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随着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增多,魏三体石经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鉴于此。本文对历代三体石经的研究状况作了概括总结,按照时间顺序就集拓残石、考镜源流、立其碑图、题跋拓本、编纂字典及文字研究等若干方面的内容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熹平石经(即汉石经)有关史料作出考证,辑考出王念孙佚文《跋孙承泽本汉石经残字》及江藩佚文《跋文选楼汉石经残字》;并指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将宋代重刻汉石经的胡元质误作胡宗愈,对其致误之由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汉魏时期的《熹平石经》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刊刻的儒家典籍。紧随其后的《正始石经》也是官方主持刊刻的。两部石经在曹魏时期是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正式教科书,是我国早期的大学课本。多种因素促成了《汉魏石经》在汉魏时期的问世,它们对儒家经典的保存与传播有巨大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拓印技术的出现。石经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动乱而被毁,出土的残石如今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4.
洛阳新近出土的唐代宰相赵宗儒墓志,详述老臣生平履历,较两《唐书》本传详尽。墓志由其门人、"直臣"郑澣撰文,虽颇严谨,因"夙叨深遇",而为亡者讳。由知名书家郭承嘏手笔上石,为其书艺风采之定格展示。  相似文献   

5.
近年洛阳出土《唐裴府君夫人李氏墓志》,叙其为宗室女高宗堂姊、阵亡军官遗孀。其夫即易州修政府左果毅裴思简,武周朝为平定"营州之乱"时,跟随东征二十八将之一的麻仁节,于平州首城卢龙与叛军大战于碣石山黄獐谷,全军覆没于战阵,弃尸荒山。故李氏去世后,孤身独葬于邙山。裴思简、裴休彦父子所在折冲府名等前所未知的材料开阔了府兵制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若检索曹魏兴起之历史,则五都仿如曹魏走过的五个脚印。一言蔽之,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汉亡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90年代 ,洛阳邙山出土了唐代官吏狄兼谟墓志 ,详述其生平行事 ,可以证补正史。墓志的出土地及所记葬地 ,说明其曾叔祖梁国公狄仁杰的墓域在今孟津县翟泉村北 ,纠正了在洛阳白马寺之误。而今白马寺山门外的“梁国公墓”是武周时期的“梁国公”、白马寺住持薛怀义之墓。  相似文献   

8.
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较之曹魏和东汉时期墓葬的形制有很大差别,模拟宫室制度的多室葬制不见形迹。由单室墓代替东汉时期的多室墓葬成为主流,墓葬规模有所减小,其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引人瞩目的装饰性的墓葬装饰。中原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情况来看,出土的牛车周围都伴有佣或佣群的出土。东汉魏晋后,洛阳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牛车佣群的传统首先是于西晋时期流行于洛阳地区的。  相似文献   

9.
罗振玉对汉石经的研究是和拓本的搜集、整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罗氏在编著《汉石经残字集录》的同时对汉石经作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石经残石之最初确认与拓本著录,石经经数碑数及行字考订,石经与今本文字比较,汉石经文献学价值的发掘。  相似文献   

10.
晋《司马芳残碑》,出土时仅存上半段,中裂为二,残高106厘米,残宽98厘米,正面余文15行,满行17字.碑额阳刻蟠螭文:“故汉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15字.为司马懿之父司马芳残碑,书体在隶楷之间,是由隶书转向楷书的过渡书体,书法峻逸.在陕西地区发现晋碑仅此一石,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魏野诗体辨     
魏野是宋初著名诗人,关于他的诗,后世多把它归为“晚唐体”,但也有人指出其诗“白体”成分。首先从宋初诗坛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魏野的生活实际辨别魏野诗风的形成,然后具体从魏野诗歌题材、内容、体裁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辨别他的诗风特点,从而辨明魏野诗歌在体派归属中争议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初诗坛,更好地把握魏野的诗风。  相似文献   

12.
洛阳新近出土晚唐孟珏墓志详细记载了孟珏的家族世系、婚宦政绩诸情况,可补传世文献之阙,为唐代相关研究提供新资料。结合其家族墓志又反映出晚唐墓志撰书的至亲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唐代苏承院的墓志铭,涉及唐代军职、安史之乱、仆固逆变、唐代云中城与北魏平城等内容,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尤其重要的是佐证了唐代云中城就是北魏平城,位置清晰,信息正确。  相似文献   

14.
洛阳新近出土唐代李昂墓志,志主出自赵郡李氏,仕至仓部员外郎,一并出土的还有其夫人韦氏墓志。据墓志所记可考索仓外李昂的家世生平,结合相关出土文献又可了解其诗文成就。  相似文献   

15.
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的市场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 ,即西周的发轫期、东周至西汉的发展期、东汉的兴盛期、魏晋南北朝的徘徊期、隋唐的鼎盛期等。因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迭毁迭建成为洛阳市场变迁的显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隋代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过大兴城、仁寿宫等,积累了丰富的规划设计经验。关中地区平坦开阔的地形,使宇文恺在模仿北魏洛阳的瑰丽风格时不能尽意。洛阳盆地狭小,山川众多,地势起伏大,宇文恺规划洛阳新都时,通过兴建丰富的立面景观,实现了人生的理想,遂致东都达到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贞节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是个乱世时代,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都意识到肃严贞节观念的重要性,女子的贞节被反复强调,并出现了女子由守节到开始殉烈的趋向。隋唐时期,进一步加强礼教,妇女的道德标准进一步强化。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实现了由礼入律的转变,贞节观念在唐代经历了不断趋严的势头。但总体来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贞节观念仍比较淡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论肇始于《周易》,成熟于唐代。而处于之间的刘勰对审美意象论最终铸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刘勰生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耳濡目染中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对其文艺美学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道两家。本文从意象本体论、意象创构论以及对唐代意象论产生的影响三方面对刘勰的审美意象论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盛唐盛世造就了王维,造就了"荣光外映而秀色内含"的王维体,造就了以高华雅丽为主流趣味的王维时代。以王维为领袖的、以都城诗为中心的盛唐诗坛,其诗歌"词秀调雅,意新理惬"的主流趣味,即盛世贵族的时尚趣味,成为盛世诗歌美学的主流趣味,代表着盛唐诗坛最风行的主流势力。从王维诗歌的上层社会受众面的现象可推知,其诗歌在题材、意旨、气格和品级上迎合了上层社会的审美接受期待,而"一代文宗"的王维因为时代的造就,也成为盛唐诗坛的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