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课题(幼儿科学教育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①,经几年的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实验证明,幼儿科学教育是开发、培养儿童认知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也表明,幼儿科学教育与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创造想象、创造能力有着极好的结合点。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表现欲望很强。如:在“学建斜拉桥”活动中,儿童将桥架比作巨人,将斜拉索比作巨人的手臂;在“假如我有翅膀”的想象中,儿童争先恐后地说:“假如我有翅膀,上幼儿园就可以不用挤车了……”,“假如我有翅膀,妈妈打我时,我就可以用…  相似文献   

2.
童谣大变身     
为了给幼儿不断推出新的体育游戏,我对一些童谣进行了创编。如我把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做了这样的变动:1.在老师唱到“小老鼠,上灯台”时。幼儿做上灯台的动作(爬上做灯台的体育器材)。2在老师唱到“偷吃油,下不来”时,幼儿即兴做手足无措的动作。3.在老师唱到“喵喵喵,猫来啦”时,扮猫的幼儿做捕老鼠的动作,扮小老鼠的幼儿即兴做惊慌失措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一、观察比较法:由于幼儿想象思维能力差,难以理解一些词义相近的词语。例如:对“红彤形”、“火红”、“鲜红”等,教师可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观察实物,比较出“红彤彤”、“火红”、“鲜红”的区别,达到理解词义之目的。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教幼儿理解形容词、程度副词时易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游戏体验法:这是根据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即根据词意组织幼儿进行游戏,让幼儿亲自体验,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词义。例如对“你推我挤”、“争先恐后”之类,就可用游戏体验法帮助幼儿理解词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电脑动画手段组织音乐活动,有很多优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帮助幼儿理解并记住歌词,提高幼儿意义识记的能力。电脑动画的画面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如:小班幼儿学唱《小鸟和小树》这首歌时,当唱到“一棵小小树”时,屏幕上出现了一棵小树,唱到“小树发芽长绿叶”时,小树的枝头上就开始冒出小芽并逐渐长成绿叶,形象非常逼真。对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歌词,如“发芽长绿叶”“长成一棵高高树”等,可将相应画面作短暂的定格处理,使幼儿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这样,在老师范唱一遍之后,幼儿看着画面,就很容易回忆起歌词,进而随着音乐跟唱。另外,电脑动画还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的灵感,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教幼儿舞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幼儿跳舞时,教师常会因幼儿把握不准舞蹈动作而烦恼。我通过学习和实践,感到教师教幼儿舞蹈时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要教好舞蹈,首先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如教幼儿跳《小木偶舞》前,我操作着术偶表演各种动作,并放起音乐,让幼儿在观看木偶表演的同时,对音乐表现的内容有初步的印象。幼儿看完表演后,我再次放音乐,鼓励幼儿学木偶表演,此时有很多幼儿伴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起  相似文献   

6.
幼儿发问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是主动求知的开始,是满足好奇心的反映。我通过“小问号”活动,让幼儿向老师发问,又根据幼儿发问的内容,运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解答,从而满足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心理。 一、用直接回答的方式进行解答。如幼儿问“人是什么变的”,“太阳为什么从东面升起西面落下”等问题时,我就通过演示图片和讲解,直接了当地做出准确回答,以此来增长幼儿的知识。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并进行解答。如幼儿问:“为什么冬天早晨玻璃窗上会有一层小水珠呢?”我就做一个小实验来帮助幼儿理解。即:倒  相似文献   

7.
解放军是幼儿尊敬、崇拜的对象,在幼儿的心目中,解放军勇敢、不怕困难,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户外活动中,幼儿常常把自己比作解放军,做一些枪战、打打杀杀的游戏;在每周的升国旗时,幼儿都争当升旗手和护旗手,如果自己被当选了,那副自豪的样子就别提了。在幼儿看来解放军的本领是无比大的,解放军的活动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会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追随孩子的兴趣,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技能出发,我设计了大班体育游戏“学做解放军”。活动目标是学习基本动作助跑跨跳,巩固投掷的技能,发展幼儿身…  相似文献   

8.
学跳新疆舞时,我班许多幼儿不会正确地做手腕转动动作,我便带幼儿用“照镜子”的方法来学习。我和幼儿面对面站立,让全体幼儿将双手掌心朝里竖放在面前当镜子,然后先用“镜子”照照自己,再照照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欣赏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听辨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并能将自己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准备:木偶小男孩和小鸭子各1。“母鸡”和“矮人”头饰若干。按幼儿人数配备3种音符牌——  相似文献   

