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定伯捉鬼》这个故事“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作品的主题显然是宣扬不怕鬼敢捉鬼制服鬼”,宋定伯是智勇兼备的“少年英雄形象”,“阅读此文,可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均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有关刊物的分析文章或教案亦云。)这样的解读,不能不令人疑惑。  相似文献   

2.
《宋定伯捉鬼》选自干宝《搜神记》,《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教材认为两文都在表现人的机智,然而细读起来觉得两文主题大异。“鬼”与“狼”在中国文化中往往都与邪恶、贪心、狡诈有关。然而《宋定伯捉鬼》中的“鬼”并不贪心,也不狡诈,反而让人感到它很真诚、善良。因为该文中的“鬼”始终没有做一件坏事,每当宋定伯问它,它都真诚相告。在“共递相担”中也不嫌定伯“太重”,而深信其“新鬼”,至宛市被“急执之”时仅“声咋咋然”而已,除了哀伤之外也不见有害人之心念与动作,变化也仅变一羊(“羊”在中国文化中却是温顺的代名词),假…  相似文献   

3.
李明哲 《山东教育》2003,(35):28-28
语文课上,我们在学习《宋定伯捉鬼》。师:宋定伯是一个……的人。(板书)请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生:宋定伯是一个有智谋的人。生:宋定伯是一个有胆识的人。生:宋定伯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我注意到董清欲言又止,就示意她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董:我觉得宋定伯是一个骗子。这——我一下子愣在那里。“阅读提示”中编者对宋定伯所持的是肯定的立场。师:董清同学提出宋定伯是个骗子,我们来分组讨论一下。(学生散读、思考、交流)生:我赞同董清的看法。宋定伯装神弄鬼,一再欺骗鬼,极其伪诈。鬼不知宋定伯的险恶用心,坦言相告,泄漏了天机,遭到宋定伯…  相似文献   

4.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一文有这样的句子:“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评点”右面的批注为:“两人交替的背着,就比  相似文献   

5.
教材的选文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选文的科学性、时代性和真善美,是最为重要的。大凡违背了科学性、时代性和真善美的文章,都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但是,最近我在研读初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有这样几篇选文与此标准相违背,在此列出,供老师和同学们研究探讨:一、《宋定伯捉鬼》这篇文章首先是不符合科学性,同时,也是违背善恶认知的。《宋定伯捉鬼》是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搜神记》卷十六。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宋定伯年少的时候夜里遇到一鬼,于是撒谎说自己也是鬼,在得到鬼的信任后,再猎取鬼的弱点,然后到了…  相似文献   

6.
读《宋定伯捉鬼》一文,大部分人欣赏宋定伯的智慧,为他的胆大、沉着、随机应变而赞叹。然而智慧一旦与私欲联姻,就变味了。人太狡猾,鬼则可怜。诚实的鬼一直在宋定伯的欺骗之中,最后冤死。夜晚,二者相遇,此鬼虽然“鬼话”连篇却句句属实,他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身份:“我是鬼”;而宋定伯先骗身份:“我亦鬼”。鬼又诚实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并诚实地将宋定伯“担行数里”,还诚恳地咨询:“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狡猾地掩饰:“我新鬼,故身重耳。”接着宋定伯又骗情报:“不知有何畏忌?”鬼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质凝三则     
质凝三则河北张敏英“漕”绝非“趟水”声《宋定伯捉鬼》一文中谈到宋定伯与鬼“欲至宛市”的行程中,有“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作声”的叙述。文中“漕”一词,教材的注释是“〔漕〕(cui)趟水的声音”。似有不确。“漕”一词,常见...  相似文献   

8.
《宋定伯捉鬼》质疑一则安徽/徐贤柱写人记事,必须注意前后照应。前有伏笔后有着落,而且,照应还要符合实际,才能使文章结构严密。可是,《宋定伯捉鬼》由于照应不符合实际,致使文章有瑕疵。且看:“(定伯)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  相似文献   

9.
某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宋定伯捉鬼》的文章,题目叫《<宋定伯捉鬼>刍议》,其文就“诚信”话题生发感触,为鬼叫冤,抱不平。锁定“实话实说”的是鬼,人却背离了游戏规则,居然三次说假话,欺骗鬼。言辞间,作者愤然,只差点儿没直说,人不如鬼了。如此标新立异,让人怪哉!实不敢苟同。新理念,固然强调独特感悟,提倡思维创新,但总不能违背原则,真假、善恶、美丑岂能混淆;黑白、是非怎容颠倒。凡世间人和事,颂扬或抨击,倡导或贬斥,不能不泾渭分明。《宋定伯捉鬼》主旨明晰:通过人设计制服鬼的故事,称赞人沉着、勇敢、机智、善于运用谋略。这也不失为“…  相似文献   

