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于仰飞 《今传媒》2011,19(1):75-76
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2.
吴客海 《视听界》2012,(5):108-109
2010年8月16日,无锡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不见不散》,每周六、周日晚20:05播出,节目时长55分钟。节目开播180期来,平均收视率4.2%;今年以来,平均收视已经上升至5%,在无锡网内电视栏目收视排名稳居前二位。《不见不散》走出了一条城市台办相亲类节目的路  相似文献   

3.
晏国俊 《新闻世界》2011,(10):214-215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2010年1月全新推出的一档婚恋交友节目,自开播以来,短时间内迅速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掀起相亲节目收视率新高。在场域视野下解读《非诚勿扰》,不难发现这一档节目不仅受到各种场域的控制,背后还隐藏着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2010年江苏卫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一经开播,就因参与嘉宾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出位言论而备受关注,高收视率一直伴随着对节目的质疑.本文将梳理了我国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轨迹,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于2010年推出的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旨在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因其独特的创意、精心的策划、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全国卫视节目的收视冠军。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截至2010年6月6日,共播出34期节目,共取得30多次同时段第一名,  相似文献   

6.
《非诚勿扰》是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为广大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一经推出便引发了收视狂潮。2010年3月14日收视率高达2.61%,比同时段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1.76%高出了0.85个百分点,并迅速晋升为全国省级卫视第...  相似文献   

7.
2010年1月,江苏卫视从社会价值层面提炼出了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新品牌定位。1月15日,江苏卫视推出新派婚恋交友栏目《非诚勿扰》,栏目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据索福瑞34城市快速监测,《非诚勿扰》截止到4月18日最高收视已经达到3.82,节目牢牢占据全国同时段收视排名第一,节目的火爆状态已经引起来自业内和业外人士的广泛关注。3月31日,江苏卫视携手本刊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非诚勿扰》栏目高端研讨会,就栏目的社会背景、存在价值、生产制作、审美取向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个案约请与会的五位专家和江苏卫视一线操作者分别撰文并集结发表,希冀就《非诚勿扰》所引发的社会关注以及所引领的婚恋交友节目风潮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非诚勿扰》看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新派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以来,受到极大关注.3月14日节目收视率已经达到2.61%,再创开播以来收视新高,更超越了同一周播出的综艺龙头<快乐大本营>,成为全国综艺节目的收视冠军.收视率也远远高出同一类型的婚恋节目.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前,《玫瑰之约》创下了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我国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第一个热潮,虽然在开播八年后停止播出,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就占据了同时段综艺节目收视率前列的位置,又掀起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婚恋交友类节目显然已成为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不断创新,增加人们的新鲜感和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婚恋交友类节目要注意防止克隆成风、低俗化和欺骗愚弄观众。  相似文献   

10.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位升级为"幸福中国"之后,江苏卫视推出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以来,收视一直飙升,3月27日、28日的收视率分别达到了2.48%和2.82%,在同类节目中创下了一个收视奇迹,不论是江苏广电总台、各兄弟媒体,还是广电总局,以及各高校的专家学者,都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1.
林玲 《东南传播》2013,(8):62-63
2010年以来,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为代表,在中国的电视荧幕上掀起了一股"电视相亲"热潮。与以往的"电视相亲"节目不同,这些节目以一种全新的婚恋交友节目类型出现,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同时也吸引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很显然,这种节目类型在中国电视节目类型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显著的个案。本文从"80后"、"90后"的情感婚恋、价值观念的呈现与交锋、具有"品牌效应"的主持人选择两个层面展开论述,试图探究新的婚恋交友节目热播背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大型季播类娱乐综艺节目《星跳水立方》自4月份开播以来便创下了同时段收视率第一、最高达到8.73%的好成绩。节目除了引进国外的模式并进行了较好的本土化改造外,还有闪耀的明星和金牌教练参与,明星跳水的专业化程度也被视为最大的亮点。《星跳水立方》并不像选秀节目那样急功近利地造星,也不像婚恋交友  相似文献   

13.
2009年2月16日,温州小伙金阿欢向国家商标局申请"非诚勿扰"商标。2010年9月7日,他获得了商标注册证,核定服务项目为第45类,包括"交友服务、婚姻介绍"等。随后,他以"非诚勿扰"为名开设了一家婚姻介绍所。当年,江苏卫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开播。2015年12月11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立即停止侵害金阿欢"非诚勿扰"  相似文献   

14.
自2010年开始,各大卫视纷纷推出电视相亲交友类节目,掀起了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的第三次热潮.在这些节目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为火爆.《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迅速击败其他卫视同类的相亲节目以及其他收视冠军节目,成为新的收视率“黑马”.  相似文献   

15.
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开播后取得巨大收视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界的批评与质疑。今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下文整改此类节目。艰难改版之后,新《非诚勿扰》呈现出温情、理性、关爱的新气象。这种健康的气象表现为:点评专家及主持人风格更趋正面、理性、温情;参加节目的男女作秀成分锐减;贴近婚恋交友主题,服务生活;媒体责任意识的复苏。  相似文献   

16.
许天颖 《新闻爱好者》2010,(11):180-181
上世纪90年代末,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火爆荧屏,从1997年凤凰卫视播出台湾华视制作的《非常男女》到1998年上海东方卫视播出《相约星期六》、湖南卫视播出《玫瑰之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有20多家省级电视台开设了此类婚恋节目”,爱情玫瑰在电视的包装下羞答答地绽开了。然而“花无百日红”,由于内容和形式的雷同.电视婚恋节目难遏收视率下滑的颓势,在受众中的影响式微,爱情玫瑰悄然枯萎。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10年以后,以《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交友节目,以更新鲜的包装方式、更符合国际化的流程设计卷土重来。之所以说是卷土重来,是因为早在十年前,《非常男女》、《玫瑰之约》等婚恋类节目就曾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风行一时,但因为节目形式缺乏创新,最终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此次婚恋节目重新出现在观众视野中时,势如破竹。无论收视率还是社会反响,都有令人惊叹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江苏卫视的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根据央视索福瑞34城市收视率调查统计,3月27日《非诚勿扰》全国平均收视率为2.48%,超过《快乐大本营》(2.08%),连续3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收视冠军。《非诚勿扰》的火爆,得益于其较好地把握了市场需求、新颖的内容设置和主持人与嘉宾形成的谈话场。  相似文献   

19.
陈立敏 《今传媒》2010,18(9):79-80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是2010年电视节目的收视新宠,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从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但因其产生的争议也铺天盖地,最近广电总局又下发了相应的规范通知,使得此类节目的发展出现拐点。本文欲从电视话语的角度对此类节目的命运进行解析,深入探讨此类节目是如何在三种电视话语系统——大众话语、精英话语和国家话语的相互作用下生存和发展的,并对如何发展真正健康和谐的电视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玉  王稼之 《传媒》2015,(24):43-45
20世纪90年代末,以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为典型代表,我国的电视中开始大量出现婚恋交友类节目.到21世纪初,由于节目质量不高及收视率的大幅下降,此类节目逐渐销声匿迹.2009至2010年,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三大省级媒体先后重新开办此类节目.这种现象既反映了我国当下社会中青年人的交友需求,又引发了对这种需求下出现的"浮躁""拜金"等多元价值观的争议.本文以《全城热恋》为例,探讨我国婚恋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