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童的短篇小说《刺青时代》讲述了其小说地理图志之一的“香椿树街”上残疾少年小拐的成长故事,通过对其所经历的成长苦难的刻画,苏童将一个有着怪异灵魂的孤独少年形象铺在读者眼前.本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探讨苏童作品中少年孤独产生的原因,同时将其少年系列小说中常见的“少年恶”理解为一种孤独的外化表现形式,并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小拐成长中遭遇的孤独,引申出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对异类少年青春血气的动容以及对其艰难成长岁月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梁启超的散文名篇《少年中国说》中所使用的“乳虎”一词进行辨析。认为“乳虎1”与“乳虎2”两者意义不同,前者为“初生的或幼小的虎”,后者则应释为“哺乳期的母虎”。这一理解不仅是两词意思的不同,更对《少年中国说》全文的意境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少年闰土》讲的是鲁迅对三十年前和闰士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的真诚友谊,也表达了“我”对闰土爱慕、敬佩和怀念的感情。本课教学需要学生在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看《萌芽》     
谁能理解成长一族和成长一族所创造的世界? 这正是《萌芽》因“《新概念》大赛”风生水起,在众多青少年杂志中脱颖而出的秘诀。爱一个杂志需要理由。一个个涌动着寂寞、感伤、爱恋、忧郁的成长世界,让人迷惑不解,却又无法忘却。在2004年《萌芽》的各色栏且中,少年成长主题依然是其主旋律。“新概念金碟”、“我说我在”、“校园清泉”、“动感人物”、“社团之页”直接书写着少年们的青春心事。但是,随着少年写作经验的限定,青春季节的降临,它的重头戏“小说家族”却悄然地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变化。昔日仅凭一身勇的少年,改乘  相似文献   

5.
四年级的一张订书单,让我认识了《少年文艺》。起初,我是看到了《少年文艺》那年的赠品“蓝月亮隐形计时器”,才想要订《少年文艺》的。可以说,我订《少年文艺》完全是为了赠品,可当我拿到《少年文艺》时,我被那样美丽的背景、那样独一无二的风格给迷住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页,两页,从那时起我每个月都期待着《少年文艺》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风之少年》是"鬼才"作家班马多年心血累积的诗作合集。诗人用情感丰沛、抑扬起伏的词句构筑出了一个丰富多元又独具个性的少年主体群像世界。少年主体对生命之"力"的张扬、少年与大自然形成的交互主体关系以及少年身上承载着的浓郁历史文化品性,是诗集里不同少年群像的显著表征,同时也是作家对少年主体想象性建构的三个切入点,体现着班马对理想少年的期许。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在书写方式上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形式关学特征,特别是《补天》、《理水》和《铸剑》三个文本对于黑、白等色彩词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它们所建构的五彩斑斓的“语象”世界充满了现代神话的意味。文章考察了《故事新编》中色彩词运用的符号学意义,以期对鲁迅的“新寓言文体”进行形式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王靖涵 《考试周刊》2011,(26):29-30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三重门》这两部小说都塑造了"迷惘的少年"这一形象,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就两本书中主人公迷惘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选择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挖掘出两者背后深层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少功与莫言在《爸爸爸》和《丰乳肥臀》中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找回,而且共同塑造了鲜明的“母亲”形象。但两位母亲形象却迥然不同。对比分析二者在生存境遇与生命态度两方面呈现出的相异特征,探究“母亲”形象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韩少功与莫言在相异的“母亲”形象塑造中实现着对寻根文化主题的殊途同归,从而可增进对作家作品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继承并发扬了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奴隶叙事和种族叙事传统,依据史实,以虚构的方式,在小说《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中描写了两个黑人少年20世纪60年代在少年教养院地狱般的悲惨经历,折射了几代黑人的集体经历和创伤性记忆。本文运用文化批评理论,借鉴解构主义思想和策略,深刻分析“教养院”式的机构化权力运行方式的虚伪性及其种族主义本质和暴力本质,揭示教养院在合法机构名义下所掩盖的对黑人实施种族暴力的种族主义本性,认为作品书写的种族主义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叶隽 《学科教育》2011,(2):3-14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余华在自己的小说中,一直坚持对于苦难的叙述,他的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同样对苦难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叙述.而在《第七天》中,作家余华另辟蹊径,同时建构了“现实世界”与“亡灵世界”,两个世界平行发展,互相照应.他正是通过“亡灵世界”的欢乐祥和来反衬“现实世界”的悲苦冷漠,这样的欢乐祥和,却正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13.
《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行为方法论、道德修养论与德性政治论等方面.中庸之道的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时中与和而不同是行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但对这些思想的践行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表现不同;中庸之道潜移默化为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修养规范,主要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慎独”等方面;中庸之道的中正、适度等内涵上升为一种德行和德性政治,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德性政治论最终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两伊战争是美苏冷战格局下一场冷战烙印较少的局部战争。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表面上宣布"中立",未直接参与战争,但却实行"弱势均衡"外交政策,影响两伊战争的进程和态势。根据两伊战争进程,分三个阶段对其政策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怎样通过外交和间接介入战争实现其国家利益。并指出美国对两伊的政策造成了战争延长,削弱了两伊实力,加剧了阿拉伯世界分裂,改善了以色列安全环境,强化了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诱发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15.
《拍卖第四十九批》的后现代性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拍卖第四十九批》讲述了女主人公奥狄芭.马斯太太执行一大笔遗产的故事。小说实验性运用了多种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追寻"母题戏仿表现了当代人在危机当中精神无助,丧失自我。玩弄语言游戏,构筑墒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大胆实验和独创性。熵的世界与人的异化为读者构筑了的熵般异化世界。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的《邯郸记》是他"临川四梦"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历来评价所云仅次于《牡丹亭》的一部杰作。《邯郸记》铺写朝廷中军国大事,题材重大,它把汤显祖时代的官场现状指斥于舞台,它比历史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地方在于,在全剧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表现了对官场恶情极端的抵触与激愤。作者以出评的方式逐一进行分析评述,以期全面解读这部剧作。  相似文献   

17.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概念,伽达默尔将当前视界同过去视界相结合的状态称为视界融合。坚持理论流派在对话中走向“视界融合”的方向,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每一种学习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要轻易地坚信一种理论而排斥另一种理论,在不同理论流派的撞击、解构、重建、创新过程中,走向“视界融合”的新境界,是语文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8.
邯郸成语典故是我国成员典故当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黄粱梦》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在叙述各方改编中对这个故事意涵的发掘,从对梦情节的诠释和梦醒来后的哲理指出这个故事反映的经典涵义是作者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崇尚自然,二人都主张到自然那里寻求拯救和解脱,从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是中国优秀古典小说代表之一,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本文浅要分析暴力场面的描写形成的原因,客观全面地看待《水浒传》中的暴力行为以及隐含在这个行为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对这个时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