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璐 《华章》2012,(20)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两周,其新作《半生》再次向人们昭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小说《半生》是奈保尔的又一部自传性小说.故事的主人翁虽然有着一些与奈何尔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威利则替作者承受了文化冲窘态所致的历史伤痛及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2.
比喻的出色运用是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一大艺术特色.性格各异的人物,独具特色的景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常常被奈保尔巧妙地借用到小说《米格尔街》中赋予新的色彩和意义.这种别具特色的比喻修辞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9,(4):101-107
奈保尔的《父子家书》有两个关注点,即他的印度想象和文化身份认同。他的印度想象具有片面、停滞、自我优越和负面的四个主要特征,这与他的文化身份认同相互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到探寻的过程。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呈现出三个时空维度,这三个时空维度分别是特立尼达、印度与英国,其中每一种文化身份都因为奈保尔的个体经历而时隐时现,或被漠视,或得重视,从这三维文化身份此消彼长的变动,可显出奈保尔自我身份的游移性与跨文化性。  相似文献   

4.
金急雨 《初中生》2002,(9):44-45
正当各界注目于美国对阿富汗的攻击行动以及“9·11恐怖事件”满一个月之际,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1日晚间,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籍印度裔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家庭。18岁时,他以奖学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服务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奈保尔1957年以小说《神秘按摩师》开始写作生涯,此作即获得该年的“莱思纪念奖”。此后奈保尔开始稳定的小说创作,作品包括《神秘按摩师》《毕斯华士先生的屋子》《黑暗地带》《模仿人》《身在自由邦》《游击队》《抵达之谜》以及《世界之道》等。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包括“毛姆小说奖”“霍桑登奖”“史密斯奖”等,1971年更赢得了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他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推崇的英语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宣称:“他是世界作家、语言大师、眼光独到的小说奇才。”奈保尔有着印度婆罗门的血统,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却生活在英国,用英语写作。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是在后殖民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和交织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特殊背景使他更多关注先进与落后文化的差异,作品有深刻的批判性质。从某个角度可以说他是世界性的、流浪的、没有特别的根的作家。英国方面在对奈保尔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中说:“奈保尔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的是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面貌,其中流露出其无法认同其祖国印度与英国的挣扎……”  相似文献   

5.
朱亚梅 《海外英语》2013,(21):250-251
英国印度裔作家维·苏·奈保尔晚期的代表作《浮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以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形式揭露了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依然存在着代表严格阶级体制的种姓制度如何在教育、婚姻和职业方面暴露它的迂腐,成为影响印度社会进步的桎酷。奈保尔透过威力父子的视角为读者再现了种姓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移民作家总以双重文化视角关注自己族裔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及由此产生了对身份的迷惘和思考。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正是这一探索的体现。本文打破小说《米格尔》的叙述顺序对人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自我认知模糊、他者的效仿和人格扭曲、异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展示米格尔街人自我身份缺失、迷失的过程和特征,感受这些人物的迷失自我的心酸生活。  相似文献   

7.
《B·华兹华斯》是英国移民小说家V·S·奈保尔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是20世纪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以乞丐诗人的身份孤独生活,承受世俗伦理与殖民文化的压力,以审美追求谱写了荒诞英雄式的生存诗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的分析,为解读奈保尔小说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奈保尔评论《萨郎波》的叙事伦理缺场策略,认为奈保尔主要从作品的东方主义叙事风格、古代宗教的妖魔化叙事特征和作家伦理关怀缺场的叙事艺术这三方面分析该小说。奈保尔对《萨郎波》的批评反映他对19世纪欧洲小说基于东方想象的解构批判立场,充分体现奈保尔以道德正义为圭臬的世界主义文学评论观。  相似文献   

