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您好!我是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游山玩水,顺便拍些照片自赏。得知贵刊“来图求解”栏目为大家提供机会,交流摄影技术,特寄来照片,请专家指点。雾灵山是国家级自然保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很喜欢贵刊来图求解栏目。这是我去年在王府井拍的一张照片,那天,我来到王府井教学广场时,一个正在给广场鸽喂食的孩子吸引了我的视线。和煦的阳光下,白色的鸽子,时而踱着方步游戏于人群中享受着游人抛给的食物,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非常喜欢贵刊“来图求解”栏目,这张《浸》是我前几天拍的.想表达当时音乐带给这些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和谐气氛。可洗出后发现不很理想。主要人物状态都不错.陪体和着音乐用脚打着拍子也不错.只是右边那位红衣老人头部姿势突然一换(当时我只注意整体.没有留心),她的面部将这张照片的氛围破坏了。重拍肯定不行了.很是遗憾。我想请教专家能否通过后期剪裁或者别的方法补救?不胜感激!  相似文献   

4.
我是你们的一个新朋友,喜欢摄影这门瞬间艺术,也是因为它我才认识了贵刊。读了几期《新闻与写作》觉得耐看,有品位,尤其是贵刊的“来图求解”栏目给我印象很深。特寄此照,希望得到专家的点评。这张照片我命名为“感人的岂止是音乐”,拍自一个露天的文艺演出现场。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最能触动人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19岁那年,在父亲的建议和策划下,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为当时中国著名的文化人拍照。1980年秋天,拍摄名单里出现了钱钟书和杨绛的名字。一个周日,我背了装着相机的挎包,手里拿着三脚架,早早地赶到了三里河。手敲在门上是轻飘的。“您找谁呀?有什么事吗?”开门的妇人个子不高,样子和善。说话慢条斯理,很客气。“我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我叫邓伟……我想完成一本中国文化人的肖像摄影集,想给钱钟书先生拍个照片……”“噢,这个事挺好的……不过呢,钱先生是从来不喜欢拍照的,更不喜欢上什么书或者是画报,像您说的名人录,…  相似文献   

6.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7.
曾有外国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雷锋做好事是自发的,还是被迫的?为什么雷锋做好事还有照片,这是不是经过“导演”的?也有不少国人心存这样的疑惑: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还没有散尽,人们生活温饱尚属勉强,照相无疑更是奢侈消费,作为一个普通军人,他怎么会在各种场合拍下那么多的照片…… 那么,雷锋生前到底拍了多少张照片?究竟都有那些人为雷锋拍过照片?雷锋哪些照片是补拍的,为什么要补拍?雷锋给别人拍的照片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人肯花5万美元买雷锋生前的一幅照片的版权?本期《档案揭密》刊载的《揭开雷锋生前照片之谜》一文,将为读者逐一打开问号。[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该拍什么?     
评选月赛,真不轻松。看那各式各样的信封,谁都会知道,远远的某个地方,有人在等待什么消息。我也曾是初学者,试着拍、试着写、试着投、试着,等待消息,心同此情。只是,为了更多的读者,也只能硬起心肠挑选下去。“我的照片哪点不好?”假使读者诸君有机会翻阅落选的照片,就能得出很多答案。落选里边有学问。我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您挑选了什么题材。拍什么,这应该是个端起照相机前就该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9.
这里有张照片,是我不久前拍的,拿给久居在海外的朋友看,他问我:"这是幢什么房子啊?"  相似文献   

10.
您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张照片是我和家人逛庙会时拍的。看到精巧别致的泥娃.“买两个。”我忙说。“这孩子,要说请。”奶奶忙打断了我的话。仔细观察这些泥娃娃觉得奶奶的话是有道理的,人们真正“请”的是那些泥娃娃所传达的美好寓意。  相似文献   

11.
寻找春丫     
梁向东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38-I0038
10年的光阴可以让许多人与事随风而逝,也可以让其沉淀在于心而久久难忘。看着1996年春拍的一张小女孩的照片,面对如山花般灿烂的笑脸,“泥人”就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再去当年的拍摄地——隆回小沙江虎形山瑶族乡大托村走一趟,找到照片上的小女孩.把照片送给她,送上一声衷心的问候。  相似文献   

