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质,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理论。二十多年的现实主义小说,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不同的主题取向和审美特质,大致可划分为人性复归、文化寻根、生存叙写和社会透视四个阶段。从总体上看,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仍呈推进和深化态势。现实在发展,现实主义文学理所当然也应发展。  相似文献   

2.
“小说是文学”这一命题近代始得普遍认同。“五四”后,在西方流行的小说原理、小说观念大规模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通过知识背景转换而争取独立地位——取法美国、法国小说观念以图创新——融会俄苏现实主义小说理论、英法现代主义小说理论等外来资源而力图自创新路——酿造出作家富于个性特色的小说观念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从中可窥见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迁延。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欧洲出现的“现实主义”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并经历了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建立在对“文革”文学“丑、恶、假”批判的基础上,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意义,但它也存在过于“重人事”、过于强调获得“尊重性”等欠缺。  相似文献   

4.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对这种文学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论者认为是“现实主义冲击波”,有的论者将其认定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或“回流”或“回潮”,有的论者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作的深入和发展,这种论争一直没有止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论争进行综述,厘清其优劣,对发展21世纪文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什么是人生境界极致?这是一个黑洞,一代代的哲人,为之付出了一生,欲把它的奥秘洞穿,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摆脱肉体生存的困惑与精神超越的矛盾与痛苦。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家,在否定了单一思维后,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宇宙问清人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们不断的思考着,又不断的否定着。在改革潮小说中,一批作家企图用“日神”精神建构一个理想的世界,由于他们过份相信“日神”力量,致使他们在梦醒后茫然无从。尼采认为日神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企图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面目。这话道出了改革潮小说退潮的根由,改革潮小说由于太功利主义化,也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另一批对人生感悟更深的作家走上了文坛,他们立足于现实,把笔触伸入了历史的纵深处,想在寻找中国文化的根中,描绘出人生境界的极致。这股文学潮,文学史家已把它定名为寻根小说,或民族文化派小说。韩少功说;他们的寻根“是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的表现。”①寻根小说,远而言之,是对传统呆板的现实主义的反叛,近而言之,是对新时期伤痕眼泪文学的反叛,是对改革潮文学中存在的虚伪梦幻的反叛。有学者认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襄军的代表人物,李叔德在经过多年的沉寂之后,隆重推出了他的“襄樊文学名人三部曲”之一的《孟浩然新传》,让人耳目一新。这不仅是李叔德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襄樊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求新求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作家以其特有的才情和智慧,沉于历史,关注当下,用创新性思路和艺术胆识,将沉睡千年的史料重新激活,塑造了一个融“诗、酒、剑、情”于一体的当代孟浩然形象。《孟浩然新传》之所以新,新就新在作家以当代文化意识对历史的超越、解构和重新书写。一、历史意识:搭建在历史与虚构之间的桥梁《孟浩然新传》,尽管以传记命名,但实则是小说,它遵循的不是历史的逻辑,而是艺术的规律,她不是历史的客观再现,而是对历史现象的诗意描述。这里,历史仅仅是作为背景而存在的,尽管作者表面上遵循了唐代开元年间的历史史迹,按照历史脉络进行着艺术建构,但真正影响作家创作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活跃在作家心目中的历史意识。正是这一历史意识,成为作者穿梭于历史与虚构间的桥梁。就小说来说,小说是要反映生活的,反映生活就不能不反映历史,而小说所反映的历史其实只是一种历史意识。在小说界,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还是现代主义的,无论标举“新写实”、“新历史”,抑或“...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艺术精神是指文学内在的艺术本质和精神诉求,它是一种触及人的本体存在和精神生成的深层思考,它不仅指导着各种艺术活动,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新时期小说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为一种哲学意义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呼唤及其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人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表达人的内在需求和深层欲望,成为新时期小说的主导话语。新时期小说在人文关怀的主题之下也包含着人的发现和启蒙以及对旧的观念和成规的批判。虽然这其中少不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及“五四”的精神传统,但它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而言,还是具有一些新的开创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同礼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们之问有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新文学运行的历史轨迹中时,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乡土小说和时隔60多年后的寻根小说的作家的“默契”自然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飞扬和流动的视角来看,二者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地域性文化中所表现的自然生态下的生态和心态,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是相近的。它们的出现不仅不是对现实的疏离,相反却是文学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区域文化的各子系统中,风俗与“人”更为贴近,它是透视人类社会的“广角镜”。文学,尤其是叙事艺术的小说,通过对风俗文化表层和中层的描写,深入到璀璨的人性世界中,写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形式,反映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流程。