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造成的压迫与影响,而且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对第三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斯皮瓦克的"他者"研究、女权主义批评等角度出发,分析《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文化身份困境、女性身份重建之路及通过对在这种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利用后殖民主义观点来揭开殖民面具,达到找寻女性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生态观与女性批评更多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后殖民理论与生态女性主义的一种阐发,其强烈的解构性和批判性以及实践性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她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 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 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他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立秋策略,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斯皮瓦克是当代文化研究语境中关注翻译的理论家之一。她把翻译置于多种理论框架中,致力于研究翻译涉及的政治、民族、种族、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问题,提出"翻译的政治"这一概念。她的翻译一方面表明翻译的政治是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在政治语境中研究翻译,则凸显了翻译与权力的关系。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翻译的政治,就是要在重写翻译中凸显女性的差异性,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其翻译也证明了当代翻译理论家的观点,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翻译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相结合,揭露了白人霸权文化和传统父权文化对第三世界女性的歧视与约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华女阿五》,更能凸显女主人公黄玉雪在主体身份被双重边缘化的困境中重构自我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6,(6):92-96
美国作家乔治·桑德斯的短篇小说《关于桑蓓莉卡女郎的日记》中,来自第三世界贫苦家庭的桑蓓莉卡女郎迫于家庭生计来到第一世界,她们深受男权中心和白人中心文化下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探讨桑蓓莉卡女郎在帝国主义主流文化中双重"他者"的生存困境,揭示出了第三世界妇女对双重"他者"身份的逃离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相结合,揭露了白人霸权文化和传统父权文化对第三世界女性的歧视与约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华女阿五》,更能凸显女主人公黄玉雪在主体身份被双重边缘化的困境中重构自我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美国不仅遭到了男性作家的排斥,还遭到女性主义作家的否定。其原因并非像一些西方白人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说,在于赛珍珠的作品没有反映出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而在于赛珍珠是一个根植于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者。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视角来看,赛珍珠虽然身为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妇女,谙熟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理论,但她由于从小生长在第三世界,十分了解第三世界妇女的真实生存状况,所以她在创作上摆脱了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褊狭。作为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她极具前瞻性的思想现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事实,也是理论家们所持续关注的领域。斯皮瓦克通过特有的解构思维,在打破经济文化二元对立的基础上,从后殖民视角重申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阐释力量,剖析了帝国主义危机控制与第三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女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抵抗表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采用知识考古的方法,从种族、性别、阶级共时性压迫的现实入手,分析和揭示了美国主流话语表征系统所建构的种种支配性黑人女性形象及其合法化、制度化压迫的意识形态意义。美国黑人女性批评对表征的抵抗,旨在认识与揭示表征在知识的再生产中所行使的话语权力,进而使黑人女性摆脱客体化的他者形象,成为自我表述的主体,进行自己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个人丰富的生活和求学经历,斯皮瓦克学术呈现出跨学科的多重身份.她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后殖民翻译领域.她将德里述的解构主义、女性主义、运用于非主流文化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并提出了非凡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萨尔曼·拉什迪在当代文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并且被誉为后殖民主义教父。他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午夜之子》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持续关注。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以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据,分析《午夜之子》中体现出的作者拉什迪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及他对第三世界女性问题等的关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帝国主义影响的衰落;父权制影响的减弱;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女性的关系问题。通过分析解读,总结出拉什迪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提出第三世界女性想要获得全面解放,就需要反抗帝国主义、父权制及第一世界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女权主义以强烈的性别色彩和主体意识为妇女谋求解放,但是其单一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立场却导致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分化。与西方经典女性主义强调性别作为女性主体性的唯一要素不同,有色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研究正是以其多元视角来丰富我们关于女性的认知方式,对西方和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批评都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5.
生态女性主义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了环境和发展议题,认为人类对自然的统治与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女性、小农、少数族群、第三世界国家等"他者"群体的统治是一体的。资本主义父权制在本质上是暴力的,这种暴力的本性导致了(男)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残暴冷酷地对待女性的身体和劳动,贪婪无情地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动战争和殖民侵略。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父权制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被克服,生态问题也不可能通过技术修补得以解决,基于统治和压迫关系的资本主义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和毁灭性的。  相似文献   

16.
将理查德·赖特小说《土生子》置于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视野下对黑人女性的属下性进行剖析,发现在白人中心话语与黑人父权制思想的双重压迫之下,黑人女性处于无话语权的社会边缘状态,成为了不能发声的"属下妇女"。托马斯夫人、弗拉和蓓西三人被视为别格悲剧的帮凶,其实质却是她们不被理解的亲情和不被尊重的爱情,这强调了倾听黑人女性话语的必要性以及激发黑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8.
性别批评作为一个整合的研究模式,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的扬弃和发展。性别批评的发展使文学研究扩展到社会性别现象之中,从而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建构进行社会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身份认同感的增强,女性主义批评日渐浮出菲勒斯文化表层.同一性与差异性既是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也是女性主义批评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处理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上,女性主义批评内部引发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女性身份在这一争论中凸显其重要性,但又陷入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困境.尽管女性身份遭遇重重危机,但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基石,仍是女性主义批评必须坚守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学术生涯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依然活跃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第一线。她的主要成就可分为两类,对女性主义文学史的构筑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而1985年发表的《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830-1980》则是她首次尝试建构"歇斯底里史"的批评分支。她的研究超越了以往男性专家将疯狂视为女性本质的观点,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进入女性疯狂的文化现象,深刻地批判了涉及其中的性别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