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园 《新闻实践》2008,(9):19-20
如今,越来越多的统计数字出现在了新闻报道中。媒体该怎样把握,怎样取舍,怎样解读其背后的丰富内容?本刊采访了浙江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高级统计师王美福。《新闻实践》:数字是抽象的,而新闻是具象的。但是像GDP、CPI等统计数字,不仅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也为普通百姓所津津  相似文献   

2.
经济报道呆板平淡、枯燥无味,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有些经济报道成为“政策解释”、“经验汇报”和“统计数字罗列”,远离了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动,造成一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报道,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如何使经济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经济新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要引用统计数字,但把统计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则是近期的事。其实马克思早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运用统计来观察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早在1866年,他亲自编了包括11个大项的《普遍的劳动统计大纲》。1880年,他根据法国工人生活现状拟定的《工人调查表》,提出了一百个问题。他的不朽名著《资本论》,就是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社会的典范。因此,连西方的  相似文献   

4.
统计是客观实际的数量反映,统计数字的客观性是随着统计的不断完善而逐步提高的。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实的宣传,实事求是是新闻的生命。在运用统  相似文献   

5.
范旸 《新闻世界》2011,(4):11-13
精确性新闻是西方新闻学中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以来,此新闻体裁开始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和电子媒体,其中不免有盲目使用统计数字而内容空乏的报道。精确性报道中的数据,是新闻报道严谨客观的表征;精确性新闻报道的调查研究方法,是得出数据的科学途径。数字,绝不是仅仅为了充实报道,它的背后是科学的调查方法、生动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新闻稿件中的数字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不需象统计数字那样精确到个位数,通常使用个概数就能说清问题。比如,“几年来”、“十来天”、“二十多岁”、“三十左右”、“四十上下”,以及“成百人”、“上千条”、“近万元”等。在新闻稿件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概数,可以使语言简洁,便于听众、读者听看。不过,上面例举的概数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使用时需要区别  相似文献   

7.
如此广告     
笔者近日在一份地级党报的征订广告中见到这样一句广告语:“新闻报道向订报密集地区倾斜,多订报多发稿。”心里不禁一阵嘀咕:“报台利益咋就这样明目张胆地和新闻报道掺和到一起了呢?”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新闻报道受制于媒介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媒体对广告商、赞助商、订报大户,哪一路“神仙”都不敢得罪,“多栽花、少栽刺”成为某些报台拉拢“关系户”、提高报台经济效益的武器。  相似文献   

8.
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为普遍与密切,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新闻发生并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全生产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报道中跨行业、跨地域、备受大众关注的一类新闻题材。”笔者认为,所谓安全生产新闻,是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9.
晚报和日报在新闻报道上应该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有些晚报的新闻报道,题材大而全,面上的东西多,概括性的语言加上一大堆统计数字,像个小日报。尤其是一版上的文章,更爱犯这个毛病。本市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多少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多少成绩,架子摆得很大,内容空泛。读者对这样的新闻往往只扫一眼标题,而在有些编辑的意识中,似乎没有这样的文章就撑不起一张报纸。而恰恰是这样的文章多了,晚报便失去了其生动活泼的特色。早在三十年前邓拓同志便讲过:“晚报既然是一份小型报纸,我们就要从这个特点出发,在‘小’上作文章。”“晚报的新闻就不要求大而全。”“总结性的  相似文献   

10.
地市报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般性综合报道多,鲜活典型报道少;专业术语、统计数字堆砌多,具体分析、深入解读报道少;枯燥乏味的公文语言多,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少。”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只有在“专”字上下功夫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11.
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现状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下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不断重视,以及人们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对生命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安全生产新闻报道正成为新闻报道中跨行业、跨地域、广受大众关注的一类新的重要新闻题材。回顾以前的新闻作品中,有关安全生产的新闻报道内容都比较单一,且比较集中表现为事故报道,由于认识的局限,形式也比较简单,死亡人数成为一个标志性元素。但是随着2000年成立国家煤监局,2001年组建国家安监局,安全生产题材的新闻作品迅速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从数据统计来看,2006年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新闻报道稿件数是2000年的13倍之多。  相似文献   

12.
叶艳芳 《新闻世界》2011,(12):163-164
“90后”作为指称出生于1990-1999年间的人群,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新闻报道中,建构着“90后”的媒体形象。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中呈现的“90后”形象进行了描述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力戒新闻报道的片面性,这是我们经常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过去往往从思想方法上讲得多,从具体的报道方法上讲得少,片面性仍难避免。比如“典型宜多,综合宜少”的局限性就值得我们研究。“典型宜多,综合宜少”是我们新闻报道长期采用的一个方法。使用这个方法,各种各样的典型大量地占领了报纸阵地。不可否认,这些典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综合宜少”,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一些站得高、看得远,  相似文献   

14.
2003年3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随后,“三贴近”报道的话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杂志上,成为颇受人关注的新闻理念。“三 贴近 ”要求新闻报道反映群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元化,网络新词已经跃然到新闻报道的各个层面中,尤其是传统的平面媒体新闻报道改革,破旧立新后大胆引进网络新词,使新闻报道更加平民化,更加“接地气”.文章就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做初步探析,意在辩证地看待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倡导新闻媒体能够合理地使用网络新词,受众能够科学理智地对待网络新词,这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发展应有的态度和认知.  相似文献   

16.
孟建  左羽 《新闻传播》2009,(12):6-8,10
本文对我国新闻改革中“会议新闻报道”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西会议新闻报道的理念与实务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论文认为。我国的会议新闻报道总体改革态势较好.但也出现了“两极化的倾向”.亟待注意。论文从传媒政党关系、新闻价值判断、新闻教育方法三方面进行了中西会议新闻报道的多层比较.并据此提出了“选择会议新闻报道角度”等多项改革的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17.
某海防团政治处主任宋涛上任伊始,“第一把火”就烧到新闻报道工作上。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团就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刊播稿件百余篇,一举掉了这个团新闻报道工作落后的“帽子”。为此,宋主任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新闻园地的“引路人”。“搞新闻报道不是图虚名”。曾有一段时间,这个团部分人员认为搞新闻报道是为了“出名挂号”,做的是表面章;有的觉得工作只要做了,是否报道与部队建设没多大关系。针对这种认识偏差,宋主任一上任,就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但是,新闻并不排斥描写,要准确地报道客观事实,又要把新闻写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是新闻记者需要练就的基本功。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作品中。这种方式使新闻报道有了“温度”,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基础上,如何将新闻报道故事化?笔者结合相关实例,试从人物选取、细节挖掘、场景再现三个角度去浅析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9.
时光如水匆匆流逝,许多精彩的新闻报道,就像是一颗颗晶莹耀眼的珍珠,长久存在于人们记忆之中。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跃上1万亿斤.是1985年以来粮食首次连续4年增产。而在素有“北大仓”美誉的中国商品粮生产第一大省黑龙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首次突破4000元大关,同比提高13%。在统计数字传喜讯的同时,经省、市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一个事实引起了各界关注:伴随着数百万“龙哥龙妹闯九州”,2007年黑龙江全省耕地使用权流转面积达到1280万亩——特别是在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试点县林口,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迅猛.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施行政务的一个重要理念,这种理念能对每一项政策(决策)产生指导性的影响,这种理念之于媒体,便是媒体的新闻报道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套话新闻多,会议新闻多,“表扬稿”式的报道多;关注群众现实需求的少,关心百姓喜怒哀乐的少,群众想看、爱看、可看的东西少,策划的“新闻”和策划的情节不时见诸媒体。“三多三少”现象使媒体的公信度下降。那么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从客观实际出发,真实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