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诗传统的主要环节。在诺苏彝族史诗演述人的成长过程中,书写与口承这两种传统的教授与学习是始终相伴、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内驱力。"克智"(kenre,口头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勒俄"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书写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创编能力与演述艺术,从而也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辩"的教育,"克智"在彝族文化结构中对人性发展起重要平衡作用。从本质上看,"克智"活动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我们在喜德民族小学对"克智"文化进校园进行了田野实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实践逻辑为:在课堂学习中融入"克智"对话精神,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学校仪式中用"克智",以培育"对立"之人文精神;学校各种知识竞赛中用"克智"方法,以便传授知识;学校课外生活中组建"克智"论辩队,以便学习历史。这种把"克智"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传承和建设的思路,给我们民族文化进校园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极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凉山彝族山区“克智”口头论辩传承方式采取的是一种先背诵后书写、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口头“诗教”方式.这种传承方式既有其传承上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它对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如应充分发挥儿童与生俱来的口头天赋;发扬口头“诗教”传统;创设氛围进行情境教学;尝试对话式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是科尔沁地方音乐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布仁初古拉演述的《宝迪嘎拉巴可汗》这一特定的史诗文本为例,对其音乐曲调进行类型学分类,同时进行音乐形态的描述与分析,进而试图阐释史诗表演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显然,抄尔奇的表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唱词、唱腔、伴奏构成一个整体,在彼此的互动中生成了口头艺术的演唱文本.而对抄尔奇来说演述中的唱词和音乐是同时建构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的表演者具有"行当"和"人物"双重身份,他们都是功能性的演述者.演述者在剧情之外为"行当",在剧情之内为"人物".演述者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根据剧场交流的需要转换演述身份,通过"行当"念"上场诗"和剧名、"人物"的"背供"和巧设"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与剧场观众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当下的审美交流,使舞台表演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互动互补、不即不离、演戏与游戏交融一体的审美关系.演述者身份的转换即意味着剧场交流语境和剧情演述时空的转换.元杂剧是一种"无墙之戏".  相似文献   

6.
宋大曲以歌舞演故事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大曲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就现存资料看,唐大曲和宋大曲在表现的内容和具体的艺术形式上都存在差异.其中,宋代大曲中,以歌舞的形式,演述故事的特征,尤为明显.本文试图描述宋大曲演述故事的种种情形,并注意这种以成套曲子演述故事的方式,与北杂剧套曲以歌舞演故事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清明节的价值内涵之一,也是现在社会流行的一种观念。但是"感恩"这一"德目"的效果并不都是积极的,有时是利、害并存的。从抽象的角度看,包括"感恩"在内的一切德目都是良性的,但是个体的道德行为却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具体行为,存在一个道德行为是否合宜的问题,如何合宜需要有一个即时的"智"的判断。不同时代这种"智"是依据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的,社会主流价值是否正确决定着传统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权利"是主流价值的凝聚化,它应该成为道德的基础标准。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清明节的价值内涵之一,也是现在社会流行的一种观念。但是"感恩"这一"德目"的效果并不都是积极的,有时是利、害并存的。从抽象的角度看,包括"感恩"在内的一切德目都是良性的,但是个体的道德行为却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具体行为,存在一个道德行为是否合宜的问题,如何合宜需要有一个即时的"智"的判断。不同时代这种"智"是依据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的,社会主流价值是否正确决定着传统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权利"是主流价值的凝聚化,它应该成为道德的基础标准。  相似文献   

9.
徐影 《语文天地》2018,(1):25-26
所谓"智趣语文",是指具有"智趣"特征的语文教学。"智趣"是指一种崭新理念,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趣味教学",体现的是智慧和趣味的有机结合,与智慧课堂、快乐课堂不完全一样,追求的是智慧、快乐、灵动、多元、启迪等融合性的课堂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0.
史诗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和精神文明源泉,在彝族人民现实生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比较诗学是一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理论方法的视角和研究范畴,具有跨语言、跨民族或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化等特征。结合西方口头诗学、叙事学和比较诗学等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全面对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的研究。叙事程式贯穿于每部彝族史诗叙事传统中,是彝族史诗演述过程中重要的叙事模式,是一种史诗内在的叙事机制和叙事传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和叙事价值。因此文章以比较诗学的视角探讨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类型、史诗叙事程式特征、史诗叙事程式内涵和史诗叙事程式价值等。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5,(6):80-84
"亚鲁王"是在西部苗族麻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口头史诗传统,2011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的演述传统在口头史诗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对史诗"亚鲁王"传习方式的研究,探索了史诗歌手的创作与演唱过程,通过对民间艺人传承技能的深层次挖掘,以求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亚鲁王"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它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生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它有特定的演述场域和民族诗性智慧化身的歌手,"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和顺时连贯的程式化叙事范型,从共性发展到个性的众多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西双版纳、德宏还是其他地方的傣族,新居落成后的庆贺活动是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仪式之一,届时要举办特定的进新房仪式。仪式上口头演唱的诗歌,既讲述房屋起源,也追述民族的迁徙史。通过对比傣泐、傣讷两支系的进新房仪式及其口头演述的诗歌,发现彼此的异同。相对来说,西双版纳因为有职业歌手章哈,在进新房仪式后的《贺新房》是很重要的内容,其口头诗歌受到佛教的影响也较深。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西双版纳、德宏还是其他地方的傣族,新居落成后的庆贺活动是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仪式之一,届时要举办特定的进新房仪式。仪式上口头演唱的诗歌,既讲述房屋起源,也追述民族的迁徙史。通过对比傣泐、傣讷两支系的进新房仪式及其口头演述的诗歌,发现彼此的异同。相对来说,西双版纳因为有职业歌手章哈,在进新房仪式后的《贺新房》是很重要的内容,其口头诗歌受到佛教的影响也较深。  相似文献   

15.
孔子聚徒授业,长期执掌杏坛,其教育理念是"仁且智"。"仁"和"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仁"为"智"提供了方向,"智"为"仁"提供了理论上的担保与支撑。在孔子看来,人要"成人"必须做到"仁"、"智"的统一。同时,孔子在如何实现"仁且智"的教育理念上也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7.
文林宝 《考试周刊》2011,(54):49-49
"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是语文。很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注重书面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口头语言的教学,也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在作怪。考试成绩是评定老师绩效、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于是老师在平时教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现代社会仍然是重智轻德,面对"学优生"这一令人骄傲的特殊群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认为成绩能掩盖一切,从而养成自私、孤僻的性格,唯我独尊,致使很多"学优生"成为了"自私的天才"。  相似文献   

19.
毛开强 《成才之路》2011,(34):29-29
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和效果使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名家的教学实践又让我耳目一新。我心中的语文课堂"巴学园"应该是"读一读、争一争、笑一笑、演一演"的,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争中化疑,在笑中培趣,在演中收获。  相似文献   

20.
方言消失与抢救方言已成为当下不能回避的课题,人们已经意识到方言消失对地方文化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方言是"口头非遗"的载体,"口头非遗"也成为方言的自然栖息地,以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切入口来保护与传承方言不失为一种新方法与新途径,从而使地方文化与方言获得传承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