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愚公移山》一直是初中语文的一篇重要课文,多年来,有部分老师在分析此文时,总是把文中的智叟和愚公之妻等同看待,认为他们两人都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当然,智叟作为移山计划的反对者,是毫无疑问的;但愚公的妻子是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则大有探讨的必要,这也是本文教学中常会出现的而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多年来,围绕智叟和愚公之妻对待愚公庞大移山计划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质疑声,从来没有断过.近日,笔者听课,课堂上学生对此争论气氛活跃,谁也不服谁,最后以老师"愚公之妻不是反对者,而是支持者"盖棺定论.课后上百度搜索"愚公之妻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共有十多页,其中以湖南岳阳县三中方发贵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1期)上的文章为代表,几乎全都一个调子--"愚公之妻是一位积极关心移山事业、行事谨慎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产生了疑问:愚公的移山行动只是得到了孀妻弱子的支持与帮助吗?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其中的“惩山北之塞”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与该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译文是……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愚公想移山“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吗?笔者认为愚公想移山不是“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而是“由于南边的大山挡路”。何以见得?《愚公移山》一文中首先交代了太行、王屋两座山是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在黄河以  相似文献   

5.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这是教完《愚公移山》之后一位学生提出的,他说,既然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对于教师来说,回答这一类突发的问题应该说并无多大的困难。既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这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它是虚构的;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具体事件,我们可以用“搬家”的办法来解决,但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7.
李华同学问:“《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壮举令人敬佩,可私下里有人说,愚公其实很愚,他干吗移山而不搬家?这不更省力吗?对此,老师您是怎样看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即愚公不应移山而应搬家,看起来似乎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似乎是“实事求是”,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来教育人们应该怎么做。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其移山壮举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要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坚强毅力,相信人能战胜一切困难。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公精神”。愚公的远大抱负体现在“年且九十”却仍要去“叩石垦壤”以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未来,很显然移山不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线教师一直尊重这一观点。但经推敲《愚》文发现,把寡妇之子看作寡妇讽劝愚公移山的代言人,更利于愚公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提出质疑:“山难道真的不加增吗?听说喜马拉雅山现在每年大约增高一公分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相信人定胜天,这是朴素的唯物  相似文献   

10.
大凡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总会:有无穷的艺术宝藏等待后人去发掘。《愚公移山》在展开故事情节中所安排的两问两答,匠心独运,就是蕴含着的艺术宝藏。第一次问答是在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之后,愚公妻子为此而“献疑”,提出两点疑问:一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二是“焉置土石”。  相似文献   

11.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  相似文献   

12.
现在是两位“智叟”意见相左:一个说愚公应该移山,一个说愚公应该搬家,都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可就是谁都不问问双方共同面对的这位愚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愚公:是北山愚公,还是南山愚公?是两千年前的老愚公,还是两千年后的新愚公?是单干的个体愚公,还是已经组织起来的集体愚公?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二位“智叟”又要做学问、研讨问题,又简直就是成心置时间、地  相似文献   

13.
一“室”一“献” 情态俱出 《愚公移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愚公看到全家及村人由于“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就集合全家人商量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原文写到老愚公“聚室而谋”,课本对“室”的解释是“家”。那么原文为什么不直接用“家”而要用“室”呢? 其实,“家”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诗经》就有“宜室宜家”之句。古人认为,一个家,前为堂,后为室。即我们所谓客厅和居室。愚公集合自家人商量事情,既不能让大家在客厅、居室散乱而坐,也不须正儿八经在客厅议事,而一个“室”字用得既合乎事实,又让读者对愚公全家人商量事时的情态产生丰富的联想:老愚公盘腿坐于炕上,儿孙们团团围坐在老愚公周围,热烈地讨论着愚公的提议,一个感天撼地的伟大计划就在这样一个亲切而热烈的氛围中产生了。可见,作者用“室”是有独特用意的,用词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4.
小刚和阿明是同班同学,又是好朋友。一天下午,他们正在埋头写作业,忽然小刚问:“今天咱们学了《愚公移山》,可我一直想不明白,愚公干吗要移山?我觉着他太傻了!”  相似文献   

15.
愚公为啥移山笨笨熊和聪明兔是同班同学,又是好朋友。一天,它们正在埋头写作业。笨笨熊突然问:"聪明兔,今天我们学了《愚公移山》,可我一直想不明白愚公干吗要移山,我觉着他太傻了!""你真笨,这个都不懂!愚公把山移走之后,手机信号就好了呗……"聪明兔得意洋洋地说。  相似文献   

16.
愚公真愚     
在《列子》中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位“年且九十”却要“毕力平险”的倔老头形象,为的是表现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决心。于是后人对愚公百般敬仰,为他的精神折服不已,纷纷感慨“愚公一点都不愚”。难道愚公真的不愚吗?我却说愚公很愚。愚公要移山的想法固然没有错,他也是想为子孙后代考虑,使他的儿孙出入不致翻山越岭,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挖山要花费他子孙数代人无限的精力,一年才能够往返一次,难道他希望他的儿孙们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挖山上吗?忙忙碌碌一辈子,没什么作为,没多少回报,却整天…  相似文献   

17.
《愚公移山》一文核心落在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上,怎样认识这段对话的内涵,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初中第五册)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而愚公则如上所述,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坚持移山。”对于这段概括,笔者有不同看法,析述如下:(一)《教师教学用书》分析愚公形象时肯定愚公“有远…  相似文献   

18.
“愚”与“智”的辩证──《愚公移山》教学片段深圳南油中学张少军完成字词句的教学任务后,师生开始转向课文篇章结构及思想内容的分析。师: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决心移山,一个反对移山。作者为什么把"移山派"叫作"愚公",把"反对派"叫作"智史"呢?生:...  相似文献   

19.
《愚公移山》的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故事讲的是:年已九十的愚公因感到大山挡道,交通不便,遂召集家庭会议搬掉门外的两座大山。儿孙辈都很听他的话,一呼即应,没有异议,而且说干就干。邻居一个才换牙的儿童也欣然助战。然而,他同时遇到了反对移山的意见。首先是妻子有两点疑虑:一是感到愚公年事已高,莫说搬掉两座大山,就是连魁父之类的小土丘也奈何不得。二是挖掉的土石往哪儿堆放?她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却受到头脑已经发热的愚公暨儿孙的反对和批驳,终于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搬山的决定。第二个持反对意见者是河曲智叟,看不过眼,劝阻道:“你们太愚蠢了!以你这样的高龄残年,连大山的一草一木都奈何不得,又怎能把大山搬走呢?”可是愚公根本听不进这些劝告,并且以子子孙孙无有穷尽为  相似文献   

20.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脍炙人口,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文中塑造了愚公这一鲜明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同时也说明了克服困难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文章通篇运用对比,突出愚公的光辉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直用人名对比,增强讽刺效果。 文中主人公直接命名为“愚公”,因为他移山面临着种种困难:一是自己年老体衰,“年且九十”;二是太行王屋二山既高又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三是力量弱小,仅靠全家力量,“聚室而谋”,“吾与汝毕力平险”;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