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征太平军的人数,是史学界一直争论未决的问题。到达天津地区的人数,同样是众说纷纭,难于统一。太平军在天津地区的战斗,是太平军北伐的高峰,也是整个北伐从进军到退却的转折点。因此,弄清太平军在天津地区的人数、战斗力量,对北伐史的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185■—1855年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战争的成败是由多元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北伐的失败也是如此,它是多种战略要素合成的产物,这些要素在不同阶段发生不同的作用,需要严谨求实地展开横向的系统考察。据笔者分析,北伐失败的主要战略因素是:1.天京统帅部的北伐战略方针从总体上制约着北伐的全部过程作为统帅部的决策人——洪秀全、杨秀清,规定了明确的进军方向和战略目标,要求林凤祥、李开芳疾速挥师,北进畿辅,从而将复杂多变的战争简单化。洪、杨缺乏对形势的冷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思考1.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灾难 ;19世纪中期 ,广西闹灾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借传教为名发动群众。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85 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 ,起义军称太平军 ,随后 ,太平军迅速北上 ,攻占永安 ,进行整顿建制 ,分封诸王 ,初步建立了政权。第二年太平军夺取了武汉三镇 ,185 3年占领南京 ,改名为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先后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攻破清军的江北、江南大营 …  相似文献   

4.
一八五三年至一八五八年的五年多时间里,太平军在江西同清军、特别是同曾国藩的湘军进行了英勇斗争。本文旨对这段斗争中太平军在军事战略上的得失作一粗略的探讨。(一) 一八五三年五月,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出师西征。六月,太平军到达江西的彭泽和湖口,并由鄱阳湖沿赣江而上,直驱省会南昌。南昌地处旷衍之区,当时南昌的清军兵备松弛,太平军曾想一举袭占该城。二十四日,太平军抵达南昌城下,但前往江南帮办军务的江  相似文献   

5.
靖港之战发生在太平军第二次入湘战役中。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立即派兵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到1854年初,西征军已先后攻克九江、安庆、汉口、汉阳,并进围武昌,控制了苏皖鄂部分地区。为了从南面拱卫长江中游重镇,阻止两广、福建乃至云贵清军从背后攻击武汉,太平军先后两次发动了入湘之役。第一次入湘之役发生在1854年2月中旬,太平军从武汉沿水路向湖南进军。当此之时,曾国藩湘军屯驻长沙,湘北一带主要是清绿营巡防兵勇。太平军进军相当顺利,不到半个月,就攻占了岳州、湘阴、靖港、新康、沱市等湘北重镇,并一度攻克宁乡,进入湘中地区。但此次入湘太平军兵力不厚,在宁乡歼敌后闻湘军大队将至即主动撤离,退回湖北。湘北一带又复为湘军占领,湘军前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69页介绍北伐战争说:“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这里提到的北伐是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政府进行的多次北伐中取得成功的一次.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北伐战争的时间、目的、对象、主要战场和胜利进军的原因。 2.要求学生认识,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所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全国王农运动的高涨,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二、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三、教具: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四、教学过程: (教师联系旧知识提问学生)“哪位同学根据前两章学过的内容谈谈当时我国处在什么样的革命形势?”(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补充)北伐战争之前,由于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反帝高潮,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的胜利,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一年二月,前皖南人民文物馆徽州采集组在绩溪县岭北旺川曹氏支祠——九思堂所发现的太平天国壁画,是我省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这组壁画共有七壁,包括太平天国攻城胜利图、进军图以及神怪小说画面和俚歌、题字等.特别是那幅攻城胜利图,在风格和布局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描绘了太平军战士肉搏登城的英勇战斗场面,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些壁画的绘制时间,根据罗尔纲先生的考证:在一八六○年至一八六四年之间太平军四次进军绩溪时所绘制.以后,刘序功同  相似文献   

9.
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派兵出师北伐,那么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呢?一般同学认为是从天京出发的,实际上稍加注意《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太平军北伐路线,就可发现出发地应是扬州。  相似文献   

10.
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后,在兵力有限,首都并不安定的情况下,却同时北伐、西征,结果北伐全军覆没,西征遭到重大挫折,造成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那么太平军领导人为什么会实行这样错误的战略方针呢?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军事史的关键问题之一。但研究者绝少做详尽之考证,简单地归结于这是太平军领导人不懂军事策略而铸成的大错。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史料,就会发现问题绝没有那么简单,笔者认为:太平军之所以同时北伐、西征,是洪秀全、杨秀清之间严重的战略分歧造成的。下面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 14 2页《三个军阀控制的地区》 ,虽未说明三个军阀各是在什么时期的 ,但此表出现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一节中 ,当然可理解为北伐战争前夕三个军阀的控制地区。表中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控制地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北京和天津地区”。并无山东。而与课本配套的《中国近代现代史地图册》上册第 2 6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却明确地标明山东为张作霖的盘踞地区。那么北伐前夕的山东到底被谁控制呢 ?事实上 ,从 192 5年 5月到 192 8年 4月蒋介石的北伐部队攻占山东的三年间山东为军阀张宗昌控制。而张宗昌则是受张作霖控制…  相似文献   

