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味”是伤口带给读者的感觉;“隐”的表达产生“味”,“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刘勰与晋陵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籍地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通俗的说法,认为刘勰的籍地是莒县(今山东日照市)或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文章旨在探究刘勰的籍地,及与籍地相关的问题。认为刘勰的籍地“东莞莒”是南东莞莒县。在刘勰生活的年代,“东莞莒县”是侨郡的名称,当时此郡属南徐州管辖,“侨”在晋陵境内。现此地在江苏常州武进区境内。  相似文献   

3.
“通变”的观点,是刘勰提出的。韩愈接受了刘勰的观点,并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广泛吸收前人散文艺术上的长处,对它们或完善、或变异、或创新,使之更富有表现力、更带文学色彩和更具实用价值,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变、奇、新显著特色的散文风格。举例言之,《张中丞传后叙》有“史迁神髓、昌黎本色”,《进学解》“既有赋味,仍具唐格”,《毛颖传》“设幻为文,奇不失正”。  相似文献   

4.
关于刘勰的思想渊源,多年来在学术界争论不已。概括地说,主要有五种说法:一、以儒家思想为主。持此说的学者甚多,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刘勰撰《文心雕龙》,立论完全站在儒学古文学派的立场上。”①二、以道家思想为主。持此说的学者主要有漆绪邦、姚汉荣等。如漆绪邦《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从(文心雕龙·原道)看刘勰的基本文学观.附论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基本线索》云:“以道为体,以儒为用,才是刘勰论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刘勰的论文之源是“以道家所揭示的‘自然之道’为文之根本。”②三、以佛家思想为主。持此说…  相似文献   

5.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刘岩波何谓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古代文论家们对此多有论述。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云:“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冒寒山在《葚原说诗》中也强调“诗肠须曲。”而魏晋南北朝的刘勰则认为“隐也者,文外之...  相似文献   

6.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都以“情”为核心,表现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无情,难以激起美感,难以产生震撼心灵的效应。要做到文章含情,其实也不难。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卷四十为《隐秀》篇。由于上篇原文不全 ,关于《隐秀》篇的主旨或“隐秀”的涵义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在辩析刘勰原著与总结近年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认为《隐秀》篇的主旨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谈言意关系 ,或从修辞论的角度来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隐秀”问题与“比兴”问题有最密切的联系。“隐秀”论的提出 ,也是刘勰针对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有感之发。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的内在规律的揭示 ,刘勰的“隐秀”论与他同时代的钟峰的“滋味”论一样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意境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见异”,即显示作家或作品的特别之处,刘勰以此为批评方法来实施其批评标准,之所以如此,一来刘勰认为作家之“异”在于其“偏美”、“各其善”,二来刘勰认为作品之“异”在于“变之数无方”。  相似文献   

10.
接着说梦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选刊的四篇论文,笔者首先看的是《刘勰(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古代梦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之作《文心雕龙》,以其体大思精饮誉于世,而围绕着《文心雕龙》及其作者刘勰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竞至有“龙学”的说法。如此,笔者疑惑于作者还能写出些什么。及至读完全篇,一方面赞赏广勇兄“文眼”的别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一些非议,进行了辨别分析。认为后四十回为曹雪芹原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两篇译文进行比较,从译味的角度,结合语境因素而探讨用词的准确、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构建,旨在说明成功的文学翻译不但要译意还要译味,这样才会让读者最大限度地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产生共鸣,提升文学创作的国际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偕"的诗歌形象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唐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古代"韵味说"的继承和发展,从追求"滋味说",再到追求"味外之味",这是古代诗人努力追求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最大化的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关于乔伊斯作品《阿拉比》背景的分析与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伊斯作品《阿拉比》是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里的第三篇。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都柏林少年追求朦胧爱情,但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但作者詹姆新·乔伊斯.深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宗教象征符号.隐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对小说背后的各种宗教背景进行解读以助读者对作品做更深的理解。进而领会作品里潜在含义:因宗教信仰的破灭.都柏林社会陷于一派颓废状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痴男怨女"怨女旷夫"等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受"怨"字常用义——"哀怨、怨恨"的误导,把"怨女"理解为"哀怨、怨恨的女性",把"怨"读为"yuàn"。其实,"怨女"中的"怨"不是"哀怨、怨恨"之义,而是一个通假字,通"蕴",读为"yùn",是"蕴藏、蓄积"的意思。所以,"怨女"是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相似文献   

16.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7.
《苍蝇》通过“苍蝇”这一独特视角来反映现实,借用“苍蝇”的感觉传达出重塑自我意识、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意义。而“苍蝇”的感觉是一种“新感觉”,有着现实主义缺失的感性,也有别于自然主义的理性,在该作品中它所具有的理性甚至超过了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18.
屈原《离骚》中的“户”,《悲回风》中的“伴”,其解释在学界中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两词的释义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说明,认为“户”字做“披挂、披带”解,“伴”字做“背叛义”解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至今,屈原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屈原仍受到百姓的敬佩爱戴,百姓爱的是他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他的《离骚》世代传唱,不仅是因为《离骚》中的深刻内涵,更因为通过离骚,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符号经济时代,符号价值超越商品价值。以“源”文化、“根”文化、“中”文化及“农”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要发挥其在促进文化品牌发展及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就要紧扣符号经济时代的特征,深化中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味与价值,关照消费者的个性体验,突出过程消费与意义消费,在“求同”、“兼容”前提下建构立体化对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