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十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2001年后,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向。近年从对教改的调查看,淡化了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未使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并与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矛盾,为此,认为不能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2.
关玲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5):115-116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十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2001年后,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向。近年从对教改的调查看,淡化了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未使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并与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矛盾,为此,认为不能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汉民族文化传承性和信息量的载体.然而,汉字的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几乎被淡化.为实现<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目标:"(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5)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有必要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引入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  相似文献   

4.
丁爱燕 《学语文》2011,(2):35-37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人传统文化,我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反思"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知识的引入为现代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基础。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导致了语文课堂的刻板和缺乏生机,原有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更新和充实,与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不相适应甚至发生冲突。语文课程改革不是要淡化语文知识,而是要实现语文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构建良好的学校语文知识体系,确保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正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  相似文献   

8.
熟语 熟不熟     
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把对成语的考查扩大为考查熟语,这是去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最大的变化之一。熟语走进了2004年高考,应该说这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在高考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渐占上风。时至今日,语文知识教学仍处于尴尬境地。到底需不需要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0.
实行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理念更加进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关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相当热烈,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渐占上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一、当前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建议"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  相似文献   

11.
统编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凸显本土民俗知识,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民俗知识不仅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性遗产。研究语文教科书对本土民俗知识多样性、渐进性、体系性的编排原则,梳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和谐向善、顺应自然与自强不息、志存高远与担当责任等传统美德,彰显其文化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领悟力和传承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差异与翻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而翻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文化的交流.翻译工作往往受文化因素和背景知识的束缚与约束.语言是特定国家的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文化差异这一重要现象是翻译工作者所不能忽略的.换言之,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是翻译工作者成功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3.
民族院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璀璨的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讲授优秀的汉文化,也要注重讲授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民族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效能,服务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今天,浸染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广泛吸收着各国各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危机。如何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不失为有效路径。通过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重组及重新解读,提炼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或要素,建设校本化特色语文课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信息化手段,建设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以此增强高职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既是人文类学科,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重要价值,以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以优化课堂授课模式来拉近学生与文化距离,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悟;以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共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课程始终承担着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它还应当发挥文化传承这一重要使命。论文作为"师范专科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与文化传承研究"课题的纵论,从课程教学和文化传承两方面进行结合论述,旨在从精神层面形成对民族、文化乃至社会的人文关照。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和写作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一些优秀的教师不愿意上这两门课。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等却不容乐观。其实,大学语文和写作课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素质和应用能力,把大学语文和写作建设成为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新课程,是“教”和“学”双方共同的要求。凯里学院作为升本不久的地方院校,尤其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力加强文化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力度,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化遗产、社会历史、地理环境、传统意识、宗教信仰五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外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提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结合英文内容所涉及的他国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文句的深层含义,借以提高英文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寓汉文化介绍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及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在阐述了化背景知识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寓汉化知识对汉语化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基本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