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68年9月,阴通三毕业后来到太原。分配办的人看来是老生常谈了:“城里没地方,近郊也没有。远郊只有曲阳、娄烦、古交要人。”小伙子笑了笑:“哪儿也行。哪儿需要我就去哪儿。”那人瞅了他好半天。大概是还没有碰到这么容易分配的大学生吧。在古交区文教办公室,接待的人对他说:“区里也不要人,只有乡下的学校里要。”小伙子一边擦汗,一边微微笑着:“哪儿也行。”于是,他沿着一道干河沟步行十多公里,到了后潮。一所新办的七年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四年九月的一个夜晚,当上千名观众怀着喜悦的心情看完了内蒙古乌兰牧骑的演出,走出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的大门时,一个年仅十六岁的中学生却悄悄溜到了剧院的后门。他没有想到,演出之后还有领导接见,直到一个多小时之后,他所盼望的那些人才从后门走了出来。青年急切地走上前,拉住了乌兰牧骑负责人的手:“我叫崔承,是北京四中高一的学生,我会演戏,会跳舞,会作曲,你们把我带走,让我当一名乌兰牧骑演员吧。”望着他那张真诚的脸,乌兰牧骑负责人被深深感动了,但随即却又摇了摇头:“小伙子,你还小,先  相似文献   

3.
佚名 《新闻世界》2008,(1):53-53
三个小伙子同时追求一个女孩,他们分别是小学老师、节目主持人和报社记者。女孩子是幼儿园老师,她觉得三个小伙子条件都不错,一时拿不定主意该接受谁的玫瑰花。  相似文献   

4.
某天,北京市规委召开一年一度的征求意见会议,邀请我去参加.会上同桌坐着一位小伙子,我想可能是房地产发展商.会议开始前,他很神秘地轻声对我说:"我问你一个私人的问题,要不方便的话你也可以不回答."我说:"你说吧."他说:"你是不是用纳美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问他这是干什么的,他说是护肤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8月的一天,顺义区档案馆查档室来了一位年轻小伙子,一进来,就不高兴地说:"真麻烦,我也没结过婚,查什么婚姻档案呀!"档案馆工作人员马上向他询问情况.原来小伙子叫李海涛,和一名外国姑娘谈恋爱,现在准备结婚,可到民政局办理结婚手续时,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还需要到档案馆来查是否有他的婚姻档案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帮助你身边的人 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英国、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19世纪,英格兰的一位议员在大雨滂沱中赶到苏格兰去演讲,他的车子在穿越苏格兰乡村时陷到泥里出不来,所有人都非常着急,议员也下去推车。一个小伙子看见很着急,跪着帮忙弄车,把自己家的牲口牵出来,在车轮下面垫木头,连拖带拽把车弄出来。弄出来之后小伙子已经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议员非常过意不去,要给小伙子一笔报酬,但小伙子坚决不要。议员让小伙子说一个人生的愿望,许诺一定帮他实现。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河南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主任王宝寅老师同桌吃饭.王宝寅主任是河南电视台的一名老记者,曾经创作过《起诉在东京》、《崛起之路》等一系列获国际、国家大奖的作品,他是我十分尊重敬佩的前辈.王主任前一段时间在新疆采风拍摄,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我叫刘振雄,是《楚天都市报》一名最普通的编辑,也就是杨卫平生前的一名最普通的兵。作为最普通的兵,我跟总编辑之间还隔有很多其他领导,所以我跟杨卫平生前并没有很深、很特别的交往,所以我今天给各位讲述杨卫平生前的故事,并非什么秘闻,这些故事在都市报人所共知,非常平凡。我们大多数并非新闻科班出身,但都强烈地爱着新闻工作。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杨卫平,我今天可能仍在为追寻梦想而颠沛流离,本报现在四五千由下岗职工招聘而来的发行员,可能仍在为找个饭碗而辛苦奔忙。是杨卫平向湖北日报社党…  相似文献   

9.
王淳华 《传媒》2001,(3):36-37
6年前我奉北京有线电视台领导的派遣去拍摄一个人物专题片,一个月后《光荣与梦想--记摄影记者唐师曾》片子完成,故事也就从这开始.片子获得当年全国电视节目一等奖,片中那个傻笑的小伙子后来成了我丈夫.  相似文献   

