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尾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尾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结尾,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有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作用。一、总结反思式结尾这种结尾方式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学习内容、知识重点和学习方法加以归纳与总结。如教学  相似文献   

2.
如果把一堂课的导入比作“爆竹”,那么它的结尾就可以视作“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数学课引人入胜的开头犹如一段优美乐章的序曲,一堂课的好的结尾能激起孩子们思维的高潮,使得课虽终却能让人余味无穷。笔者以为。数学课的结尾的主要任务除了要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更为关键的是去开拓学生视野,引导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联想和思考,使知识更显得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点的迁移与能力的培养。毋庸置疑,小学数学课的结尾也是一门艺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结尾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钧 《物理教学》2013,(8):40-43
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尾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好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认真地去听讲;而好的结尾也是一堂课的关键部分,它能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概要,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本文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实录,介绍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导入和结尾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游忠 《学子》2014,(2):71-72
<正>一、总结归纳式结尾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这种方法是授完课时,对全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它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时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啰唆、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一节的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地势高低和气温高低,一般它们呈反  相似文献   

5.
一堂课有一个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增强记忆,也可以成为衔接前后教学内容的纽带,使新旧知识连贯起来,还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新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对生物课结尾的设计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一堂课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课堂结尾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要为课后及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课堂结尾的做法总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介绍我们的一些基本做法。一、总结性结尾课堂结尾时,用准确简洁的浯言或图表,把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突出知  相似文献   

7.
<正>初中数学课堂结尾能归纳整理知识,反馈教学效果,延伸课堂教学.它与课堂教学的导入、发展、高潮等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组织好课堂结尾,能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课堂结尾仍然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更好起来.一、言简意赅,小结提高在课堂结尾时需要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等进行总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写作时,常强调文章要有“风头、猪肚、豹尾”,其实,一堂完美的语文课,也要有一个“豹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结尾。课堂结尾在一节语文课中有其独特的作用。这个作用不仅仅是是为了这堂语文课的形式上的完整而设计的,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的学生巩固、提高、延伸他们所学的内容。如帮助学生概括整节课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题目,批改语言,批改内容,批改开头与结尾,批改作文的写作方法.这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不仅是写作文的主人,而且也是批改的主人,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会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但对课堂结尾,却不加注意,草草收场,给人留下些许遗憾。"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小结应追求艺术性和愉悦性,把学生从身心疲劳,情绪低落的状态中唤回,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就语文课小结这一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精彩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而课堂教学的结尾环节也不可轻视。好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课堂教学结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功效,是每堂课的重要环节,能引导学生进入"课虽终,趣不尽;言已毕,意无穷"的意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几种有效的课堂结尾方法。一、归纳式结尾归纳式结尾是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小结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画龙点睛一笔传神──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小结刘仁上课不象写文章,总要有个结尾。上语文课更是如此。一篇好的文章结尾,不仅能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而且能使读者对全文的精神主旨进一步了然于胸,给读者启迪和鼓舞。同样,一节好的语文课的结尾,不仅应该使学生对一堂课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结尾是其课堂教学的收口工作,是对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及解题方法的浓缩。好的课堂教学结尾能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能起到激发、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一、结尾的作用课末的“结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可能如下作用:回.回顾。即对所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方法的回顾。能使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概括。即把所学内容的本质特性总括归纳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3.整理。“结尾”的巧妙之处在于整理,理…  相似文献   

14.
课题引入十分重要,而课堂结尾的教学设计却往往被忽视,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好的课堂结尾,费时少,收效大,可以使学生对整堂课留下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可以使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进行串联,条理清楚系统化;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承上启下;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勇于攀登.如果一堂课有良好的开头,生动且有效的教学,最后却草草收场,难免使人感到虎头蛇尾,甚至还可能产生前功尽弃之弊.因而,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课堂结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要达到预期目的,开头固然重要,结尾更不可忽视。善始善终,才能算是一堂好课。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般采取以下几种结尾方法。一、归纳法。一堂课的知识容量是比较多的,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教师除了安排合理,讲授得法,适当分散难点之外,下课之前,将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当堂巩固所学内容,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我在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时,就采取了归纳式的结尾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二、练习法。在下课前…  相似文献   

16.
教师如果用不同的方式引入教学,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在“引入”这个环节,又有若干细节。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感受到做好引入新课的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在一堂课快要结束之前,教师一般不能简单地说声“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就算完事。上课如同写文章一样,既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一个好的课堂结束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储存、迁移和运用。而且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尤其是课堂教学效果,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结束语多种多样,据多年教学实践,试归纳如下几种:  一、总结概括式。紧扣教学目标,既要提示知识结构、脉络和重点,又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连贯起来,系统起来,强化记忆。  二、画龙点睛式。一堂课讲的内容甚多,不便系…  相似文献   

18.
赖明东 《语文天地》2012,(15):19-20
正人们常常把一篇好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三部分比作"凤头、猪肚和豹尾",其实,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开头、过程和结尾三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构成的,但是,有些老师往往只注重课堂开头和过程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一节课的结尾设计,认为一堂课下来,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即便草草收场也无大碍。殊不知,如果一节课最后草草收场,马虎了事,往往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课堂结尾的设计,努力构建好语文课堂教学的"豹尾"。下面是笔者对语文课结尾教学的粗浅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熊燕 《南昌教育》2004,(9):18-18
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找出重点、难点.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归纳法既可以是本堂课所学内容的归纳。也可以是前几堂课的总结。目前是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回忆,起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作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语言的感觉能力和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当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重点、难点及其关键处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充分展示其学习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也是及时巩固新知、拓展思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