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勃的《滕王阁序》(见人教社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对其中的“日下”与“云间”二词,课本有这样的译注: 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2.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这样的注释是不妥当的。《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古代汉语》解释:“陆云,字士龙,三国吴丞相陆逊孙。陆逊封华亭侯,陆氏世居华亭。华亭古称‘云间’。荀隐,颍川人。颍川,地近京城。  相似文献   

3.
徐蕾 《学语文》2013,(6):63-64
“望长安于日下.月吴会于云间”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不少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不甚确切,给师生的理解带来了不少障碍。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对这两句话的注解为“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鲁华峰  胡岚 《学语文》2006,(5):47-47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骈文名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也选入了该文。笔者发现,对于文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中的“吴会”的音义,多种常用的注本及教材都有不同的注释。清人蒋清翊所撰《王子安集注》引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释曰:“吴会,谓吴、会稽二郡也。”  相似文献   

5.
《滕王阁序》历来被选作高中语文教材,全文几乎通篇对偶,又几乎通篇用典,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所以编者在文下提供了较详细的解说。但我发现下面两句的注释不够妥帖,斗胆指出,望专家不吝赐教。1.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课本注释为:“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第106页)依据这个注释,显然王勃写了一个病句。但果真如此吗?要想准确地理解此句的含义,必须先懂得“日下”、“云间”两个典故。“日下”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滕王阁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 :“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其中“吴会”的“会”应读什么音?课本上没有注音。据我调查 ,一般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 ,认为应读“吴会(hu尙)” ,理由有二 :1、有特殊读音的字 ,课本上应有注音 ,如课本上没有特别注音  相似文献   

7.
陈红旗 《学语文》2010,(4):18-18
《滕王阁序》历来以辞藻华美、绘景传神著称。然而.作者在把宴会的盛况铺叙渲染到极致之后。“兴尽悲来”,转入对人生仕途的冷静思索。“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长安”乃帝王所居之地。“望长安”即渴盼帝王重新任用;不过“关山”重重.难以逾越.由于自己触怒皇帝造成的隔阂一时难以弥合,只能叹息谁来同情我这个“失路之人”。  相似文献   

8.
骆鹰 《中文自修》2005,(9):30-30
“云间之游最钟情,一塔一池两园林;巍巍巧构多玲珑,醉白深味古人心。”这是一位游客游历松江后写下的短诗。诗中的“云间”为松江古称。“塔”指“方塔园”,“池”指“醉白池”。以建园的时间而言,方塔园是上海地区最年轻的著名园林,虽说“半园石头路,流水见倩影。四时绿映红。野趣复幽情”,但多的是文物。醉白池则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园林,已有900多年历史,园内古木葱茏,亭台密布,曲栏横槛,古色古香,与上海豫园、嘉定古猗园、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并称五大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9.
作为《夙慧篇》的故事,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聪明。小小年纪竞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说明“长安”与“日”同自己距离的远近。从客观作用上看。说日远长安近.可以安慰日夜思念北方的元帝;说日近长安远,是怀恋故都。更是委婉批评群臣的无心北伐。  相似文献   

10.
说“三”     
“三”既可表示定数,又可表示约数,定数指确定的数,比如二加一等于三,四减一等于三的“三”;约数指不确定的数,又叫概数。表示约数的“三”,许多时候跟“多”相联系,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三思而行、三令五申、推三阻四、一波三折、举一反三、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出位”最早流行于港台,多用来形容明星与众不同的行为。现在大陆的媒体经常使用并扩大了使用范围,广泛用于时装、娱乐和媒介等时尚娱乐文化领域,并用作书名、影片名、歌曲名,如:王瑞吉、姚瑶著的《出位》,莫少聪等主演的《出位》,张卫健演唱的《出位》。“出位”的“出”,超出的意思。“位”是指很虚的一个个范围,往往是无形的,或者抽象的事物,也指惯常的某种动作行为。“出位”指突破原有的规矩、习俗、做法、惯常的言行、某个范围、一种事物等。既可以指自己对过去的突破,也可以指对本行业间很流行的做法的突破。娱乐界流行的“出位”由“突破”之义引申而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吴会”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一版)第22课《隆中对》中有个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的“吴会”一词,课文下面的注释是这样的:“[吴会(qul)]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  相似文献   

13.
“切”是切实、务必的意思。组成一个词,“切记”指牢牢记住,如“遇到意外切记要冷静,千万不要惊慌”。 “切忌”指切实避免或防止。上面的句子也可改为“遇到意外切记要冷静,切忌惊慌”。  相似文献   

14.
俗语云:“君子动口不动手。”说的是以理服人方为“君子”。而笔日“君子动口又动手”,指的是老年人健身,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方可谓“健康老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前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后句中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潆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诗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密。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17.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8.
陆平 《今日教育》2014,(12):44-45
一、从“内”到“外” “内”,指的是课内,包括课本内和课堂内;“外”指课外,包括课本外和课堂外。“从‘内’到‘外’”,指教学内容从课本内到课本外的拓展,教学活动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9.
赵继发 《语文知识》2003,(12):21-22
“结发”这个词在古代诗文中经常用来代指“结婚”,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剪灯余语·长安夜行录》:“自从结发共糟糠,长能举案共薇蕨。”白居易《太行路》:“与君结发未五载,忽从牛女为参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金”和“玉”被赋予了许多特定的文化意义,表现力顿丰。“金”最初是金属的通称,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中的“金人”指“铜人”。后来“金”专指黄金,如“闻秦王购将军之首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