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彤云浓云阴云”辨周照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四册)中有“彤云”一词,课本注解为“浓云”。有老师认为这样注解不准确。因为“浓云并不意味着下雪,也可能下雨,也可能是干打雷不下雨。”“彤云”应该是“阴云中特定的一种云”。所以,课本应将它注解为“下雪前均...  相似文献   

2.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3.
<正>一、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有一条注解:“‘极’作‘病’解,即‘困惫’之意,与‘劳’、‘苦’、‘倦’三字意义相近,不是副词。”四个词,连起来表达一个意思,总嫌太“词费”了一点。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语》第五册《齐桓晋之事》一中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句,对“秋毫”一词注解如下: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稍加品味,你就会发现这个注解有失准确。  相似文献   

5.
“澎”字读音小议五年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10册《穷人》一课中有一词“汹涌澎(peng)湃”,找认为“澎”了读“”是错误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注解:“澎”(png),只用于我国台湾海峡中的群岛名──“澎(png)湖列岛”,而无其他注解。“澎”(png...  相似文献   

6.
钟益 《读写月报》2023,(1):30-31
<正>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编有《五石之瓠》一文。对其中的“瓠落无所容”,教材的注解为“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笔者认为此处注解有待商榷。“瓠落”一词常用义有二:一是指“大貌,空廓貌”;二是指“潦倒失意貌,犹落拓”。教材将其注解为“宽大”,释义准确。但将“无所容”解释为“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则有违文句本意。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说文》的体例进行了阐释,且提出许多自己的新的看法。“合二字成文”是段氏在注解《说文》时所提出的一个条例,前人少有探讨,本文主要评述了段玉裁运用该条例体例对连绵词的构词特点、使用原则的认识,并对段氏“合二字成文”条例的历史意义和不足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短褐”一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两次:一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有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句子,二是《公输》课中有“邻有短褐而欲窃之”一句。“短褐”一词,教材上注释为“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褐”注为“粗布衣服”。很明显,“短褐”一词被看成是一个偏正式合成词,“短”是用来修饰“褐”字而出现的。笔者通过深究,认为教材上这种注解属望文生义,是缺乏说服力的。理由有三:首先,让我们借助权威工具书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含义。《辞海》的注解是:“短(shù)褐”亦作“竖褐”“裋褐”,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  相似文献   

9.
田曦 《铜仁学院学报》2002,4(3):37-37,61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 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算法。  相似文献   

10.
高六册《宋词二首》一课选有姜夔《扬州慢》一词,上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词句,课文注解云:“(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这则注解,从词句所表达的最终意义看,是对的;但由于该注解未提及词面上的意思,从而掩盖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从词句看,“废池乔木”是主语,“犹厌言兵”是谓语,即“被毁坏的城池和大树都厌恶谈到战争”之意。“废池”与“乔  相似文献   

11.
《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最先出现“主臣”一词,后世学者对该词的解释存在争议。本文通过考释,证明最通行的注解恰恰是错误的。“主臣”即是“主管大臣”,不是“击服”、表示惶恐之词。  相似文献   

12.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有“烽火扬州路”这一句,课文编者对“扬州路”未予注解。有的同志把“扬州路”讲解为“州州路上”(见《高中古代诗文助读》),此说欠妥。  相似文献   

13.
对《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一词,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都这样注解:“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从这一注解中不难发现,它只是讲明了“粪土”的用法,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并没有解释出具体意义,显然注者是将“粪土”理解为现非常用义,  相似文献   

14.
“里胥”辨     
《促织》中的“里胥”,课后注解为:“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此注值得商榷.“里胥”可以是一个词,柳宗元在《梓人传》中,就把乡吏、里正,称为“乡师里胥”.而《促织》中的“里胥”却是两个词,“里”即“里正”,“胥”指乡吏,即“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因为若把“里胥”  相似文献   

15.
“真值”是指一个语句或语段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同义转译”是指对同一个客观事实的不同表述方式。对于“同义关系”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同义词”的研究,因为同义关系不仅表现在词与词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句与句之间。本文主要探讨了“真值”与“同义转译”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句子问的同义关系及同义转译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给“监考”改名的最初思考来自对“监”字意义的不满。什么是“监”?《说文解字》注解“监”为“临下也”,《古代汉语词典》注解“监”为“从上视下”。显然,“监”这个词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意味,如“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  相似文献   

17.
“红”、“绿”色系词组在唐宋词中大量出现.词人借鉴绘画的点染手法,抒写自己的恋情、忧患意识.达到了物、情、意妙合无痕的审美境界。文章就“红”“绿”系词组在唐宋婉约词中的内涵以及所反映的唐宋文人的女性审美意识,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关养牲畜之所”义语义场中的上位词“牢”、“栏”、“圈”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格局,基本上是以长江为界,江北多用“圈”,江南多用“栏”,“牢”则留存在闽方言中。共时分布基本反映了这三个词的历史层次,“牢”反映了上古的词汇现象,“栏”、“圈”反映了中古和近代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19.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20.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