10.
《传媒》2015,(1):22-23
领导点评 翟惠生(中国记协党组书记)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记者在讲述本人故事的同时,他和这个时代的命运连在一起,能讲好故事的人,应该是一个最朴实的、最真实的记者,而朴实真实恰恰是我们新闻的生命.新闻界应做讲好中国故事的排头兵,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他们所讲的故事,实际上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当一名好记者,讲好中国故事是职责,也是追求.只要记者眼光向下,就能发现更多的中国好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激荡人心,留得下、传得开的.  相似文献   

11.
珍惜生命!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临终关怀医院里,住着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和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双目因车祸而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的脾气非常暴躁。医生说他的眼睛如果再不治疗,病毒就会延伸至整个身体,而眼睛的治疗除了医生高超的技术外,还需要患者本人有强烈的求生意志。而他认为自己再也治不好了,就自暴自弃不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天,那位老人突然对小伙子说:“如果你在我这个靠窗的位置上,就算你看不到这红花绿草,也可以听到楼下幼儿园的小宝贝们的欢快笑声,瞧,他们在玩捉迷藏。……”年轻人却不理不睬。但老人从此日复一日,每天都…  相似文献   

12.
某车船仓库政委王和彬是报道员公认的“后勤部长”。他到该仓库任职以来,仓库连续3年因报道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彰,有一名报道员提干,有两名报道员回地方后进报社和电台当了记者。提起这些,仓库官兵们纷纷向笔者介绍王政委和报道员之间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一:执著红娘政治处干事小候干报道有一股钻劲,但在处女朋友上老“卡壳”。二十六七了还没有对上象。照他自己的话说,找女朋友是上帝安排的,碰到就谈,碰不到就打光棍。这话传到了王政委耳朵里,他把小候找来,向他讲述恋爱和工作的关系,说只有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  相似文献   

13.
2001年的8月28日(这时距离美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天还有两个多星期),一名消防队员在一家汽车配件厂灭火时被伤及心脏,小伙子叫迈克尔·戈巴,还是个新手.我在就职成为纽约市长时,曾发誓:无论何时,只要是在职的雇员在工作岗位上负伤,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于那些牺牲自己安全,来保护纽约市民安全的英雄们,这是我惟一能做到的事.所以当我听到迈克尔的事后,我立刻赶到了医院.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的一天,当看到我的第一篇稿被刊登在驻地《奎屯晨报》上时,高兴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可是我当新闻报道员4个多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成绩呀!高兴之余的我,看着这篇消息,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大体相同的稿子一个月前投去一点回音也没有,而这次却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天上午,《奎屯晨报》编辑部刘主任来我部为函授学员授课,他在收集我们学员写的新闻稿件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一次给我送了21篇稿件。我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看了每一篇,虽说其中有几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不错,但都没有写精。我觉得这小伙子对新…  相似文献   

15.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16.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78年2月从农村知青点入伍的.当年在新疆边境小城阿合奇县武警中队当新兵的我,因为感动于一段警民情深的故事,试笔写了一篇题为《99个鸡蛋的故事》的稿件,很快在《克孜勒苏报》刊发了出来.这是我新闻之路的启航点.从此,我从基层报道员、新闻干事、宣传处长再到创办部队报刊,从来没有离开过新闻宣传岗位.  相似文献   

18.
我和舒新城先生相识,始于1916年在《湖南民报》共事的时期。这一年,我和新城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他23岁,我才18岁。他是来自外县的穷学生,考进了免收学杂各费的岳麓高师;他还半工半读,利用暑假当了两个多月的报馆编辑,假满仍回学校读书。我是个既失学而又无业的落拓少年,好不容易  相似文献   

19.
共同语言     
《云南档案》2012,(5):58-58
妈妈:“这小伙子漂亮,工资高,工作好,你偏不同意,你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女儿:“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7“  相似文献   

20.
我与外甥     
周末休息,我被姐姐安排了一项任务,哄上小学的外甥。姐姐叮嘱说:不能让他玩游戏,少看电视,要以课外教育为主。我拍着胸脯答应下来,因为这是我的长项,反正把脑子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出来,启发启发他就是了。我们的对话就开始了。1.凿壁偷光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外甥:等等,他为什么不开灯呢?我:因为没有电。外甥:是因为电力紧缺?我:(气喘吁吁)不是,汉朝离现在两千年了,那时还没有发明电。外甥:哦。(停顿)他什么时候凿的洞?我:(愣)嗯?晚、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