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兴 《生态文化》2007,(G00):61-61
第一次见到乌木,是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 在牛王庙右侧一块空地上,躺着几棵黑不溜秋的大树杆。也不光是杆,树的大枝丫也在,有一部分树根也在。 有人说这是乌木。  相似文献   

2.
文闻 《文化交流》2003,(6):29-29
新疆喀什市巴伊阿瓦提乡有棵干年柳树王,树高20米,覆盖面积1.2亩,树龄1500多年。它的主干匍伏蜷曲于地,虬枝曲干,盘根错节,如龙盘蟒缠。此树生出的许多枝条,又能再入地生根长叶,竟成“独树成林”奇观。 这棵千年柳树还有许多神奇传说。相传南北朝时,一位巴基斯坦商人去古楼兰国经商,路过此地和衣而眠。将手杖插入地中,不想一觉醒来柳杖居然成活。商人欣喜异常,视此乃经商吉兆,后来果然发迹致富。这株因柳杖成活的柳树,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不但独木成林,而且变成了活的“龙舞”大观,成了喀什地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许多中外游客到此,莫不争睹此一胜景,称赞它为“世界上最奇特的柳树王”。  相似文献   

3.
松涛 《文化交流》2011,(4):62-64
你听说过这样的稀罕事吗?一棵树能先后开出杏花、李花、樱桃花、红梅花、白梅花等56种不同花朵。更有趣的是,这棵“世界上最神奇的树”,不但能开出56种花,而且还能结出56种果。上海吉尼斯总部要为这株“民族团结树”标注底价1000万元拍卖时,没想到这树的培育者竟没有同意。  相似文献   

4.
路遇一棵树     
正秋高气爽的休息日,不想远行,也没有约伴,就到近处的山坳里走走,也不奢望有什么收获,散散心而已。想起曾经走过的一段路,就在一个山坳边上,有一棵大树。那是隆冬时节,在破旧的民房前,几株矮树簇拥着一棵高大的树,高有五六米,冠幅近半亩,好似母鸡在呵护着翅膀下的小鸡。树上虽然掉光了青叶,但枝丫密密匝匝,嶙峋而有骨气,枝头如蜘蛛网交织在蓝天。鸡鸭在它的下面啄食,小狗也为它站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见到乌木,是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在牛王庙右侧一块空地上,躺着几棵黑不溜秋的大树杆。也不光是杆,树的大枝丫也在,有一部分树根也在。有人说这是乌木。我不知乌木为何物,但觉得这个叫乌木的骨骼般的黑家伙,  相似文献   

6.
树祭     
当我们的老祖宗跳下离开曾经帮助过救过他们的树以后,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安全。没有了安全,没有了方向的他们将一切苦难怪罪于树。他们大开了杀戒。一帮帮,一群群被称作人的“猴子”们,疯狂起来,一边举着火把,一边挥舞着峰锐的石斧、砍刀,将他们昔日的恩人——树,一棵棵,一片片砍倒,烧成灰,眼睛都不眨一下。为了离开树,他们不惜拖着滴血的双脚杀着山林。树怎么也想不到,它从前呵护过,爱过的猴孙,会如此野蛮的仇视他们的恩人。树给了他们一个安全甜美的摇篮,他们却给了它一个人间地狱。自盘古开天以来,山、水就不断地提醒,誓告他们,与树为敌的…  相似文献   

7.
独木也成林     
《生态文化》2003,(2):47-47
中国有句人人皆知的话叫“独木不成林”。但就像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样,树也不例外。有一种树,不仅独木成林,而且“林”还很壮观,它就是榕树。榕树为桑科常绿乔木,它生长起来极有趣,不仅树干高大,还要生发出许许多多的分枝,任其树冠伸展,枝干上有许多的气生根,这些弯曲不直的气生根下垂到地面,就好像一株  相似文献   

8.
森林是植物的海洋,森林里有无数宝藏,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森林里也有一些很奇怪的树,这些树中有的能“吃”人。  相似文献   

9.
柿子熟了     
宗国 《生态文化》2010,(5):29-31
柿子熟了,熟在沉甸甸的十月里。十月的太阳在大地上铺陈了一片金黄,柿子也如太阳一般,熟成了橘红色。于是,柿子们就如同一颗颗耀眼的小太阳,玲珑着挂满了一棵棵柿子树,累累的果实,金黄的色彩,很美人的眼目,所以柿子又有“金果”之称。  相似文献   