9.
石黑一雄是当代英国享有盛誉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别让我走》描述了“克隆人”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小说中蕴含着大量的空间描写,无处不在的“空间性”作为一种表征方式的同时也与主人公的身份意识形成了某种契合,转化为“身份想象”融入到小说主题中;运用空间批评理论,聚焦小说主人公凯西生活的三个地理空间:黑尔舍姆、村舍和康复中心,从权力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探讨空间与人物身份意识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江冬 《初中生》2012,(2):39-43
正【导言】奈保尔(1932~),英国小说家。祖籍印度。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后在英国定居。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长篇小说《抵达之谜》等。《布莱克·沃兹沃斯》为《米格尔街》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和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和叙事伦理四个方面对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表明除新颖的内容之外,别具特色的叙事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真实地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2.
探讨奈保尔的小说《河湾》的流亡主题。V.S.奈保尔刻画后殖民时代非洲丛林河湾地区一群流亡者的形象,如萨林姆,因达尔,马赫士,舒巴,惠斯曼斯神父,雷蒙德,耶苇特和墨迪,同时深刻地展现了他们所处的困境:不能融入周围环境,遭受置换带来的困惑。通过这些描写、刻画,奈保尔拓展了后殖民文学中流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2004年8期《阿Q诞生记》一文中说:“无人不晓的主人公阿Q是鲁迅以惊人的艺术才华塑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事实上,阿Q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中国现代小说人物词条,而不是“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现代汉语词典》还收入了不少古典小说人物词条。  相似文献   

14.
二月河是《红楼梦》的痴迷者。他让《红楼梦》的神韵流淌在他的“落霞系列”清帝长篇历史小说中 ,尤其在他的小说《雍正皇帝》中 ,无论从人性欲望的层面去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还是在人物设置与塑造、艺术虚构等方面都对《红楼梦》作了有力的借鉴 ,并取得了成功。二月河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现代意识相结合 ,以思想为经 ,以艺术为纬 ,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5.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和解构。《米格尔大街》主要描写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寻找文化身份及自身价值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为了得到主流社会认同,他们不得不去模仿宗主国的语言﹑生活方式及习俗。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对小说人物的文化身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英国当代移民作家奈保尔的成熟之作<抵达之谜>记录了他在"古老的英格兰心脏"十年生活的感知,包含了作者对文化自觉的认识,标志着作者从边缘走向中心,"抵达"了英国文学经典的行列.本论文关注<抵达之谜>独特的创作技巧,从形式上阐释作品的内涵.首先,<抵达之谜>模糊了传记、随笔与小说的界限,呈现出文体杂糅的特征.传记因素能真实传达离散者的生活体验,而虚构的特征使得人物和背景的象征意义得以呈现.其次,对同一话题的不断修正从形式上体现了来自殖民地的作家不断地认识、不断地改变认识的学习过程.同时,奈保尔将绘画艺术转化为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的文学想象也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形式魅力,而作品的环形结构及人物、事件的互见也使<抵达之谜>呈现平衡的美.  相似文献   

17.
维·苏·奈保尔(V.S.Naipaul)出生在中美洲特立尼达,是一位英国移民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创作,其中他的作品《米格尔街》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这部小说的语言,既幽默诙谐,又辛辣讽刺。这部小说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修辞学的魅力。此论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以及语言语境对修辞的影响入手,对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进行研究,并揣摩他的语言特色,体会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对当时社会丑陋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后殖民时代作家奈保尔一直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景况,“寻求个人归属感”的主题贯穿其整个创作历程.在他的封笔长篇小说《魔种》中,这一主题得到了极富哲理的诠释.本文通过对《魔种》进行文本解读,探讨小说主人公威利追寻个人归属感的人生历程,以及个人归属感的缺失原因;同时揭示作者借助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并联系当代,阐释探寻个人归属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紫君 《海外英语》2024,(2):193-195
《灵异推拿师》是维·苏·奈保尔早期的作品之一,小说以幽默的语言风格讲述了主人公甘涅沙几番辗转,最终名声大噪,成为英国荣誉勋章获得者的故事。空间位置的变换与甘涅沙的人生转折有着紧密的联系。空间变化与甘涅沙成长的联系不仅预示着甘涅沙的命运起伏与人生态度的变化,也反映了印度移民在特立尼达艰难的生存处境和面临的文化冲突与心灵困境。  相似文献   

20.
刘聪儿 《英语广场》2023,(21):67-70
《兔子,跑吧》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小说主人公“兔子”哈利是一位寻求不到生活的意义、企图通过逃跑以寻找到生活“出路”的现代人。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主人公“兔子”哈利不同伦理身份承载的不同伦理内涵,探究其逃跑背后的伦理动因,以及所带给我们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