12.
北伐太平军在天津地区的独流、静海,坚守了一百天,与清军进行过多次激烈、残酷的搏斗,最后以援军不至、通讯断绝、粮草火药日趋困难而突围撤退。其撤退的第一站,即河间府的束城。在束城、太平军又与敌人进行过一个月的攻防战,但在近代史著作中,却绝少记载,本文试对此略作论述。一束城并非太平军原定撤退目标从目前接触到的史料看,太平军从独流、静海的撤退目标,并不是束城,而是王口镇。王口镇紧临子牙河岸,位于静海正西廿五里,是当时通往保定的主要通道。太平军从1854年1月下旬开始,即已准备撤退,而撤退的军事行动,都是指向王口的。太平军惯常的进军策略,总是先派出探骑或先遣队伍,侦查情况或占领前哨据点。这次并不例外,而且由于外围村庄多为清军占据,因此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旧教材对北伐战争的开始时间、标志性事件没有明确交待,只是提到“1926年5月,国民政府派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锋,开进湖南”。于是很多人就误认为北伐开始于1926年5月,叶挺独团和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锋开进湖南就是开始的标志。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三次北上中原,留下辉煌的战绩。在太平军影响下,中原人民奋起响应,斗争持续了十六年,予清王朝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军北伐。清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初六,太平军北伐人马从安徽毫州袭取河南永城,一路取归德(今商丘),围河南省城汴梁(今开封)。归德城内有“捻众”为内应,大开城门,太平军便由南北两门同时抢入,杀死清参将范正伦、守备张(?)以下三千官兵。汴梁方面由于清军赶来了援军,又逢大雨如注,河水满涨,火药尽湿,围攻不利,三天后太平军即解围西去。大军沿黄河寻找渡船,准备北渡,奈因清军事先烧毁南岸船只,又在北岸各要津驻兵防守,致多处觅渡未成。幸在河堤一带遇有河工所解散的饥民数千,成批入伍,引大军克宁陂、睢州、杞县、陈留、兰仪。太平军克城后并未屯留,大多一宿即去。在中牟,朱仙镇补充军实,也只停留两天。旋经郑州、莱阳,  相似文献   

15.
北伐太平军停驻天津,是既定的战略部署。决定停驻天津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水路交通四通八达,便於发挥太平军依水作战之长与抑制敌人马队的作用。太平军的战斗历程,尤其是北伐军鏖战怀庆的事实,足以为证。  相似文献   

16.
北伐京师为孙中山一生之追求。1928年前的民国战争史其实就是北伐战争史,武昌起义之后北伐战争就已开始。辛亥革命的主要战役,除武汉保卫战,光复南京战役外,就是由皖北地区、鄂豫边界地区、陕豫边界地区,山西地区、胶东地区组成的北伐战役,这些战役为以后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临清战役是太平天国北伐战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战役。太平军北伐援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失败,使林凤祥、李开芳领导的北伐军断了后援,终致最后失败,给太平天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本文拟对临清战役和太平军在此役失败的原因,作些探究。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学小学五年级《社会》人教版第二课《北伐战争》一课时的板书设计如下:第二课北伐战争1.背景—国共合作,建立广东革命政府2.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占领武昌樔樿樿樕樿樿樖標樿樿樚樿樿樛叶挺独立团4.铁军战绩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第一路北伐军5.结果:北伐取得巨大胜利授课结束后,我自编一首诗歌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赞北伐》叶挺铁军克两桥,军阀统治已动摇。三路大军皆获胜,国共合作效果好。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反思:首先,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过分重视板书,而对教材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19.
唐生智将军(1889——1970),在北伐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等职。他在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影响下,经过中共湖南区委的争取,毅然摆脱直系军阀吴佩孚及其在湖南的爪牙赵恒惕的控制,举兵反吴驱赵,加入国民革命。本文试就北伐进军湖南和湖南国民革命的兴起,唐生智所起的积极作用,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举兵反吴驱赵 为北伐进  相似文献   

20.
一八五三年三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南京建都之后,五月份便派军北伐,途经山西,然后直指清政府的老巢——北京,至今已整整一百三十周年。为了纪念太平军北伐,我们仅就所接触到的有关材料,撰成此文,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