12.
我刚刚涉足摄影领域之初,一位摄影界的权威人士在看一幅拍虚了的照片时说:“摄影,第一重要的是拍实!”  相似文献   

13.
入伍后,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写了无数篇稿子.拍了无数张照片.却没给自己拍几张照片。特别是结婚一年多,除了和妻子拍婚纱照之外.直到去年儿子出生.我也没能和家人拍过一张全家福。2012年2月23日.妻子在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辛之后,顺利地生下一个7斤重的胖小子.而这一天正好是壬辰年二月初二.是中华民族传统节目里龙抬头的喜庆日子.所以我和妻子商定给孩子取名佳辰。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新闻与写作》的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很喜欢贵刊的来图求解栏目。拍摄这张照片费了我不少周折,在第一眼看到这些身悬一线,穿梭于冰冷高大建筑的孩子时,就有想拍的冲动。可先后取了几次景都不理想,一是受制于现场,一是没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很是着急。后来,联想到《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找到了切入点——现代社会程序化的节奏,在反复几次上下电梯后才拍到这幅图片。洗出后,我总觉得整幅片子太冷了,没了生机。我想请教专家,您如果身在现场,将会从什么角度,拍出一幅怎样的照片。(相机:尼康F100,镜头28-85mm)  相似文献   

15.
徐斌  袁云 《新闻实践》2005,(12):F0003-F0003
大家可能已注意到,《都市快报》新近在“民间新闻”版上开辟了一个有意思的图片栏目——“本报寻找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栏目上还挂着这样的附言:“只要照片有意思,取景匆忙没关系,精度不高也无妨”。云云。 这些由读者拍摄的非专业图片,有的“精度”的确不高”,有的“取景”的确匆忙,但许多照片的确“有意思”。如:扫地的环卫工人为防下雨,背上挂把雨伞;一群青蛙聚集在一起,像是在“开会”……说心里话,作为拍惯了、看惯了专业新闻图片的摄影记者,我也的确喜欢这个让人  相似文献   

16.
我收到过一封口气很硬的读者来信,来信人几乎熟悉我所有的作品,指出:“这里不谈你的风格与特色,只是想问问你,为什么从来不拍批评照片?在批评性照片风起云涌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我明白,这是出于好心,是怕我赶不上趟而落伍。不过,批评性照片“风起云涌”到什么程度,我没研究过;再,这些年长了这么个心眼,每当什么事达到“风起云涌”的程度时,在一旁冷静地看一看,想一想,往往从中可撷取到极有益的收获。  相似文献   

17.
从三年前迷上新闻的那天起,我就喜欢上了新闻摄影。我喜欢用一幅幅真实的镜头和鲜明的色彩记下那难忘的瞬间。于是,我渴望有一台得心应手的新相机,但面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我踌躇了。忽然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何不买一台便宜的“傻瓜”照相机,不也可以拍新闻照片吗?但当我真正下决心时又犹豫了——400块钱,对一些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我一个志愿兵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况且买回“傻瓜”后,冲卷扩印也需要钱呀,就是公家给报销一点,那照片登不上报纸,岂不是更不好交代了吗?思索再三,我终究抵挡不住“新闻摄影梦…  相似文献   

18.
我常常感到自己是在“山穷水尽”的景况下工作。一个会议、一次会见、一个先进人物……在去采访的路上就可以想见,拍不出什么象样的片子来。我喜欢自己选择题目,拍那些既适宜形象表现,又多少有点看头的新闻专题。对我来说,这样可以扬长避短。不过,我作为专业报纸的摄影记者,又必须经常作“命题文章”,根据报纸、读者的需要,拍那些主题重要、形象不易表现的选题。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摄影新手。这是我在街头拍的一张照片,空空的街道上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在机灵卖力的小黄狗的陪伴下一路走来。这只忠实可爱的小狗.时这位没有儿女陪伴的老人多少也是一种心理安慰,我给它起名为《伴儿》。遗憾的是由于街道空旷无人.我迎上去时多少还是引起了这对“伙伴”的注意,少了些生动。  相似文献   

20.
云南,是我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拍下的照片,也是我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可每次打开云南之行的作品时,心里都有一种愧疚、有一种痛。因为我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那一张张憨憨的笑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