10.
1.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的家长与这类家长沟通时,教师应多向他们解释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其明白过高、过急地要求孩子只会适得其反,使幼儿丧失自信心。如,不少家长问“孩子念儿歌时总是手舞足蹈,怎么办”。我便对他们说:“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需要用动作来帮助自己理解儿歌内容,这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同时我告诉家长,这还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式,平时给孩子讲故事或描述事物时也可采用这个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2.对孩子期望过低、任其发展的家长与这类家长沟通时,教师应客观地评价孩子,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  相似文献   

11.
一、动作协调上给予支持小班幼儿在开始学习绘画时,动作往往显得极不协调,如果此时缺乏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幼儿就有可能形成今后难于纠正的不正确的动作习惯。因此,在幼儿动作练习的开始阶段,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对一些动作发展水平较慢的幼儿甚至需要“手把手”地教。1.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幼儿握笔动作和身体姿势直接影响其今后的绘画和学习。因此,教师在幼儿开始接触画笔时,就要结合幼儿能够接受的讲解、演示方式,指导每位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动作。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高、视力情况,提供适宜的桌椅让幼儿在光…  相似文献   

12.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我注重发挥幼儿“手、脑、口”的协调并用功能,通过表演、绘画、手工制作以及建构活动来帮助幼儿将文字与画面由静态转为动态、无声转为有声。  相似文献   

13.
我教幼儿学相邻数是从复习方位词“前后、左右”开始,用“邻居”的实例来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含义的。上课时,我先请幼儿辨清“前后、左右”的方位,再请幼儿一一说出自己家“前后、左右”的邻居,在此基础上,我以具体数字为例引导幼儿初步建立了相邻数的概念。为帮助幼儿认识某数与相邻数的内在联系,我请小涛先在贴绒板上贴三面小红旗,请小军在小涛的后面插两面小黄  相似文献   

14.
李欣 《今日教育》2008,(2):38-38
我班幼儿在小班已经养成了较好地阅读习惯。能有目的、有顺序地翻阅图书。能用较完整的话讲述自己理解的图书内容,但在又寸图片细节的观察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图画书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是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设计本次活动,力图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幼儿学习关注人物表情等细节,  相似文献   

15.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果幼儿不能很好理解所学词的含义,就不能正确运用它。所以,帮助幼儿理解词义非常重要。小班幼儿思维水平、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我采用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和多层次指导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让幼儿在各种感官参与下,通过听、看、说、动手操作、动脑想,去理解词义。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安安静静”这个词,我创  相似文献   

16.
孩子们年龄小,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求的“迅速”“最快的速度”等时间概念理解不清。但他们容易理解比较直观的事物,所以我将诸如“迅速”之类的抽象概念尽可能地转化为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便于他们理解。如在提醒孩子们迅速上床时,指令变成在从“1数到10”之间上床躺好。这样的指令使幼儿在“脱衣——放好、脱鞋——摆鞋、上床——躺好”一系列动作中,深刻体会到时间在“1、2、3……”的数数中快速流走。看不到摸不着的时间在数数中得以现身,幼儿从中不仅体验了什么是“迅速”,也提高了自身的点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关注了幼儿自己的“本土”理解,如“我为什么要举手”、“举手时,我心里在想什么”、“我为什么不举手”、“不举手时,我的心里在想什么”、“要不要举手”等。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建构了“当幼儿不举手时”的可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图书阅读指导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初步掌握阅读图书的技能呢?我认为提问的恰当与否是教师进行阅读指导成败的关键。在实践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故事情节线索,紧扣人物心理活动设计提问。幼儿在看图书时,常常把画面割裂开来,缺乏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因此,我常常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如阅读故事《小刺猬学时髦》时,我通过“小刺猬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愉悦幼儿身心。玩法:两幼儿面对面拉好手,然后念儿歌:炸,炸,炸油条,你一个,我一个,咕噜咕噜翻过来。随儿歌节奏双手做上下摆动的动作、待念至最后一句“咕噜咕噜翻过来”时,两人抬起一边的手,头从下面钻过,翻成背对背状。手仍相牵,继续念儿歌,做动作。念到最后一句时,翻回面对面。游戏反复进行。每次念儿歌时,可将第2句中的“你、我”政成“爸、妈”或“弟、妹”等。  相似文献   

20.
大鞋小鞋     
针对一些乐感较差的幼儿合不上节拍的情况,我组织了“大鞋小鞋”音乐活动。我请幼儿穿着爸爸的大拖鞋走,并播放缓慢的音乐。幼儿拖拉着大拖鞋走得比较慢,他们很自然地理解什么是慢节奏。接着,我请幼儿把娃娃的小鞋套在手指上,随快的音乐“快走”。逐渐地,幼儿能够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提高了感知音乐节奏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