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武俱乐部     
《精武》2005,(1)
精神常在 文/关峰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当您看到这期《精武》时,我们已迈入2005年的门槛。回首2004年,望着案头的12本《精武》,感慨良多。再看看书架上高及幼童的20年来的《精武》,更非"感慨"二字所能形容。从1982年电影《少林寺》红遍华夏大地,到1984年《精武》创刊,又到1988年我第一次看到《精武》,再到2000年我成为《精武》编辑,往事俱上心头。  相似文献   

2.
失去与拥有     
关峰 《精武》2006,(1):60-60
我知道,当您看到这期《精武》时,2005年已经远去, 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中,多少会有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我的案头又要堆起12本《精武》,我还会一一翻看,就像检视过去的心情。浸在失落的情绪中,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小故事。一个人坐在轮船甲板上看报纸,一阵大风把他新买  相似文献   

3.
王承磊 《精武》2003,(1):17-17
我既是《精武》的忠实读者,又是一位功夫习练者。想当初,师父教武,除了基本功训练没有别的。六年多过去,我却从中获益匪浅,感慨之余写下此文,以告诫众多功夫爱好者:“最高深的招式,亦是最简单的。”  相似文献   

4.
易世强 《精武》2006,(10):56-56
我受益于瑜伽健身,首先要感谢《精武》杂志,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对于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反复阅读。当我读到1999年第11期《精武》上的文章时,大为感慨。沈维德老师,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多种疾病缠身的情况下,练习瑜伽,仅用四年时间,身体康复,还能做出一些连年轻人都很难做到的高难瑜伽姿势,并且还能扛50斤大米上四楼,面不改色,气不长出。  相似文献   

5.
致《精武》     
《精武》,像一杯浓香的热茶,使我精神倍增。《精武》,像一桌美味的佳肴,使我回味无穷。《精武》,像一艘豪华的大船,带我驶向武术知识的海洋。《精武》,是我的另一个家,使我无比温暖欢乐。《精武》,是我的朋友,是我人生路上真诚的伙伴。致《精武》@程元江~~  相似文献   

6.
左贵臣 《精武》2008,(8):39-41
拿到2007年第十二期《精武》杂志.第一眼就能看到封面上的韩起先生.首读也是韩起先生的文章。以前对韩起先生的文章也读了不少。韩先生的一些武术观点“刺激”了我,使我也想把自己对武术的一些看法展示给广大的《精武》读者,特别是武术爱好者和研习者。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2014,(1):132-133
华北电力大学 王悦:一年一度的乒协纳新工作又开始了,当看到大一新生们带着满腔热情加入到我们乒协这个大家庭时,他们充满期待的限神让已是乒协老生的我感动而又感慨。回想起高中时的自己,即使学习任务再繁重,都会腾出时间来翻看《乒乓世界》,那些记载着世界乒坛变化以及偶像们成长史的杂志,贯穿了我的整个青春。  相似文献   

8.
武华彦 《精武》2004,(9):32-33
我喜欢练拳,阅读书刊也是业余生活中的一项内容。《精武》越办越好,再加上"月是故乡明",我情有独钟,不但爱着《精武》,而且尝试着给它投稿。承蒙不弃,这样一来,有些朋友时常给我送些稿子,要听取我的意见,有的人甚至请我帮着润色。这些朋友中,郭春普是最积极的一个,他不写文章,却热心地把我推荐给别人。 去年6月下旬,郭春普打来电话,说沈阳来个武友,去《精武》编辑部投稿婉言谢绝,他不甘心,想认识我,  相似文献   

9.
王勃生 《精武》2010,(5):29-29
近读闫永发发表在《精武》杂志(2010年第一期)上的《缅怀刘景云先生》(以下简称《缅》文)一文,颇有感慨。闫之德行真乃"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相似文献   

10.
引言:看了2007年《精武》第10期发表的浦汉健先生的《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的文章后感慨颇深,先前看过多篇浦先生的文章,浦先生对传统太极拳的执着和深研令人赞叹不已,从浦先生挚谈吴式太极  相似文献   

11.
程元江 《精武》2008,(7):58-58
我是《精武》的老读者,从《精武》杂志创刊至今,我每期必看必读。陈平秋先生的多篇文章在《精武》杂志上发表后,我对余拳、苏派功夫着迷了,但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陈先生讲的余拳、苏派的故事,很是惊、悬、奇、疑。  相似文献   

