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也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有关,新写实最大的特点是指射人的生存状况,强调对生活原生状况的还原,以直面人生的态度展示了人的生存困境,客观上提供了孕育悲剧的温床,但新写实小说对世俗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认同又抑制了悲剧的诞生,从而缺乏一种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从美学上看,新写实小说展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客观上提供了孕育悲剧的温床,但新写实小说认同顺从环境、耽于世俗的生存方式,又抑制住了悲剧的诞生。悲剧缺席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有关,更与当前社会生活特点紧密相联,同时也与西方文学艺术中所表现的对人自身的信仰危机相通。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以叙写世俗琐屑来还原生活的原生态,追求庸碌的生活场景而拒绝浪漫的言说.池莉的人生三部曲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却出现了不同层面的浪漫色彩.新写实话语中的少许浪漫言语有其生成的内在必然性,在强化生存困窘、凸显人与生存境况紧张关系的同时,又呈现出悲剧性质和生存希望的互文效果及独特的审美旨趣,从而使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具有了超越阶段性文学思潮的某些品格.  相似文献   

4.
当新时期文学以其迅猛而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到了1987年前后的时候,敏锐的读者便会觉察到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大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倾向:这就是文学日益走向了世俗化。许多作家似乎都对自己的审美意识作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调整,从以往注重表现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层面转向芸芸众生的世俗生存的层面,“世俗”之实日益取代“理想”之境,“本真生存”也一天天地替代着“幻想浪漫”。这种世俗化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些被人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作品。这种小说的“新”正在于它的作家是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全力反映人们的世俗生存,抒发人们的世俗情感,展示他们的世俗精神境界的。  相似文献   

5.
世俗文化心理对社会价值观念转型的影响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流行的世俗文化元素和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形式契合了转型期市民阶层的心理诉求,市民的精神追求和婚恋价值观念的嬗变、世俗文化心理与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合谋都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文化症候的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6.
对女性生命个体的关注是"问题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后的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建国后文学中女性更多的是以附属品的位置存在。"新写实小说"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延续着"五四"的"问题小说"对女性现实生活困境的延伸与思考。"问题小说"描写女性生存困境面临的问题与无奈,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女性开始有了反抗的意识并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无论结果怎样,相对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都是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进步表现。"新写实小说"褪去了"五四"时期贵族式的蜻蜓点水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残酷与女性悲剧命运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以时代为维,吴道毅对现当代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小说创作都有所关照。从早年对40至80年代新英雄传奇小说的系统研究延伸到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徐訏、无名氏的"浪漫传奇"与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从对新时期周梅森、张贤亮、王蒙等作家作品政治情怀的探寻到对熊召政、方方等作家历史小说智性追求的剖析;从八九十年代池莉等新写实小说的世俗生存言说到新世纪晓苏、六六等校园小说、都市小说的新世相,他对现当代小说有着近乎全景式的扫描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在当代坛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新写实小说对生存“原生态”的揭示,对芸芸众生之“烦恼人生”的艺术再现,对生存本相的揭示,无疑又与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新写实小说在当代走俏的现实根源。本旨在通过对新写实作家总体创作倾向的观照,结合某些具体的本,并从本与现实的双向维度出发,深掘新写实小说所蕴藉、表现的生存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文坛的"底层叙事"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既有一定相同点,又有新的特点。底层叙事除了继承"新写实小说"的生存视角,还呈现多元视角融合的趋势;除运用平民立场,还融入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因而摒弃了"新写实小说"的"零度叙事"。"底层叙事"题材选择的广泛性、主题表达的丰富性、叙事策略的灵活性,都与"新写实小说"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世俗取向与精神下行--池莉创作片论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小说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通过还原生存本相,消解了过往文学中肤浅的乐观与虚假,但由于放弃了对存在的勘探和对意义、价值的追求,表现出屈服现实的世俗取向和精神萎顿.池莉小说也为我们反思百年文学现实主义的坎坷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创作在大众文化潮起中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共存的语境中,原以精英姿态出现的新写实小说作家们的写作处于在两者之间摇摆的状态。这造成了新写实小说身份的变异,并使其陷入无奈存在与期待突破的双重境域之中。透视新写实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特别是池莉近年创作的转向,可勾画出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小说给广大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生存苦难,这种苦难的集中化叙述方式客观上为悲剧精神的高扬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实际上却没能让人感受到具有冲击性的悲剧力量。苦难叙述的集中与悲剧精神的消解这一悖论的形成与新写实文本过分关注世俗生活、善用反讽手法,与新写实作家“匿名启蒙者”的写作姿态和牢骚满腹的怨恨意识,与读者的接受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给广大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生存苦难,这种苦难的集中化叙述方式客观上为悲剧精神的高扬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实际上却没能让人感受到具有冲击性的悲剧力量。苦难叙述的集中与悲剧精神的消解这一悖论的形成与新写实文本过分关注世俗生活、善用反讽手法,与新写实作家“匿名启蒙者”的写作姿态和牢骚满腹的怨恨意识,与读者的接受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塑造的世俗女性具有顺世和坚韧的特征。顺世是世俗女性面对艰难生活的最佳选择,坚韧是世俗女性人生历程的不竭动力。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展现出池莉对于女性在困境中执着追求之精神的讴歌,和对女性生存发展表现出的密切关注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写实小说严格遵从文艺创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极力摹写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之累和精神状态,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媚俗倾向。而这种媚俗倾向又是以失却信仰和理想的追求为代价的。新写实小说应该走出世俗困扰的圆囿,在提高现代人生的精神品位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张红梅 《文教资料》2011,(30):19-20
池莉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视角更多投注到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存态度。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世俗认同的作家,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而《烦恼人生》则突出体现了世俗化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小说家专注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夫俗子的生活,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生状态,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不同,他们的作品因此被称为“新写实小说”。重视世俗生活的描写,重视世俗化语言的叙写,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池莉的小说创作为例,阐述了新写实小说主要的学特征-注重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本色的真实,把注意力倾注在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的表现上;着力于对生活原色的精确描述,而不强调作品的倾向性,在表现方法上,具有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世俗化的人物语言以及用俚俗之语写凡俗场景等特征,并指出,新写实小说表达了一种社会意识和时代情绪,更是一种对艺术大众化的张扬,实践探索和开拓。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时期文坛权力话语之一,新写实小说无疑已经成为参照型历史文本.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写实"观念.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经典表述.这种颠覆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关注凡俗人生,认同公众生存体验,张扬平民生存价值以及文本中的"无英雄化"等方面.而在历史题材领域,新写实小说也同样呈现出对历史神话的消解,注重表现历史的边缘性、偶然性以及轮回感等,表达了对正统历史的修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池莉小说的人道主义写实视角和文化内涵.通过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对比,认为池莉小说的人道关怀的写实视角体现有二:一是对普通人物的书写和塑造;二是还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本相.池莉小说的文化内涵,实质是对新兴市民文化的认同和宣谕,是对精英文化的解构.它肯定和传播市民文化中追求平安富足、确认个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世俗化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