区域风俗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层多面的:风俗地域性的特点对文学个性化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价值;风俗和文学都堪称“人学”,在这一点上,它们发生了深刻的联系;风俗是历史的沉积这一特点与文学的认识功能相通,尤其对小说史诗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由美学的角度观,风俗本身也是一种美,对审美为本的文学来说,风俗美必定成为它所着力表现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发出了“春暖解冻”的反革命信号后,在苏联的国土上,修正主义文艺思潮象洪水一样泛滥成灾。苏联现代修正主义文学鼻祖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就是这股反动思潮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在《真理报》上一发表,苏修统治集团便捧为至宝,说它“拟定了一条从思想上、艺术上处理战争题材的新路线”。对苏联文学“有原则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剖这株毒草,看看苏修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究竟是什么货色,其思想基础是什么,对于认识苏修文艺路线的反动实质,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纲,“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12.
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伤痕小说”,其经典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经过时间锤炼的“经典”,而是经由一整套文学生产机制诸如国家意识形态、出版、评奖、接受等各个环节的筛选和过滤形成的。“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潮流,它顺应了政治思潮、社会心理和文艺模式等一系列以“新时期”命名的历史诉求,它也为其后文学创作的审美本体回归开创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美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无论作为方法、思潮还是观念,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20世纪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化,现实主义内涵的游移不定与外在形态的弹性发展相互作用并连在一起,构成了人文艺术领域里一个奇特的景观———“现实主义现象”。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还原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到“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一美学暗示,从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可作为我们探究艺术的一个维度。从现象到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当代文化视野和哲学背景上,摆脱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知其所是而不知其所义的认知状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五个方面评析了“新写实”与方方小说创作的成就。肯定此派的创作方法是对政治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反拨 ,又是向传统现实主义的复归。指出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往开来 ,以平民的审美视角 ,深刻的个人体验 ,全方位人性开掘和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吸纳 ,突现了时代特点 ,走出了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园地出现了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这就是“新笔记小说”。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文环境中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文学现象,它极大程度地承续了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精神和艺术旨趣,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后新时期”概念是对应于“新时期”和“后现代”而提出的,它企图与后两者既建起一种文学逻辑上的平行关系,亦建起一种文化逻辑上的平行关系。本文认为,“后新时期”概念由于它所指称的文学拒斥和否定文学自身的历史性,它所要表达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非历史性的,因而使得这一概念无法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文化特性作出表述,它同“新时期”和“后现代”之间的文化逻辑关联亦是非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17.
马红梅 《考试周刊》2009,(23):207-208
“事出有因”源于华莱士.马丁对“motivation”一词的理解与翻译,是指作者为作品中所使用的创新的艺术手段或非同寻常的内容提供合情合理的动机,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基本特征。《克拉丽莎》是塞谬尔.理查逊的书信体代表作品,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英国以及欧洲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凡的影响。本文以“事出有因”这一叙事角度为切入点,分析这部小说的叙述技巧和艺术特色,从而让读者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性属和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学以近代西方异质文化的侵入为契机,开始了新的文学的现代转型.从此,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形成了三个相对完整的创作高潮,即1919年至1942年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1942年至1976的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1976年至1995年的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三次创作高潮,经由分化而独立,由独立而强化,由强化而断裂,再由断裂而强化,体现着作品质体文本求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叙述"成长"--试论《红旗谱》叙事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谱》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按照巴赫金的“成长小说”理论,《红旗谱》已经是意义完备的“现代小说”,它体现了人对“历史时间”的认知和把握,即人的成长表现出历史本质的生长过程。这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更为激进的“文学——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一个在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大作家往往善于“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茅盾的小说创作,从总体上来看,是属于革命现实主义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严格地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的,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示了未来的途径”。但是,茅盾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并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它很注意有选择有分析地吸取其他非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