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式好人     
小孩子看电视,对形形色色的剧中人弄不太清,因此他采用一种简单的标准——“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只要说“是好人”、“是坏人”,小孩就心满意足了,大人也觉得省事。  相似文献   

2.
没用的好人     
人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好人、坏人两种。其实,好人中也有坏人,坏人中也有好人。  相似文献   

3.
隐士之痒     
这是一部历史随笔集,共分三辑:"中国好人?中国坏人"、"世事?人情"、"以天下为狗任";作者的态度是,其实所谓好人也不是那么好,所谓坏人也不是那么坏。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4.
暴力可餐     
小时候,在父母手臂的起落之间,知道了挨打的滋味,也知道了抢小朋友玩具是不对的。 后来,看电视、电影中的人打仗,知道好人先是被坏人欺负,但最后被打死的肯定是坏人。 再后来,不断发育的身体促使自己在现实中寻找坏人——有的人就是欠揍!可交锋的结果是好人总要吃亏,坏人倒耀武扬威。这时才觉得拳头的作用实在有限。 于是在书本里寻求战胜他人的文明办法,结果一学就是十几年。脑子清楚了,视  相似文献   

5.
“农村少年”丛书三人谈同在一片蓝天下南京开明中学高三吕及《大有作为的天地》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少年丛书”中的一册。其实读完这本书后,我倒觉得这套书不光对农村青少年朋友有帮助,对我们这些都市少年也是很有启迪的。农村条件差、生活苦,生活在那里...  相似文献   

6.
李松林 《视听界》2010,(6):10-10
我曾经不止一次接到网友留言提问:你是记者吗?这个问题真的让我很难给出答案。肯定回答吧,我只是个新闻专业的本科在读生,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个准记者;否定回答吧,网友们又觉得我遮遮掩掩,为人不真诚。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况,我已深陷多次无力自拔。  相似文献   

7.
陆高峰 《视听界》2005,(5):101-101
把好人变成坏人,把坏人变成好人,这似乎成了一些影视人改编名的法宝。就在广电部门叫停乱改“红色经典”之后,一些影视编导又开始打起了“桃色经典”的主意。据媒体报道,驰骋台湾影视圈几十年、曾经拍摄过《倚天屠龙记》等古装戏的吴敦,要拍摄新版《金瓶梅》。在这部剧中,人物情节将有“突破性改动”,西门庆“风流不下流”,不再是色狼恶棍,而潘金莲也“只是个没有爱情的可怜女人”,她的红杏出墙是“情有可原的”。  相似文献   

8.
聚书之乐     
刘阳 《陕西档案》2012,(1):55-56
假如在“书”前加一最妙的动词,你选哪个字?买书,背书,读书,抄书,写书,出书,教书,贩书。读书人,当行本色,万变总不离一个“书”字。但我觉得,这些字眼都还是浅层次的,不是功利色彩太重,就是充其量陈述着个没有温度的举止而已。以我之见,正如书的最高境界是和人打通精神血脉,“书”前最传神的动词,无过于一个“聚”字了。  相似文献   

9.
江青的游戏规则是,世界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拥护她的就是好人,反对她的就是坏人。在六十年代,这位身着漂亮风衣,眼里总是闪烁着异常兴奋光芒的女人,时刻不曾忘记自己手中握着的王牌,“告诉同志们一个好消息,主席身体非常健康,他要我向你们问好”!  相似文献   

10.
管理无须事必躬亲,而应主要靠逻辑和打手。 一个精明的老板应该紧紧盯着员工的一举一动,然后宽厚地告诉他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管好—个单位是很容易的:让好人管住坏人,你管住好人就可以了。不过,你必须还得让几个坏人再管住你。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中词语意义的形成和确定,都要经过人的思维活动,都概括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和认识活动的结果。因此,许多词就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打上人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的印记。例如,对于美好肯定的事物加以肯定、赞许或赞扬,于是词就带上了褒扬的感情色彩,如“伟大”、“先进”、“自豪”、“英雄”等词;相反,对于否定、丑恶的事物,则加以否定、斥责,于是有些词就带上了贬斥的感情色彩,如“丑恶”、“肮脏”、“讨厌”等词;当然,许多词不都带有上述褒贬色彩,这称为中  相似文献   