10.
林子大了     
这儿原来只有一棵树,一棵歪脖子树,一棵孤零零的歪脖子树。  相似文献   

11.
玄学及其影响的再评价张海明近人梁启超论清代学术,首释“时代思潮”,谓:“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张作霖之死,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耸人听闻的所谓“新说法”。说张作霖不是被日本人炸死的,而是由前苏联情报机构所为。这个“新说法”,不胫而走,流毒甚广。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谎言不能永远不被揭穿。其实,日本人炸死了张作霖是证据确凿的铁案,任何人也是翻不了的。  相似文献   

13.
正树是大自然的神圣之物,能表达、传递一种微妙的情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机缘和生命力。因此,与一棵树对视是需要勇气的,与一棵胡杨对视就更需要勇气了。那是茫茫荒漠中的一棵胡杨,或者说是一棵又一棵胡杨。那种对视,那种凝望,是一种来自  相似文献   

14.
马妍林 《职业圈》2007,(6S):88-189
我国许多高校都出现了重“语言学”轻“文学”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原因,也给外语研究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带来了危害。  相似文献   

15.
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吃饭,有位先生的手机响了。"是公益短信,"他说,"哦,给你们念念啊——‘知道中国一年要消耗多少一次性筷子吗?450亿双!相当于170万立方米的木材,大约需要砍伐2500棵大树’。太可怕了!这么巨大的数字!大家慨叹着。有人说:"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造过一棵‘筷子树’,是用人们扔掉的几万双筷子造成的。"有人说:"我在随行医学院就亲眼见识过这样一棵‘筷子树’,好几米高,相当壮观!"有人叹气说:"那都是森林  相似文献   

16.
正不经意间我发现校园里那棵泡桐树开花了。前几天枝条上还是光秃秃的,如今己繁花满树,空气中也弥漫着那特有的清香。我驻足欣赏着,泡桐的花虽然灿烂,但由于略染红晕,没有梨花的皎洁:虽然也有香味,但稍带泥土的味道,也没有玉兰的芳香醉人,加上灰褐色的树干和枝条,一切都让人觉得非常朴素,一点也不招摇。凝神品味中,我思绪的触角伸向了记忆的深处,眼前浮现出那朵朵桐花来。小时候,祖母带着父亲兄弟三人买了一间土砖屋,这原是外村人  相似文献   

17.
怀素成为唐代大书法家,有着芭蕉的功劳。当初习字没纸,他就成千上万地栽植这种大叶片植物,叶阔好当纸。他以"绿天"命名居所,欣欣然,满眼叶绿。蕉叶写字的心境,与听雨芭蕉不同,与李清照词也不同:"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庭院几棵芭蕉,减了暑热,增了色彩和情调。这就有一问:谁说不要"芭蕉"?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讨论“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问题的时候,使我想到《庄子·山木篇》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一棵长得奇形怪状的树,由于它不能成材,因此樵夫没有把它砍掉,它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如果它成材,就会被砍掉,而不能保存。另有一只不会叫的鹅,因为它不会叫,而被杀了请庆子师徒吃,这只鹅没有能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它如果会叫,就会不被杀来吃,而能保存下来。于是庆子的弟子问庄子: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保存下来;这只鹅因为不会叫(按:也指没有用),而被杀了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办呢?庄子回答说: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样好保存自己。这个故事说明事物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在讨论文化问题上,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应有“墙”,还是应“无墙”。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用中国哲学的规点看,“有墙”与“无墙”好象是矛盾的,但在中国哲学中“有墙”和“无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时,它往往呈现出一种“在有墙与无墙之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然后挑了几株最壮实的准备栽在门前。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腿就有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有些犹豫。但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终于点了点头——就算它最终长  相似文献   

20.
怀念乌鸦     
儿时家乡许多美好的记忆经常像过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浮现,乌鸦就是其中之一。记得当时我们村庄的西头,有一片茂密的榆树林,林中足有几十个乌鸦窝,成了名副其实的乌鸦“住宅小区”。我和小伙伴们常去掏乌鸦蛋。村东头几棵高大的杨树上,只有几个喜鹊窝而没有乌鸦窝。常听老人说,喜鹊手巧,不但会做花衣裳,还会盖房子,它们的窝垒得大而坚固,像只挂在树上的大灯笼;而乌鸦从小只知道多嘴多舌,笨手笨脚,只会做件黑糊糊的衣裳,盖房子的技术更差,它的窝像个朝天接水的“敞口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