12.
翁心诚 《精武》2009,(12):17-19
《精武》杂志不时登载有关王芗斋的文章,较为引人注目者为瀚海鹤先生的《再谈王芗斋》(《精武》2009年第10期第56至57页),其文凭事实说话,所论较为公正,且作者并非大成拳门下。笔者以往读过的有关王先生的议论中,或存畛域之念,过于溢美;或抱门户之见,贬词不当。故思索探究写下此文,以凑研习拳学、探求拳道之热闹。  相似文献   

13.
陈铁笙  赵连和 《精武》2007,(10):20-24
赵连和(1883~1945年,一说为1901~1970年),字芝莲,著名武师,河北景县人。赵连和少年即学弹腿,又精习功力拳、节拳、十字战等,1910年被上海精武体育会聘为武术教师,为该会最早期的教师。在会教学长达三十余年,为该会作出了卓越贡献。1928年、1929年任上海市国术考试及1936年上海市运动会国术评判员。因其在弟子中精心传授,弹腿拳技始在南方各省广为传播。著有《潭腿》、《达摩剑》等书。陈铁笙(1864~1940年)精武体育会创建人之一,广东新会人,自幼习武,精潭腿等,又致力文学,擅长书法,富于组织才能,为上海精武体育会倡导、组织者之一,任该会秘书长。该会成立书刊编辑机构时,兼任总编辑,为"精武五虎"之一。1919年,"五虎"南下,把精武体育会扩展到广东。1935年秋,任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武术讲师。1937年广州为日寇所陷,即避居澳门。著述有《精武本纪》,为此书孙中山亲题"尚武精神";另著有《国技大观》、《精武外传》、《精武医说》、《宣言演说资料》、《潭腿十二路》、《潭腿挂图》等,有"武术秀才"之称。  相似文献   

14.
忆武友德泉     
陈平秋 《精武》2009,(6):49-53
德泉都走了十八年了,我仍然情不自禁地时常想起他,他是我武术之路上真正的知音,我同《精武》最早的接触也是从他送我的武术书中有两本《精武》开始的,认识他后,我的眼前就展开了一个广袤的武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闲暇之余,忙里偷闲,偶然翻开《精武》杂志,看到张全海先生刊登的《六合心意拳的鸡步桩训练》一文及"传承介绍",很高兴,同时也感谢《精武》杂志将这篇文章发表,给练习各个拳种的朋友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所习练的"心意六合拳"正是张聚先生之六世孙张守斌阿訇所传,而文中"张根早夭"之说,实为有误。现作为"张景根"一脉  相似文献   

16.
十年岁月,十年风雨。《精武》经历了问世之初的洗礼;而中华武术这个大熔炉,雷火交加,又锤炼砥砺了《精武》的剑锋,从此她一发不可收,犹如华光熠熠的宝剑,巍然圪立在众多武术刊物之林。当然,这首先应归功于广大读者诸君的支持和厚爱。可以说,没有千千万万读者“上帝”,也没有《精武》今天的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17.
水火居士 《精武》2010,(6):54-60
我到《精武》不久,就想整理、校点水火居士提供的王鸿先生的遗稿并贡献给读者朋友,无奈因事拖延了三年,近几个月才能抽出时间进行,完成大半之前,又专程到山西拜访一些曾与王鸿先生有过密切接触的形意名家,  相似文献   

18.
精武俱乐部     
《精武》2004,(2)
“为《精武》喝彩!为《精武》加油!”这是一位读者送给我刊的改版祝词,说实话我们授之有愧。《精武》确实努力,因为还有许多不足正待完善,也因此,《精武》还未到接受喝彩的时候——还有更多的创意等待着我们去实现,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迎接着我们去纵横驰骋、尽情遨游。 由16开改版为大16开,这是在跟随流行趋势,也是《精武》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个举措,同时也是在追求更完美的视觉效果.我们不敢自诩成功,因为评委是广大的读者,为此我们通过电话随机采访了十位反馈评刊表的读者,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9.
精武俱乐部     
《精武》2004,(1)
一路前行 北国的室外银装素裹,却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当您看到焕然一新的《精武》时,已是公元2004年了,李大侠在这里向您道一声:新春愉快! 经过几个月的策划,改版后的《精武》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如果它还有什么不足,请您来信来电话对我们说,我们将尽力做得更好。 在新的一年里,《精武》将继续以技击为宗旨,在弘扬传统武术精髓、挖掘抢救珍稀拳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现代搏击的含量,重点报道大型赛事……总之,您需要  相似文献   

20.
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考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考辩韩锡曾(浙江省湖州市体委313000)蜚声中外的精武体育会创始人是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此说也不尽然。1983年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曾提出异议,并在《上海体育史话》上发表题为《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不是精武会的创始人》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