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毛爱梅《<王屑瑶华>——1928年张学良收到的七封重要书信》(载《文献》1995年2期)一文中的第三封信是蒋介石写的,首句为“顷奉贺电,虑远思深”。初读,以为是蒋介石对张学良“贺电”的回复,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社会历史观述评建一关于陈独秀的社会历史观,一般都认为是历史唯心主义,如孙思白在《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1963年3月《历史教学》)一文中即持这一观点。无疑,陈独秀早年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他在第一篇文章《扬子江形势论略》中说,“然南朝数代享年...  相似文献   

3.
浙教版第十册最后一次作文练习是《给赵老师的回信》。教材中虚拟了一个情境:赵老师因工作调动,离开同学们已一个月了。这个班的纪律和卫生不如平行班强,总争不到“守纪律”和“讲卫生”的红旗,赵老师写了封信希望同学们齐心协力,争夺红旗。  相似文献   

4.
一、写作背景及文章的针对性 本文写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发表在一九三○年一月《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社会杂观”栏,后收入《三闲集》中。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把中国推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之所以能得逞,就我们党内来说,是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统治。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5.
《晚年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晚年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是内蒙古师大政经系阿明布和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的系列成果,于1996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一成果由以下四篇系列文化组成:《陈独秀晚年客观主义立场问题初探》,《陈独秀民主...  相似文献   

6.
对于《汪陈联合宣言》,史学界是一致否定的.但对于陈独秀为何要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却无人探寻.为此,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文章,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分析、受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影响、对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估计不足、为了在舆论上压制蒋介石、受汪精卫蒙蔽五个方面的论述以求解答这一疑问.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设有出席党的“一大”,为什么在党的“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党的“一大”之所以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即我党的第一位总书记〉,并不是偶然的。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威望,陈独秀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当时党内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5年9月,参扣2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在创*号上,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以饱满的爱国I情,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点燃了新文化运/的火炬、发起展开了一场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上册第149页中讲“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是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同时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第8页中,讲八七会议时“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在2003年6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137页和2003年12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第7页中则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改,刚刚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相似文献   

9.
《谈美》,朱光潜先生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作者自称该书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力求明白晓畅地“谈美”。“谈美”的目的是为了免俗,我们谨从书中摘选一篇文章,供大家汲取朱光潜先生对美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陈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不是一脉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21年底开始酝酿国共合作到1923年12月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1921年底,马林向陈独秀提出过建立“民…  相似文献   

11.
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前后陈独秀对蒋介石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陈独秀对蒋介石的种种罪恶阴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他没有勇气正视现实”,他不是去防止和准备抵抗蒋介石的进攻,“而是要工人武装纠察队和上海市民政府处处听从蒋介石的命令”.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实,陈独秀对蒋介石的反动性、危险性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他的错误并不在于对蒋介石没有认识,而在于他长期没有重视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的意义,由于缺乏可靠的正规军为后盾,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他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对付蒋介石的措施.于是幻想借重汪精卫以限制蒋介石,也幻想以“表面”和蒋进行“缓和”,求得延缓和蒋介石公开冲突的时间.因此,他在这期间,一方面表现为对蒋介石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却没有摆脱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笔者的见解如有不妥之处,请专家们教正.  相似文献   

12.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以党对一支自发的农民武装的改造过程为题材,形象地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前进,农民武装革命才能取得胜利这一重大主题。一九二七年,陈独秀的右倾投降路线招致了大革命的失败,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投入帝国主义的怀抱,许多党的优秀儿女惨遭屠杀。蒋介石、陈独秀这些反面教员,使我们党懂得了:“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评第二次文化热的“话语转换”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方克立教授最近在一封信中谈了他对“第二次文化热”和“国学热”的一些看法。征得本人同意,本刊现予发展。XX同志:寄来《“第二次文化热”悄然升温》(见《中华读书报》第32期,1995年2月15...  相似文献   

14.
杨惠莲 《语文知识》2003,(11):39-40
《荷塘月色》开篇之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也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采用钱理群的文章指出:“……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  相似文献   

15.
解诗二题     
一、关于《西行》中“山裁万仞葱”辨疑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刊出《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全文及手稿,其中《西行》一诗的颈联下句,毛主席的手稿本作“山裁万仞葱”,而誊文却作“山栽万仞葱”。同报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在引述这一句时,也都作“山栽万仞葱”。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后来《诗刊》和《人民文学》在刊载这首诗时,校正了这一错误。但在一些报刊上的有关文章  相似文献   

16.
欢乐无限     
爱因斯坦和卓别林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推崇卓别林的电影。一次,他在给卓别林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7.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推崇卓别林的电影。一次,他在给卓别林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8.
张晓华 《初中生》2007,(7):72-73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他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9.
从《惨世界》到《黑天国》──论陈独秀的小说创作钟扬一论陈独秀的小说创作,听起来题目查大,然而落到实处,只有两部作品可谈,而且两者都是“半部书”。一为仅成四回的《黑天国》,一为改译未竟的《惨世界》。《惨世界》是雨果《悲惨世界》最早的中译本。它初名《惨社...  相似文献   

20.
大权在握     
该漫画是1929年漫画家黄文农创作的。为了能够通过审查,最初在《上海漫画》上发表时更名为《蒋主席》,后来人选画集时又恢复了《大拳在握》的名称。1928年通过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蒋介石取得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组织部长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可谓大权在握。1929年为了争夺地盘,蒋介石同桂、冯两派军阀交战。打败李宗仁和冯玉祥,强化了统治地位。漫画中的蒋介石面部表情模糊、似醒非醒,身披宽大的黑色斗篷,紧握的右拳伸出于斗篷之外,给人一种威严神秘感。整幅漫画最显眼的就是蒋介石胸前比他脑袋还大的拳头,表达了作者借“拳”与“权”的谐音,讥讽蒋介石大权独揽,镇压反对者的创作思想;同时也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武力决定一切的政治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