后一分,这时他的眼神看向张继科,默念了句什么,自顾自地点了点头。对面的张继科盯着球台,没有看任何人。电视机的镜头这时给了坐在观众席的刘国梁,他微笑着,看着两个徒弟。接着王皓发球,追平比分。张继科一直看着地板,发球,得分,再由王皓发球,接着王皓将球打飞,张继科拿下比赛。  相似文献   

8.
在苏州举行的中国公开赛,我们男队整体表现得都比较正常。虽说张继科最后拿了冠军,从成绩上来看还不错,但是过程我并不是很满意,尤其是跟格雷尔和高宁的比赛,打得皱皱巴巴,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这其实反映了张继科的整体实力,还有他对生路球的处理和调动上还是差了一些。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乒乓球"三段分析"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张继科与马龙的决赛技战术特点,从发球效果、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相持阶段以及整场比赛的前三板的技战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张继科在接发球段和相持段的得分率高于马龙,而马龙的发球效果和发球抢攻段以及整场比赛的前三板得分率高于张继科。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12,(8):18-19
在厦门,张继科进行着他的第一次奥运会备战。心理会诊的时候,他听着马琳和壬励勤讲述参加奥运会的故事,结合近期自己的心情,描绘着在奥运会时自己的最佳心态。极限训练的时候,面对刘国梁发的一个个刁钻的多球,张继科思考着奥运会时在比赛里可能碰到的状况,带着压力认真训练。在40多天封闭训练,或者说从报名参加奥运会以来这一年多的时闻里,张继科心里可能已经经历了无数场他设想的奥运会。现在,真正的奥运会马上到来,张继科希望自己能内心干干净净地去比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录像分析法对王皓、张继科接发球技术的运用及得失分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反手拧拉技术的创新,接发球直接得分率明显提高。2)王皓、张继科使用反手拧拉得分率高于失分率。3)王皓、张继科使用劈、摆技术得分率低于失分率。4)王皓、张继科接发球在比赛接发球轮次总得分率高于失分率。  相似文献   

12.
张继科刚进国家二队的时候,肖战正是二队主教练,两人的缘份似乎从那时候就注定了。2003年,他亲手把张继科、马龙、邱贻可等五个具有潜力的小队员送进了一队。肖战再次成为张继科的教练已经是2009年的年初,张继科还和主力二字不沾边,更不用提奥运会这个极为遥远而模糊的概念了。那之前的6年,张继科最出名的事件是被退回省,和临场不听教练指挥拒绝下场而被主教练当众批评。这样的孩子,肖战带的不是第一个,之前的陈圮、邱贻可哪个也不是乖乖仔,一个比一个有个性。事实上,回过头来想想,这对于肖战和张继科来说,或许都算是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14,(5):34-34
张继科在这次封闭训l练中表现很不错,比去年备战巴黎世乒赛时要更投入、更用心,仿佛有种2012年之前备战的感觉,我能感觉他的压力和欲望又回来了,对打比赛又有了渴望,这是非常好的。现在对于张继科来说,比较大的挑战是能不能在团体赛中起到领军人物和队伍核心的作用,以往他在单打比赛中成绩都比较好,这一次需要他在团体赛里扛起重任。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张继科发球轮和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张继科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特征,为进一步完善横拍弧圈快攻型打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张继科在发球轮中得分率略低于接发球轮。一方面说明张继科接发球和接发球抢攻质量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高水平运动员接发球上手更加积极主动,已摆脱过去较为被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马俊峰 《乒乓世界》2013,(7):110-111
2013年1月15~19日,中国男乒进行了直通巴黎世乒赛第二阶段选拔赛。比赛采用大循环赛制,参赛选手中既有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年轻新贵许昕、马龙、张继科;又有马琳、王励勤、陈王己等老牌奥运冠军。实为全世界水平最高、对抗性最强的比赛。队内比赛是针锋相对的技术实力较量。且大循环赛制场次众多,昕、马龙、陈壬己、张继科顺利晋级.代小将闰安、方博、周雨表现平平。胜负难测。经过16轮捉对厮杀,许赢得第三阶段直通资格。90后新生均未进入四强。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右2/3台反手接发球的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丰富接发球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结果认为:张继科在右2/3台范围内运用反手侧拧接发球比运用正手抢拉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且比运用正手抢拉接发球更容易直接得分。不但丰富了此范围内接发球的方式,而且增加了比赛中接发球的突然性,为比赛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7.
在对2011年世界杯乒乓球比赛中我国优秀运动员张继科对马内特、朱世赫、王皓的三场比赛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观察法等方法,结合各项数据分析说明了发球抢攻这一技战术对比赛的控制作用,提出了乒乓球训练的环节,强调发球抢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13,(5):156-156
陈建安凭借团体世界杯赛的出色发挥,成为上月乒坛:最耀眼的新星。他在对阵奥运冠军张继科的比赛中逆转获胜,展现出不俗的冲击力。依靠这场胜利所获的积分,陈建安一路上升至第27名。这位国际比赛“U21”组的常客即将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对乒乓球世界冠军张继科右2/3台运用反手接发球的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丰富接发球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结果认为:张继科在右2/3台范围内运用反手侧拧接发球比运用正手抢拉拥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且比运用正手抢拉接发球更容易直接得分,不但丰富了接发球的方式,而且增加了比赛中接发球的突然性,且在战术合理运用的情况下,能为比赛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20.
横拍打法是男子乒坛的主流打法,在乒乓球发展中起着重要地位。以全台反手为主的张继科和以强大正手为主的马龙是优秀的男子乒乓球横拍打法代表。在第52届世乒赛团体比赛中,张继科输给了同为横拍打法的欧洲选手奥恰洛夫,而马龙战胜了奥恰洛夫。通过对这两场比赛的技战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总结张继科和马龙技战术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建议,为横拍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和提高横拍打法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