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是以符号性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在此,人们消费的对象由商品的实体性价值变化为符号性价值,而符号本身的系统相关性,使人们的生活世界转变为由无限的符号所建构起来的拟象世界。然而,消费社会理论虽然具有合理性,但其解构实体世界、建构拟象世界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商品的符号价值除了会受符号编码的影响外,仍然必须以这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基础;其解构终极价值、建构世俗价值也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是以解构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前提与基础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2.
电视广告、时尚杂志与消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社会里人们所消费的不是育形的商品,而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人们的身份不再由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来衡量,而是由他们所消费的符号来决定。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对被建构出来的一些象征性符号趋之若鹜。而媒体特别是电视广告和一些时尚杂志则参与了这种建构。  相似文献   

3.
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关注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将更多的消费目的放在商品特定符号价值上的一种消费行为方式。它易使青少年安于享乐而迷失人生价值观,追逐自我而异化人际价值观,崇尚消费而消解社会价值观。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体应在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化解符号消费对青少年价值观消极影响的教育策略:应该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信仰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精神修养;将社会、环境问题引入教育实践,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将媒介素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鉴别符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21,(1):81-85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形象价值、精神价值和符号价值往往更为突出,潮流品牌尤其如此。符号消费是解读潮流品牌的重要路径。对潮牌来说,其运行经过符号制造、符号关联和符号固着阶段,从而实现符号消费;对消费者来说,潮牌满足其群体归属和个性展示,成为阶层符号。因此,正确对待潮牌符号消费,既要避免跌入盲目消费和无理性消费的陷阱,又要发扬其为消费者带来物质、精神和艺术满足的独特性价值。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潮流品牌的塑造和壮大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社会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正逐渐由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后现代社会,即转向了一个由符码、影像、信息等所主宰与操控的后现代消费社会,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贪婪地吞噬着商品符号,因此人的主体性地位与价值被消解,符号成为了统治时代的工具,于是鲍德里亚认为的符号消费时代到来了。因此,从解读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开始,认识后现代消费主义,对于帮助我们树立社会主义和谐消费理念、构建当代和谐消费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消费具有享乐主义倾向。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时尚消费、精神消费价值的缺损和消费需求与价值的背离是其主要表现。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的滋生蔓延,腐蚀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专业学习和身心健康,导致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下降,冲击社会生活。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影响、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商品符号象征意义的诱导是享乐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王霞 《海外英语》2014,(9):262-265
现代社会中,大规模的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告作为一种媒介,成了刺激消费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兴趣,促进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隐藏在使用价值后的符号价值。大众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将自己归属于特定的圈子,寻找自己的归属感,进行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商品作为一种符号,使得符号价值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价值。通过明星代言,树立偶像形象,引起大众的注意力,向大众传输新的消费理念,影响大众选择消费品的意向,调动他们对商品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完成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社会,消费的重点已经不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上,而是落足于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求"上.消费的符号性使得消费成为我们社会地位的编码,消费文化的逻辑在生活中成为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坐标.在消费社会形态下,学校德育需要认清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合理的道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进行自我赋值.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方面都已经符号化了.文化符号化的实质是在消费社会中文化的意义与符号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跨距,在大众传媒的强大推动下,文化的意义被消解.人们的文化消费只是符号消费.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消费社会的生活景观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在个人认同方面,符号消势的享受性、多变性、想象性、无休止性造成了青少年认同的感官化、片断化、虚幻化和焦虑化,在社会认同方面,符号消费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削弱了青少年的阶层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消费社会中,解决青少年认同危机的出路在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价值自觉能力,使他们能够分辨需要与欲望、真实与幻想的不同,能够对人生进行自我赋值。在这方面,学校德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一些德育模式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西方消费主义取代了过去的节制消费并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开来。大量占有商品的符号价值已成为当今西方消费社会人们满足欲望的基本方式。本文将从资本发展的历史考查西方社会消费方式转变的内在原因,探讨消费社会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的悖论,以回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讲述了主人公尼尔·克勒门的一段短暂恋情,展示了消费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身处消费社会,尼尔不自觉地采取了以商品的符号价值来解读周围的人和世界的视角。尼尔恋爱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在消费社会的矛盾处境:一方面受到它表象的诱惑向往物质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受其意识形态和规则制约无法实现阶级跨越;既对现状不满又无法超越,只好在迷茫中妥协,重新开始找寻自我。  相似文献   

14.
异化消费是在其物质主义外表掩映下的符号性消费,它是以物质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否定形式,异化消费与人的发展背离的实质在于其与人的本质的背离,造成这一背离的终极原因在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危机,在于人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在消费社会中,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相互介入在两个向度上尤其明显:一是一般商品的生产消费越来越重视商品的符号价值,从而使文化因素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二是随着文化产业化的推进,在经济规律和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从观看转向了参与,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化观念的变迁,商业因素也由此在消费社会的文化活动中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前者以文化的资本化,后者以文化的娱乐化为明显标志,成为消费社会显著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既是以符号编码为特征、以大众媒介为手段、以消费者风格化及个性化追求为出发点,主动制造商品的符号、意义价值,建构新的消费品及风格化生活方式的过程,又是反思当代众多教育现象的理论分析策略.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媒介推波助澜下的视觉化盲从,导致大学生考研需要呈现出追求"区别"、"差异"的鲜明特征,进而导致考研外在需要指向符码化逻辑下社会地位的建构,考研内在需要趋于追求风格化、个性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文本的细读,认为其在对消费社会进行总体性分析时,始终贯穿着对文化的关注和分析。他认为“符号消费”背景下的消费社会的文化,以商品和媒介的形式存在,主要表现出平面化、日常化、同质化、非现实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增长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消费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显得没有必要.消费社会的生产主要是满足人类无限增长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的需求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求,而是一种符号需求,即消费的物品或服务代表着幸福、美好、个性、地位,等等.因此,消费社会的生产,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外,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符号价值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消费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倾向于选择与"名人名品"相关的东西,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消费心理与符号的价值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所消费的物品,一旦将其当作一种符号来消费时,其价值就不能简单地从该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来衡量。当人们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物品的使用价值就会被部分放弃,而更多地被当作能代表社会地位和价值的符号来消费。另一方面,这种"名人名品"作为当今社会高识别的社会符号,对扩散中国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丰盛的物质生产使经济的重心由生产转向消费,人们关心的不再只是物的使用价值和实用功能,而是更加关注物的符号价值和审美功能。符号消费成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也就是说,为了构成消费的对象,物必须成为符号。消费的对象不仅只为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求,而且已经转向人的生活追求和精神需要层面,于是商品便以审美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