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从文学翻译批评理论中的翻译风格重塑角度出发,简要评析了刘世聪教授翻译的《一路玫瑰》(Roses, Roses, All the Way)一文的翻译风格与技巧,对译文进行鉴赏和评估,笔者对认为略觉欠佳的部分译文内容进行了试译和改译,并由此总结归纳出如何运用翻译风格重塑的原则,对文学翻译原作进行分析处理,把握英译中译文的风格特点和翻译技巧,形成既忠实于英文原貌、又体现中文译文风格重塑特点、二者有机统一的翻译佳作。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张铂 《海外英语》2015,(2):36+41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朱海燕 《考试周刊》2009,(40):32-33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诗歌文体以传情为主要目的,为最大限度地获得传情的审美效果,诗歌常常要运用独特的意象、音韵和语言形式。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译诗要传达意境,译出诗作的形美、音美,保持原作的风格。本文认为在选词用字、句式安排、语义衔接上,译者都以一定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体会其诗深意,悟其神韵,把原作的艺术意境准确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刘美隆 《海外英语》2013,(21):170-171
诗人穆旦是杰出的翻译家,他曾为国人译介了大量浪漫派诗歌和部分现代派诗歌。穆旦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诗作翻译成英文,这些自译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及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观:反对逐字逐句的直译;在语言运用上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时须兼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诗的语言去译诗,从整体把握原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6.
本拟主要依据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意思优先”,“动态/灵活对等”理论,探讨英互译本中内容与形式统一或基本对等的问题。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指出:在英汉语互译中原语与译入语境对完全一致的情况是很少有的。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必须充分考虑原语与译放语在诸如句子结构、词性、语序、表达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按“动态/灵活对等”、“内容优先于形式”的原则,结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尽可能译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原语保持一致或基本对等。  相似文献   

7.
“感想式的”翻译批评往往只针对个别词汇、词组、句子、段落的翻译;翻译批评要摆脱“感想式的”困境,就必须能够从语篇的角度对比原文和译文,合理的翻译批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翻译批评一方面要判别个别词句的准确与否。另一方面又要建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从语篇的角度分析、对比原文和译文。这样才能对译文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通过诗歌翻译的几个概念问题、译诗问题、译诗研究问题的阐述,明确诗歌翻译的内涵,肯定其可译性,提出要加强诗歌翻译评介,突出风格翻译,倡导迎难而上和严谨高尚的诗译道德。  相似文献   

9.
风格与翻译     
翻译是人类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着力较多的是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和传达,往往忽略文本风格的再现。本文通过对风格内涵的界定,归纳形成文本风格的主要因素,就风格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进行探讨,提出如何把握风格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识别原作的风格特征,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诗亦然。如何表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中国翻译界有很大的分歧。占压倒多数的意见认为英语诗应以白话翻译 ,因而绝大多数译品都是白话诗或语体诗 ,或曰新体诗。用文言翻译的诗作甚少 ,也受到很多批评 ,生存似很艰难。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论证英诗文言翻译的方法 ,使英诗译苑中文言体翻译这朵花儿受到应有的呵护 ,使其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给热爱英诗的人们以更多的美的享受。英诗文言体翻译方法多样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骚体、歌行体、词曲体等 ,由于译者的大手笔 ,形成了一种气候 ,读其译…  相似文献   

11.
翻译界对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策略褒贬不一.本文通过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其中诗荚译的作品,力求探讨更合理的诗歌翻译策略,丰富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出发,通过4个具体案例,讨论了译内与译外之间、鉴者与赏者之间、 自译与自评之间以及缺席与在场之间的关系,解析了翻译批评的操作性。作为译评者,具备明确的身份意识和角色定位,将有效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增强其客观性,这也是构建翻译批评理论和检验翻译批评理论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贺旺 《英语辅导》2010,(4):193-194
翻译批评研究是翻译学学科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保证译文质量、提高翻译研究水平、丰富翻译批评理论、促进译学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翻译批评进行了界定,探讨了翻译批评系统内涵,分析了翻译批评系统功能,以期提高翻译批评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并促进翻译研究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从原文语篇理解到译文语篇再现的整体过程.译文是在对原文语篇的内容及结构、语言主题及风格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基础上,运用和谐的译入语语言形式,遵循整体性原则,对原文语篇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冰心的翻译与翻译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冰心不仅是中国现代卓越的作家和诗人,而且也是在翻译上有杰出成就的翻译家。本文主要从翻译宗旨、译者素质、 翻译原则、译诗观点等四方面对它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归纳和评介。  相似文献   

16.
围绕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这一教学目的,翻译课应该把树立学生的语篇翻译观作为中心任务,让学生懂得翻译是正确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然后用译入语的恰当的表达形式忠实通顺的传达给读者.本文拟从语篇的角度,探讨了语篇翻译教学中翻译的基本技巧、英汉语篇对比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语篇层次上的语际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7.
政论文作为国家对外宣传的窗口,具有立场鲜明,语言准确,结构严谨的特点。传统的政论文翻译往往以词和句为翻译单位,强调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从而忽视了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宏观结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运用语篇翻译的理论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翻译方法,而且能够使政论文的翻译更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相似文献   

18.
显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本语句间的隐含关系显性衔接等手段明示出来。汉语语篇少表层衔接,但深层语义连贯。英语语篇则主要通过衔接达到语义连贯。这种差异造成诗歌翻译尤其是英译汉诗时,译诗与原诗文体风格的差异,译诗中的语篇显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中外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既要优美流畅,更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化意象。化意象的传递是化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翻译中忽视了化意象的意义与传递,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本将分析和探讨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与错位,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中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陈方源 《教师》2008,(18):20-22
本文拟运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对政治语篇的翻译进行综合的比较和分析。指出翻译时所遵循的目的论中的相关子理论,同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笔者提出了适当的翻译评论和建议,最终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论文将理论阐发与个案分析相携而行.试图达到译学模式理论整合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