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应学 《陕西教育》2011,(12):43-43
“语文难学”是农村小学生共有的感受.“语文难教”又是困扰不少语文教师的大难题.“语文谁都会教”更让语文教师尴尬。那么如何改变这些看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一门艺术.使学生在愉快之中乐学、会学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越来越觉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乐学、会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难编,是大家的共识。语文教材既要讲究科学性、进步性、典范性、趣味性,又要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实用性、序列法。这多“性”如何体现?如何搭配?谁也不敢说现在已经解决好。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先生认为:“教材编写上一些老大难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大家认同的比较完善的教材体裁并没有诞生,多种教材大同小异。”语文教材难编,“比较完善的语文教材体裁并没有诞生,多种教材大同小异”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语文教材编写没有摆脱历史的窠臼,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费时低效,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尴尬现实。范红和王家伦两位老师撰文认为,当前“语文越来越难教”,“其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学脱离本位,烦琐浮华的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教学‘套路’的华而不实”,主张语文教学要“回归学科本位”。[范红,王家伦.语文教学:请回归学科本位[J].中国教师,2012j(5).]我个人认为,这两位老师还没有直抵问题的核心,“语文越来越难教”,不是“语文教学脱离本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立场有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作文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不容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好多学生一听让写作文真是“谈虎色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这项徒劳无功的劳作,是语文教师繁重的事务,一叠叠作文簿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5.
长期坚持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语文难教,学生厌学。实际上广大语文教师为了上好课,花了大量时间,费了很多心思备课,然而并不投学生所好,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学反而越低,因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都是“以教师讲析为主”,老师在小小讲台上大包大揽,就象演独角戏,有时学生连观众也不想当,常常出现“老师讲累,学生想睡”的现象。吕叔湘先生20年多前就指出“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大多数过不了关。”时至今日状况依然,我们不能否认,学生语文素质的确不高。改变这种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展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读了一本小学语文老师写的《新课标小学作文探究》论文集,参加了“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重点听了邵坤老师的《放飞童年》和樊铭路老师的《我想变》的教学。读了论文,又听了作文课,我感觉耳目一新,非常高兴。我从中看到了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看到了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上提出的新思路及具有创造性的指导方法,看到了老师们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也看到了小学生作文表达的童心。变化之一:变学生被动作文为学生自主作文很多教师都提到:“学生认为作文难。难在何处?难就难在学生没兴趣,没话说。”为什么呢?有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讲课,叶圣陶先生早在《谈教学的着重点》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哕哩哕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提高。”叶老的话精辟地指出了语文教学中“讲”与“读”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非常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在不断改进,学生知识质量总的来说在逐渐提高,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在一些基本知识的训练上问题更为严重。一个五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完“举杯祝福毛主席”一诗后,提问:“谁祝福毛主席?”沉寂片刻之后,一个学生举手回答,竟把“举杯”当作主语。一个六年级学生竟把“谭祖尧的未婚妻李婉玉和他的妹妹柔玉”一句话当作四个人来理解。五年级新生入学试卷上,一个学生写着:“马马叫肉我做好争,不要做坏争。”经过全体阅卷老师的猜测,才明白他的意思是:“妈妈教育我做好事,不要做坏事。”问题到底何在?依我看来,是有的语文教师教学很不扎实,教学上存在一种漂浮的作风。  相似文献   

9.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而宏志班学生怕学语文的现象较为普遍,宏志班语文难教更是我校公认的事实,因而提高宏志班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语文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李雪玲 《学周刊C版》2014,(11):184-184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不强,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面对“教师教——难,学生作——难”这一现状,细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想是教师在做“无米之炊”,导致学生做“无米之炊”.教师策略少,没有把准学生的“兴趣点”,是导致“难作文”的主要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借故事之“米”,让学生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11.
当教师们“上好一课”“狠抓一背(背诵经典国学等)”“加强两写(写字教学和写作教学)”后.学生的语文学习还会难吗?展望那时,教师们娓娓道来:“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孩子们津津乐道:“学语文其实很简单”,而国人的文学素养就如“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报》在2005年12月8日发表了吴平安先生批评我的文章—一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该文发表后,引起了不少中学语文老师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该报还以图配文刊登了一幅漫画,讽刺那些对中学语文发表了一点儿批评意见的人是“躺着说话不腰疼”。如果用我解读《游褒禅山记》时所讲“表现性追问解读法”来解读这些事相之表现,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坛新秀杨墨秋的教学特色有一个人常在思索: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能不能使双方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个人还在探索——既不片面追求教师“独白”式的讲台效果,也不满足学生回答问题的此起彼落。这个人是谁?她就是上海复兴中学的杨墨秋老师。这位教坛新秀已显露了她在教  相似文献   