10.
肖湘 《辽宁教育》2002,(5):38-38
这节课,我讲《宋定伯捉鬼》。在品读课文后,同学们开始讨论课文的内容。有的说:“宋定伯胆大,碰到鬼都不怕,而且机智勇敢地捉住了鬼,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少年英雄。”我颔首,以示肯定。有的说:“鬼在人们心目中,是邪恶的化身。这篇文章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我微笑,充满自信,学生的回答都在我备课的预料之中。“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一个男生憋红了脸,站起来说:“人群人中有好人、坏人之分,论理鬼中也应如此。文中写鬼与宋定伯同行,这个鬼既没有张开青面獠牙的面孔吓唬他,也没有欺负他的行为,更没有丝毫加害于他的举…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中《宋定伯捉鬼》是一则文言笔记小说,它虚构了一个人以智谋治服鬼的故事,赞扬少年宋定伯的机智和勇敢,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这在人们相信“人鬼乃皆实有”,“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这节课,我讲《宋定伯捉鬼》。在疏通文意后,同学们开始讨论课文的内容。有的说:“宋定伯胆大,碰到鬼都不怕,而且机智勇敢地捉住了鬼,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少年英雄。”我颔首,以示肯定。有的说:“鬼在人们心目中,是邪恶的化身。这篇文章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我微笑,充满自信,学生的回答都在我备课的预料之中。“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一个男生憋红了脸,站起来说,“人有好人、坏人之分,论理鬼也应如此。文中写鬼与宋定伯同行,这个鬼既没有以青面獠牙的面孔吓唬他,也没有欺负他的行为,更没有丝毫加害于他的举动。尽管宋…  相似文献   

13.
“共递相担”是古人漏洞吗山东/慕希远初中《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与之配套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为其评点如下:“共递”,交替。两...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6,(3)
《搜神记》中讲过一个捉鬼的故事;宋定伯是南阳一少年.某次夜行中和一个鬼不期而遇。定伯开始有点害怕。但马上镇定下来.自称也是鬼,骗得了信任,与之一路同行。鬼嫌走得太慢.建议轮流背着跑.定伯表示同意。可是当鬼背起他时,感到不像鬼那么轻,就有点怀疑。定伯机智地说:“我是  相似文献   

15.
《宋定伯捉鬼》一文中有这样两句:①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②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句中加点的“之”字应怎样理解呢?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同步练习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10月)把①句的“之”解释为:代物,指“水声”。既然是“了然无声”,又何来“水声”可听?岂不前后矛盾?其实,“之”在句中是代事,指“鬼渡”,可不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教材中《宋定伯捉鬼》一文中宋定伯的形象 ,大家普遍认为表现了人的机智 ,表现了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但仔细品味文中宋定伯和鬼的各自表现 ,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宋定伯见利忘义 ,是一个狡诈、虚伪、贪婪的小人 ,不值得颂扬。同时鬼并不代表邪恶 ,而具有善良、真诚的一面 ,是一个受害者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夜走灵官峡》、《宋定伯捉鬼》、《傻二哥》、《第二次考试》。《夜走灵官峡》、《宋定伯捉鬼》是讲读课文,其余二篇是自读课文。这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  相似文献   

18.
一、兴趣激励。要激励起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如导入法,可设悬念导入,也可创设情境导入。提问法,如讲《宋定伯捉鬼》一文时,教师可问:“你相信世上有鬼吗?文中的鬼指什么?为什么宋定伯能制服鬼?”学生会很感兴趣,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状态。二、联想激励。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就课文内容大胆联想、想像,要结合学生的经历、情感体验进行联想激励,要设计富有宽松思考空间的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如,我在讲《我的“长生果”》时这样激励:书对我们的作用非常大,文中有许多关于书的精妙比喻,请你用自己的话对书打一个精妙的比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宋定伯捉鬼》:“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课本注:〔卿〕对人的敬称,您。按:课本的注释不正确。“卿”本是自周始设立的一种高级官衔,战国后期,已用来作为对人的美称。如赵国有虞卿,楚国苟况,或曰苟卿,燕国荆轲,或曰荆卿。  相似文献   

20.
对《质疑三则》之商榷重庆/水绍韩《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3期刊载的张敏英《质疑三则》一文(以下称为张文)的三点见解,均有失误,值得进一步商榷。一、《宋定伯捉鬼》一文有:“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作声。”课本对其中“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