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中原油田慰问节日期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一线石油工人.并与45710钻井队的职工们共度除夕。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石油石化工业的高度重视.对石油工人的亲切关怀。作为一名中原石油人.我备感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档案工作.更深深体会到收集齐全这次视察中产生的件材料.是档案部门责无旁贷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从小到大人们都被一个个的故事、电影、电视剧感动着,为他们曲折的人生,多舛的命运而哀叹……而作为一名记者,就要用文字来感动读者。每一名记者都已写了很多的文字,但笔者在感动读者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足,也无法用很华丽的语言来描述,作为一名记者,要想让读者感动必须要先感动自己。  相似文献   

3.
路红 《新闻前哨》2008,(4):15-15
我是“良心债”报道的参与者之一。今天到场的4位主人公和没有到场的“校正”母子,是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行和所表现出的道德力量.深深感动了我和我的同行们,我们才能写出让读者感动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写会议报道是记者感到头疼的事。因为会议报道千篇一律,形成套套,读者不爱看,而记者出席了会议又必须报道。这就给记者提出了改进会议报道的迫切课题,即跳出会议圈子,寻找新闻由头(亦称新闻眼),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篇。去年3月3日,我  相似文献   

5.
孙根荣 《新闻三昧》2006,(11):21-21
近读一些省市级工人报,我发现,长篇文章与日俱增了,尤其是“周末版”。这使我想起一些新闻界老前辈的“呼号”。如胡乔木曾呼喊:短些,再短些!赵超构也曾呼喊:短些,短些,再短些!有的省市级工人报所以喜欢上了长篇文章,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报纸跟风扩版,但没有这么多新闻充填版面,只得将原来本可以写成几百字的东西,拉长成二三千字的大块头;二是报纸走休闲化之道了,误以为让读者休闲,就得用长篇文章来供读者消磨时光;三是有的记者没有写短文的基本功,只有写长篇的“裹足布功”,当然也有的记者认为,能写长篇文章,才显记者的真功夫。然而,不…  相似文献   

6.
感动     
<正>"最美""最难忘""最感人"……我很怕看到这样的标题,也很怕被人问到这样的标题。也许是因为记者的工作本能,我总是先要问一句:"这个‘最’的标准是啥?"我在采访乡村医生时,听说媒体正在搞"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活动。说实话,那些肯接受我们采访的乡村医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个只要离开家乡就能找到赚更多钱机会的时候,他们的留守本身就很让人感动。但是身为记者,我知道,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为了让大众感动,不仅是为了树立一个个道德模范和典型,我们  相似文献   

7.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这是怎么回事?是编辑"无情"  相似文献   

8.
庹震 《新闻与写作》2008,(12):60-60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  相似文献   

9.
大川 《传媒》2003,(5):42-42
读了两年多《读者》,加在一起,50多期,数百万字。若问有何感悟、教益?很简单:感动。不光我感动,相信许多读过《读者》的,也会被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动的。这从她每期选登的读者“心声”便可看得出来,包括正在狱中服刑的罪犯。 有人说,如今有些人,冷漠多于关爱,麻木多于感动。实在地说,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大概正是透过这种现象,《读者》才有了自己明确的定位,而不是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辛勤地采撷中西文化里最芬芳的花蜜”,用来滋润读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强.术语难懂,让人如坠雾中;数字枯燥,记者写着劳神费力,读者读起来"就像喝了一杯苦涩的水".与其大家都痛苦,还不如记者换换思路,用另一种方式把报道写漂亮,写得"有滋有味".这就需要记者进行巧妙的构思,新闻是要讲究构思的,经济报道更是这样,构思不同,采访方式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写出的文章质地也有所区别.构思独特,报道也必然"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1.
不平凡的2009年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见证和记录这段不平凡历史的新闻工作者,也始终在被一些人和事及所呈现的精神感动着,并且经由我们的报道,感动了读者、感动了河北、感动了社会。  相似文献   

12.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3.
杜树人 《记者摇篮》2009,(12):22-22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被采访对象的事迹很生动,催人泪下。可是,稿子写出来后,自己一看或一读,采访时的感动不见了,眼泪说啥也不出来了。感人的事迹变成铅字后,为什么不感人了呢?这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87年上海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文汇报记者朱幸福采写的通讯《菲律宾兵变目击记》获得全票,独占鳌头。这篇通讯的推荐意见是,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现场感,而且报道及时,比新华社的消息还早,是国内记者采写的第一篇报道菲律宾兵变的稿件。我反复阅读这篇通讯,不由为记者深入枪林弹雨中采访的精神所感动。菲律宾兵变军人进攻的三个热点:总统府、四号电视台、国防部军营,记者都驱车前往采访。当时,政府军与兵变军人还在互相枪击,记者就在枪弹纷飞中采访。通讯中就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我和另外两名外国记者举起双手靠近总统府,但被躲在暗处的全副武装的政府军挡驾,不让前进。”  相似文献   

15.
春节过后一上班,办公桌上放着一包喜糖,是第二砂轮厂女工梁丽燕托人捎来的。一年多前,我曾采访过她,并在郑州晚报上发表过通讯《她象张海迪那样生活》,向读者介绍了这位身残志坚、刻苦自学、顽强生活的女青年。不成想,这篇通讯竟然作了“红娘”,用一条红线将丽燕姑娘和一位工人小伙子牵到了一起. 喜糖虽然甜,但记者这碗饭吃得久了,也真是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因为我写过几篇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报道,于是常有读者找上门来,我就真成了大忙人。1986年,因为一篇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通讯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一个时期,总有读者来找我探讨家教方面的问题。其实,我哪里懂得  相似文献   

16.
作为记者,在写通讯报道时应该不应该在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在今天看来,已不需过多讨论——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是经过记者采写,通过新闻载体到达读者或听众那里。记者作为新闻的中转站,其思想、观点、倾向、爱憎,必然会渗透到所写的文章中去。而如何在客观地报道新闻的同时,将自己鲜明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即感情色彩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这才是写通讯报道中应该研究的问题。 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说得好,在采写报道时:“我不把自己当作毫无感情的录  相似文献   

17.
1998年9月10月,《中国改革报·时代周刊》以多半个版的头条位置刊发我采写的报道《河南农民问题调查之一:农民负担重在哪里?》尽管文章写得较为一般,但立即引起了当地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关注。1998年12月17日,该周刊又以同样版面、位置刊发了我采写的后续报道《河南农民问题调查之二:村委选举——农民选你才能当》,此文也同样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河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王明义看了文章后对记者说:“文章写得很好!就需要你们这样的记者写这样的文章。”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冯晓武看到《河南日报》转载的这篇文  相似文献   

18.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19.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不善于和别人交往的人,尽管在基层带兵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的稿件,却很少和编辑、记者以及新闻干事打交道。可在写作路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却让我心里特别感动。2006年7月,我从军校毕业后申请来到了新疆,在伊犁军分区松拜边防连任排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