14.
华玉琴 《语文天地》2011,(10):30-31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凡是当老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因此,良好地语言素质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和素养。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教学口语就更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口语技能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一、有这样一个活动,名字叫“七彩的桥”———犤情境再现犦这是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时间。全校语文教师在阶梯教室听一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老师,说话还有点奶声奶气,举手投足间活脱脱一个中学生模样。下面是她的课堂教学片断:(投影出示:天边一道美丽的彩虹)师:小朋友们,猜猜到底是谁飞上蓝天画出了这座七彩的桥?生:画家。生:科学家。生:神仙。……犤小议几句犦学生就这样不着边际地在脑子里搜索着所有他们所知道的“家”。这也实在难为学生,这样的“七彩的桥”谁能画就?当然只有伟大的“家”们了。按理说这样的课…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是否冲淡了语文味”,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一个注定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的话题。在本期“讨论吧”中,你说,“多媒体,语文课离不开你”,“多媒体丰富了语文味”;我说,“有比多媒体更好的……”,“让学生拥有理解、感悟语言的空间”;他说,“运用多媒体贵在恰当”,强调取舍有度而不“越位”。何谓“语文味”?其实无非就是人们印象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既然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是崭新的、开放的、生成的,既然多媒体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那么,我们还有必要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对立起来吗?虽然角度不同,理解不同,结论也不同,但我们总认为,围绕课程目标,只要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师自己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配合教材最适宜的,就是最好的,您说呢?11月话题:自由式回答能得到教师的推崇吗?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只要教师一个手势,便有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大概因为是公开课,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这一教学行为,受到了很多听课教师的推崇。这让我们看到了师生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由课堂提问的主宰转为一个倾听者,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但也有个别教师认为: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听听算了,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回答。自由式回答能得到教师的推崇吗?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来稿请寄《小学青年教师》编辑部李争或电子信箱qnjiaoliu@yahoo.com.cn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法宝。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吕淑湘先生也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8.
当老师难,当语文老师更难,能当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更是难上加难!当看到有网友用"因果报应"的观点戏谑"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时,我想很多语文老师把自己关在了地狱。人类的智慧是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很多时候,是语文老师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在自己内心设置了种种不自由,束缚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回首自己走过的不长不短的十四年教书路,虽然不敢夸口自己多么优秀,但可以自信地说自己一直是一个颇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教学业绩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门打开,改革深入,青少年的文化取向朝“强势文化”①倾斜,与此同时,“现代大众文化”俘虏着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的中学生。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人担忧。如果搞个调查,不少学生会毫不隐讳地说:不喜欢语文!语文老师们常常慨叹语文阵地蚕食消亡,语文课提不起学生兴趣;大学教授们忧心忡忡摇头: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中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语文老师好生尴尬。粉笔生涯,谁不想做最好的先生,带出一茬茬的优秀弟子!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拿什么作为磁力吸牢学生?站在新世纪的门前,沐浴着素质教育的春风,  相似文献   

20.
对语文教育“味”的探索,当代学者陈本源先生有《谁解其中味——谈古代语文教育中关于“味”的理论》,他把“味”和语文联系起来,认为:在语文教育的领域里,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基本含义.一是指语文材料的丰富意蕴和审美特征,亦即语文材料中蕴含的理性意义和美感力量.……二是指在读写活动中,对语文材料的一种认知方式和审美体验.真正把语文和“味”组成词并变成一个概念的,当首推程少堂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