12.
王胜  刘刚 《青年记者》2004,(7):42-43
读者对一份地市党报的印象,就像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一样。一个好人变坏了,人们对他的印象往往改变得比较慢;一个坏人变好了,人们对他印象的改变也往往比较慢。除非有非常特别的事件发生,令人骤然改变印象。印象的改变相比实际情况而言总存在一定的滞后,这就是“印象定势”在作祟。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得到一个结论:好人坏人的主要区别是,好人是有所不为的,例如他不能说谎造谣,不能设计害人,不能拉帮结派,不能吹牛冒泡。他们做事是有底线的;而坏人的特点是无所不为,叫做不择手段,叫做五毒俱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首次大张旗鼓反腐败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团拜会上,毛泽东主席号召“全体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一致起来,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洗干净”。这把火烧得及时,好人兴高采烈,坏人胆战心惊。隔了3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这篇文章主要谈领导,谈“领导负责,亲自  相似文献   

15.
在读完《千夫所指》之后,觉得单从作文的层面说,给他一个“很幽默”的评语实在很难,除非你先在“油腔滑调”跟“幽默”之间画个等号才行。  相似文献   

16.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对你的能力和才智肯定是会有所评估、有所判断的。但因为“别人”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对你评估得恰如其分的时候有,但对你看高或看低的情况肯定在所难免。看高了,自然满足了你的虚荣心,但未必是好事;看低了呢,似乎又让你很伤自尊,就此一蹶不振可就麻烦了。要叫我说,别人怎么看其实都无所谓,高看你你不必沾沾自喜,低看你索性就当做是一种鞭策吧。  相似文献   

18.
作为政法记者,和犯人打交道多,写坏人写顺手了,写好人总觉得别扭,可偏偏遇上写你老业,叫我如何下笔?说实在的,我真怕把你写“歪”了,描画成一个‘请面烧牙”的坏人形象,好在武警部队的官兵和广大读者熟悉你业春剑,写“歪”了也不必担心,读者会给你一个公允的评价,你说是吗?我认识你是从你写的那篇稿子《铁血廖战十年间》开始的,那犀利的笔触,磅礴的气势,一下子把我“震”了,你的名字也就从那时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后编你的稿子多了,我们渐渐地成了不见面的朋友。记得第一次你来京会稿,我到你的住所拜访,“请问,…  相似文献   

19.
《世界真奇妙》一书,突出宣传幽灵的存在。除特设“我看过死后的世界”、“人们眼睛看不到的世界”、“鬼怪·幽灵之谜”三个专栏,发表了近20篇长文短文外,又在其他栏目中零散刊出“出现在电影银幕上的幽灵”等多篇。可谓之用心良苦了。编者肯定幽灵的存在:“你信不信幽灵的存在?我们有时候在周刊、月刊杂志里看标题是《我看过幽灵》的文章,你看了这个一定‘疑信参半”或是破口大骂呢!”“但是这一个人却是领到举世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化学奖金的得主——英人威廉·克洛克斯博士。”(该书42页)编者在搬出这位著名化学家相信幽灵存在说之后,又抬出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设置“幽灵研  相似文献   

20.
说到党刊,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也许会觉得是严肃有余而耐看不足。但是,当你仔细品味了今年前三期的浙江《共产党员》杂志后,就会发现“老底子”的记忆存储是失真的,需要覆盖上一个全新的印象——其实党刊是可以活泼而通俗,贴近而生动的。这三期党刊无论是办刊理念、报道内容还是报道形式、编排装饰都多有变化,看点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