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受杨义先生《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启发,从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出发对‘嗬花淀”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进行了理论论证,认为,从风格要素、师友要求、交往行为要求、同仁刊物和报纸专栏要素等,可以明确“荷花淀”派作为一个流派已具备条件,虽未形成社团组织,那是有其特殊的时代原因的,作为文学流派,荷花淀派无疑是有其存在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流派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大概念。它的提出,一向被认为是文学成熟的一大标志。尽管自古及今也有些人如浙西词派的厉鹗、新月派的徐志摩等反对提倡文学流派意识,但是流派的产生始终都是文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的,也有不自觉的。一个流派的成立,概不外乎三大要素:流派统系、宗主或盟主以及流派风格(参看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诗歌流派有意  相似文献   

3.
《"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现代中国文学社团和作家群体文化生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是杨洪承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领域中的又一新成果。《"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社团与作家群体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4.
文学流派是在诸多因素及其复杂关系中构成的。相同或相近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是基本必备条件。组织形式和相应的流派活动是流派公式中的一个变量,但它作为外部显性特征往往是人们识别文学流派的关键。七月派是一个完备性与典型性程度最高的文学流派,它在存在形式上集中又开放的双重特征,说明了流派巨大的包容量和影响力,是流派高质量的一个标志。七月派表现出众多艺术个性的气脉相通,在作家个性与流派共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方面,七月派为文学流派能够发展和得以成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杨洪承教授长期耕耘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等方面建树颇多.  相似文献   

6.
在士大夫阶层群体自觉的历程上,第一次给文学艺术带来一代新风的是曹魏时期的邺下文人集团。沿着建安文人开辟的文学自觉道路,两晋南朝相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人社团和文学流派。相对而言,其政治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明显不如建安、正始时期强烈,但煽扬一代诗风,呼唤新的文学观念,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第一次从纯艺术的角度考察文艺的自身规律,使中古文坛异彩纷呈,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综合研究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创作实践,可以得出结论:(1)知识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其变化,往往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发展演变的最为直接的动因;(2)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能否提出具有开创性、时代性的文学主张,进行较为成功的文学批评,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能否相互吸收,相互尊重,完全发挥艺术个性;(3)官方意识形态乃至政治权威能否在文学领域发挥良好的作用,取决于它能否超越政治关系,与文人阶层建立起情感基础,以艺术上的“知音”团结他们,充分照顾他们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近20年来的现代文学流派研究进行反思,力图总结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以为今后研究的参考,从而促使流派研究更趋科学并得以深化。文章主要就流派确认标准和怎样进行具体研究等问题进行阐述,并提供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有:社会历史;思想理论;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中心内容表现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创作精神主张表现主观现实和内心世界,是表现论而非反映论。它最主要的流派是象征主义文学和未来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客体、研究方式与研究主体的和谐统一──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而及朱德发的学术个性臧恩钰,李春林近来,随着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出现了一些关于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的专著。如贾植芳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  相似文献   

10.
一些文学理象没有称谓,极碍于表达。为此,提出文学思丛、文学潮流、创作方法流派、文学潮流派四个新概念,并给予界定。  相似文献   

11.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去研究,是一种艰难的整合,除《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少数几种论著较令人满意外,有份量的,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著作还是太少,今后如要编写新的文学史,寻求突破性的进展,仍必须把更新文学史观念和方法放在首位,此外,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再次,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应倡导扎实,严谨的学风,强调学术论著撰写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教育与文学之间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不过此类研究仍局限于大学教育与文学变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上。事实上,中国近代文学的变革与中小学教育规约之间同样存在密切关系。近代中小学教育规约对语言、文字、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新要求,哺育了文学领域新的语言文字观和诸多文学论题,从而促进了近代文学的变革。1918年胡适提出的“国语文学”论题正是这种哺育关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是它的整体意识与创新意识。继承古印第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表达反帝反殖反独裁的共同主题以及拉美作家的群体意识是其整体意识的标识。拉美文学经历了由依附、模仿到独立的道路 ,正确处理文学的批判与继承、扬弃与创造的关系 ,坚持拉美文学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坚持文学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文艺和“战国策派”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相提并论的,被斥之为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流派。研究证明,它们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流派。通过对其成员组成、文艺观、时代观以及理论渊源几个方面的辨析表明,“民族主义”文艺派是为国民党政治统制“代言”;“战国策派”文艺则为中国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而“立言”,同时还是实现该派“战时文化反思和重建”主旨的一支重要力量,自觉承担着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学是美国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五种美国中学的世界文学教科书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71篇,包括先秦典籍、中古诗词、现当代作品、民间故事、美国华裔文学等。教科书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在选录时,重视中国文学中能够反映普世价值的作品。教材或以主题编目,或以区域和时代划类。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教学案例很好地体现了五种教材强调的整体语言艺术教学方法。美国的中国文学教学特点表现在:具有系统性,强调整体性;具有广度、深度,而且注重有意义的主题教学;注重从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语言表达技巧、语体风格等各方面去讲解所选作品;注重激发学生思考创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着内涵不清、外延模糊的问题。这门课程是一门从文学系统整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深入考察的专业选修课。为了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有必要加强本课程的地位,同时,还应该厘清本课程的内涵、确定外延、改革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最新的变化为讨论其中涉及的外国文学教学的性质 ,外国文学选目及评价方面的变化和意义 ,新形势下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提供了现实条件。外国文学中译本 ,是中国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 ,是现代白话文的特殊组成部分 ,所以也必然是中国语文的一部分。新版大纲和教材的外国文学选材范围大幅度拓宽 ,评价趋向多元化 ,同时保持了意识形态的连续性。面对如此教学实际 ,从人性、社会批判、命运或象征三层次提炼和整合作品主题是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到古代--叶维廉及其诗歌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维廉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中国台湾文坛的人物,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建树,因此,他也就具有了多重的身份,既是诗人,也是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既是著名的教授,也是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在他的文化建树中,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杰出的意义。从他诗歌创作的历程看,他走过了一条从现代到古代,从西方到东方的道路,而他诗歌的意义则在于比较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新诗追求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思想,艺术倾向,为我们探讨中国20世纪新诗成功的经验,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状况,以及身处其中的文化人特殊的生活体验、精神感受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进入21世纪,这一情形有重要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正视这一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主题。这些研究涉及对伪满洲国文学整体的把握,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分析,以及原始文献的系统搜集和整理。伪满洲文学研究在当前的突破值得关注,这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出现了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