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文学中极负盛名的女性作家,其娓娓道来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内心的孤独、精神隔绝以及无处遁逃的孤独宿命,使她获得文学界的广泛赞誉。本文以麦卡勒斯的两部代表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为文本,以宿命论为分析视角,旨在从偶然、巧合、预示和象征这几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宿命意识,探究麦卡勒斯式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真理内涵。  相似文献   

2.
《黄雀记》的故事以耐人寻味的叙事艺术叙述了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暴案件,三个年轻人的生活因此纠缠不清,他们都试图冲破自己心里的阴影,找回自己,无奈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各自走向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结局。这被称之为宿命,这宿命实则来源于人内心的冲动和欲望,小说的结尾以纠缠的下一代的神秘预示着宿命并非天定。  相似文献   

3.
在王安忆的作品《长恨歌》和《小鲍庄》中,主人公的命运同样是悲剧。从表面上看,这种悲剧是原罪与赎罪的宿命,然而实际上在宿命的表面下却掩藏着道德暴力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晋原平《权力场》、王大进《欲望之路》、汪宛夫《机关的滋味》为代表的"另类成长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在城市和权力路上的人生追求、青春的幻灭和躁动,情爱与婚姻的官场捷径、失败与沦落的悲剧宿命,表现了某些身在官场的知识青年追求权力、又被权力作弄的必然性,对当今知识青年的价值选择与人生追求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悲剧性格,他们的悲剧的产生,正是由他们性格或心理上的冲突引起的,即传统的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旧礼教和宿命悲观思想在他们的心中一根深蒂固,形成了她们特有的性格,注定了他们为了贞洁思想而抗争一生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创作群体的中坚力量,他擅长以零度情感叙述事件,作品风格阴郁又充满死亡和宿命。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他在创造上进行了深度的调整,开始逐步从先锋叙事手法转向民间叙事。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两个重要文本——《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它们体现了余华颠覆自己以前的创作,并建立民间叙事立场的努力。本文即从这一点出发来解读两部小说。  相似文献   

7.
南北战争之后,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西奥多·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不同于其他作家,他认为人没有选择的自由,人的命运完全受宿命的支配。德莱塞的处女作《嘉莉妹妹》是其悲观宿命自然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  相似文献   

9.
《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宿命论哲学。通过梳理宿命论思想在剧本情节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分析出昆氏宿命观产生的内在成因,这对于理解其作品中的人生哲学大有裨益。值得一提的是,昆氏在剧作中曾数次质疑与批判"上天注定"的宿命论观点,这也折射出了其宿命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0.
生存宿命的哲学意识是陈梦家《梦家诗集》诗歌的精神指向。具体来看,这种精神指向在《梦家诗集》中主要是通过形而上生命本体和人的普遍生存处境,爱情、向往和梦想,人生当下行为和现实情形等几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得以体现的。同时,《梦家诗集》诗歌也传达出了生命所具有的挑战宿命的“过客”精神。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以其浓重的悲剧意识和宿命色彩强烈地震憾了读者的心灵,为我们呈现出了宛若昙花般的晶莹、迷幻、破碎的美,传达出宿命的深味。  相似文献   

12.
师陀的散文集《上海手札》与散文诗集《夏侯杞》分别以"新闻通讯"的体式和散文诗的形式,共同构成了师陀在上海的战争时期的生命史与灵魂史,是作者这一时期精神历程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传递了师陀与上海同呼吸共命运的战斗激情与生命体验,表达了对战争中的社会与历史的臧否,深入反思了战乱年代中生命的存在。在自觉的生命意识指引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对战争中的人性、生命价值与历史宿命的冥思中实现对上述散文情调的理性穿透,完成了对战争世界的冷静呈现与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 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宿命的味道”、“上帝的苦心安排”,说得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天人感应神秘学说和“循环论”的影响,“天意”作为一种理念和底蕴流动于五大奇书之中。然“进化论”的强化打破了这种宿命性,随着它的淡出,奇书理念在90年代长篇小说中又复活了。文章主要从宿命和寓言这两方面来探讨奇书理念与90年代长篇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狗,只是被驯养化的众多动物中的一种。在新时期小说中表现人与狗的艺术关系的作品有《刑老汉和狗的故事》《那山·那人·那狗》等。这两篇小说中都不同程度地塑造了狗这一艺术形象,狗的形象意义也逐渐复杂丰富了起来,同样,在这些作品中的狗几乎都渗透着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16.
《北京人在纽约》与《绿卡族》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比较重要的涉外题材的电视剧。他们都面临着相同的宿命结局。微妙的区别在于《绿卡族》是中国人混了美国身份回来了,而且带回了美国的先进的观念和经营理验,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这较之《北京人在纽约》,他们不仅仅走出去,而且还把目光聚焦于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由于面临的时代背景不同和出生地域的不同,二者的宿命程度却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讲,显示了一种超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女士和老舍先生分别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生活和身处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独特心境,写出了不朽的短篇佳作---《金锁记》和《月牙儿》。虽然男女有别,但两位作家都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用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叙述故事,写出了两代女性的悲剧人生。对比《金锁记》中的长安形象和《月牙儿》中“我”的形象,发现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何理解其相似,怎样看待这两个形象背后潜藏的时代投影,需要从“她们共同的命运注脚---缺月意象”、“母亲主导下的宿命式悲剧”、“作者身世在小说中的投影”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死去活来》作为韩思中的代表作,不仅探索了重大变革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类最原始最纯真的本性,而且流露出作者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呈现出一个有着人民感情、时代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魄力。本文主要围绕作品《死去活来》中的宿命意识的体现、形成原因及其深层的思想内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春尽江南》于2011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是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均创作于新世纪,分别写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和当下的中国。作者用优雅、精致、坚韧的语言一步步地逼近现实,用花家舍的兴衰消解了乌托邦的神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人类各种情感的幻灭与破碎以及命运的无常与宿命感。虽然言辞之间可见淡淡的悲伤与无奈,却也大大迥异于创作初期的虚无主义和绝望感,更多的是通过对个体生命在历史的沧桑变幻、时代的交替更迭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叙述,揭示时代的症结。  相似文献   

20.
引言爱玛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她拒绝平淡,摒弃庸俗,在近乎已成宿命的婚姻现实面前,表现出强烈的性格,执着地追求梦想。爱玛演绎叛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