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阿坝高原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区域,尤其是羌、藏两个主体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羌族纳啵艺术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它在阿坝多民族文化环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值得挖掘和研究的珍贵资源。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建构特色课程,把羌族“纳啵”艺术融进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课堂,把美术课堂教学与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相结合,建成工作室制度,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有效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工作的核心。为探讨电视传媒应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行性和着力点,课题组基于对羌族、非羌族的问卷调查和对羌学专家、电视节目编导的半结构访谈获取的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羌族和非羌族就电视传媒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和运用上存在认知差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传方式;电视传媒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且有效的方式;电视传媒作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有效的作品形式是"电影、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其次是选秀节目和纪录片。  相似文献   

3.
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的大量尚待破解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加强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4.
羌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文章聚焦2008年以来,特别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北川、汶川、理县、茂县等羌族主要聚居县羌族刺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采用"整体主义"视角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借助田野调查、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途径,对羌族刺绣的历史、生产方式、针法、传承方式、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实用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民间歌谣充分展示了古老羌族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具有"活文化"的价值。以羌族民间歌谣为切入点探求羌族口传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机制,不仅有利于人们对羌族民间歌谣所蕴含的文化功能和教育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羌族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针对5·12震后羌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到的空前破坏问题,阐述了羌族传统服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研究了羌族传统服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探索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羌族传统服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创新的方式方法,旨在进一步加强科学的保护和发展羌族传统服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力度,并引发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焦点之一,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相关问题也被广泛关注。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传承人的主位视角对当下羌族地区传承人面临的新困境进行反思,提出系列建议,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8,(12):194-195
古老的羌族文化中,伴随羌族而生,流传百世的是歌舞文化羌族萨朗,这种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是很高的,羌族人以及中国人有义务保护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不至于埋葬在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所遗忘。在羌族萨朗文化保护方面,政府要起支持态度,并做好宣传工作,将保护措施落实好,以使萨朗文化价值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9.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艺术性的羌族传统音乐。笔者基于长期的当地生活积累和观察,从主位研究的视角对羌族多声部的流传区域、概念、分类、数量、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叙述,以期为今后各界对羌族多声部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如果具体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则各有其立足的基础。生产性保护这一理念既有许多人支持,但是也有许多质疑。笔者探讨以羌族刺绣为个案的生产性保护方案,以期在民间美术或称为传统手工艺技能方面的传承与保护找寻到一条合适的路。  相似文献   

11.
羌族人特别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把它用传统化、固定化、程序化的集会仪式和羌民族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和道德建设紧密集合起来,形成传统的羌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基勒俄聚"就是羌族特有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羌族服饰是中华文明特有的载体,也是古羌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合而为一的珍贵文化遗产。对羌族服饰历史演化过程以及历史上古羌生活区域内各自服饰文化特点加以归纳与梳理,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羌族服饰的历史演化规律,客观认识羌族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对于保护与传承羌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羌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研究羌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问题入手,揭示出羌族地区基础 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并针对问题和障碍,提出羌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性构想。  相似文献   

14.
羌族木锁及其制作技艺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文章探讨了羌族木锁的来历,制作和使用情况,提出了面临的困难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羌族自古以来都以石砌技术精湛而闻名遐迩,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石砌碉房和碉楼。它不仅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抗震性能使它成为羌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人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羌人对宗教信仰的表述在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深入探析了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解读了羌人浓郁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守护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文化。提出了把发展羌区旅游业和羌族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将既有利于提高羌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让羌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回顾羌族节日研究,学术界以介绍性、理论性、个案性研究为主,缺乏整体性、经验性研究;研究内容以羌历年、瓦尔俄足、祭山会为主,缺乏对其他节日的研究;研究视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变迁、旅游产业开发为主,缺乏对与节日相关的音乐、舞蹈、体育、饮食、服饰等文化的探讨。由此而言,羌族节日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挖掘空间。另外,震后羌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恢复与发展,也需要学术研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释比戏是集祭祀活动与戏剧故事表演为一体的,富有宗教色彩的羌族民间戏剧,音乐与文化相结合,表现了羌族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羌族的文化遗产,在羌族文化传承中的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多民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还存在不少有待我们去深入发掘的“处女地”。以戏剧为例,多年来,从释比唱经衍生的释比戏以及花灯戏.其作为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基本上不在主流学界视野中。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有关羌族民间戏剧的资料不多且传播不广,以及主流学术对之关注、挖掘及研究不够的现状所致。5·12地震的发生.给羌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伤害,也给古老的羌族文化带来“粉碎性”打击。此时此刻,抢救和保护包括民间戏剧在内的羌族民间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李征 《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27-128
羌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历史悠久的羌族民歌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羌族民歌与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的直接表现,饱含传统文化的精髓,涵盖了羌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羌族民歌的保护与羌族文化的传承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首届羌族文化论坛暨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2010学术年会,于2010年10月29日在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异地复课点古城校区召开,此次论坛由四川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和阿坝师专共同主办。来自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及周边多所高校领导和专家,以及理县、汶川、茂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