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韩愈碑志作品现存七十五篇,将近占他全部散文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但在韩愈研究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常为人们所提到的仅《柳子厚墓志铭》等少数作品,大部分作品或以“谀墓”的罪名一笔抹煞,或被视为“无价值”而排斥在研究的范围之外。事实上,韩愈的碑志是他全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韩愈积极的思想政治倾向,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研究韩愈和整个唐代“古文运动”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论韩愈古文与小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与传奇生成于同一文化环境。小说与韩愈古文同其叙事性,证明了二者确有通同之处。韩愈融通古文与小说的创作尝试可分为“小说古文”和“古文小说”两个层面。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是古文与传奇沟通的一座桥梁,也是韩愈“小说古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小说对于韩愈古文的影响还表现在后者对可读性的追求上。韩愈还熔古文与小说于一炉,大胆创新,写出了被人称为“古文小说”的《石鼎联句诗序》和《毛颖传》。中唐时文学审美的大趋势是由雅人俗,时风众势,韩愈不可能遗世独立。小说与古文两种文体间的天然联系对促成韩愈古文与小说的艺术交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韩愈是唐代古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飙激浪,污流不滞”(皇甫湜《谕业》),“自诸子以来未有也”(石介《尊韩》)。这种成功,是他对前代文学“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俱收并蓄,待用无遗”(韩愈《进学解》)的必然结果。韩愈之后的赵德,在《文录序》中曾这样评价韩愈和他的散文:“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以韩愈散文的成就比于先秦古文,实在是不过分的。这种评价同时也昭示了韩愈散文与先秦古文的流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韩愈现存碑志作品75篇,数量不少,质量也较高。但在韩愈研究中,并没有给以足够重视,经常为人们提到的仅只《柳子厚墓志铭》,大多数则以“谀墓”的罪名被排斥在研究的范围之外。即是被视为优秀作品的《柳子厚墓志铭》,有人也认为韩愈在其中攻击柳宗元,发泄对“永贞革新”的不满。事实上,韩愈的碑志是他全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少作品反映了他积极的思想政治倾向,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退一步讲,即使是“谀墓”之文,我们也可以分析他“谀墓”的  相似文献   

5.
韩愈(768—824)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写的《师说》,是为了送给他的学生李蟠,因为李蟠“不拘于时”,能够摆脱学风不正的束缚,重视师道,大胆学习古文、古道,韩愈才写《师说》送给他,积  相似文献   

6.
所谓煽情传神法,即煽动学生情绪、情感,传授特定的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的教育从古至今一直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我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他的《师说》中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观。“道”即一种民族精神。韩愈把“道”放在了第一位,足见韩愈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古文运动 ,不仅是一场文体、文风的革新运动 ,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语言的大变革。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和倡导者 ,只是柳宗元逻辑思维严密、性格谦和 ,文章以峭拔见长 ;而韩愈则好名利、有霸气 ,文章以气势和新奇取胜。在散文语言的革新上 ,韩愈的主张及实践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韩愈重文 ,他虽然说“文以明道” ,但事实上他更为注重的是文学传统 ,而不是儒学传统 ,这是历代古文评论家们都注意到了的问题。仅“文辞”二字 ,就在韩愈的诗文中出现了二十多次 ,可见他对文章语言的重视。朱熹在《朱子语类》…  相似文献   

8.
(一)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苏轼父子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文学创作自身的重视之上。韩愈倡道古文的宗旨很突出:“思古人而不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题哀辞后》;柳宗元强调的也是“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欧阳修的“吾之为文,必以道俱。”(见苏轼《欧阳修墓志铭》)虽然将文与道稍稍持平,但重心仍然不在文上;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干脆将文学等同于“礼教治政”(《上人书》);曾巩则严守“一切文章都必须折衷于圣人”(《新目录序》)的基本原则。然而苏洵首先将文看作一项独立于道的事业.在论文必不离道…  相似文献   

9.
李平 《学语文》2003,(2):8-9
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散文,而“序文”又是他散文中别具一格的珍品。韩愈的长文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气势捭阖;就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同样写得曲折多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下简称《送董序》)就是一例,全文只有151字,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有一唱三叹之妙。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一生,在致力古文实践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在古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虽然他没有理论专著,但是从他给朋友、弟子的书信及其它赠序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关乎对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中诸因素关系作用的探讨和描述,是值得我们“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学解》)的。本文所论及的“不平则鸣”观点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原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历史上以原道为题的文论有很多,其中以韩愈的《原道》篇最为著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原道》既是“儒学复古运动的宣言书,又是古文运动的压卷之作”[张慧.“道”之意义的生成与流动——以刘勰、韩愈、章学诚之《原道》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2.
刘水强 《现代语文》2008,(12):49-49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相似文献   

13.
我们讲《师说》,总不免要提一下唐代古文运动。那么,《师说》与古文运动是个什么关系呢?弄明白了这一点,对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无疑是有帮助的。先从古文说起。“古文”这个概念,是韩愈最先提出来的。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之为古文,并把它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开来。在中唐德宗统治的后期,由于韩愈等人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到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于是业绩更著,影响更大,终于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古文运动”。从贞元十二…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倡导儒学复兴运动时写下了著名的《原道》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与佛、道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他的“道”和道统说,立异于佛、道而言的,但却有着广泛的针对性。在当时,不仅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发展,而且对中唐封建社会的政治和人们的思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唐代中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于贞元十七年(801)写给李翊的《答李翊书》,是一篇谈自己“古文”创作体会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篇著名文论。作者在文章中较全面、具体地介绍了自己写作古文的态度和过程,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谓“古文”是和骈文相对立的概念,它的主要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象骈文那样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和用典,比较接近口语。它恢复了先秦诸子散文和两汉史传文、论说文那种文体写作的传统,故称为“古文”。古文运动则主要是指在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具体地  相似文献   

16.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对古文运动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他写出了大量的具有典范性的作品,显示了古文运动的实绩,从而日益广泛地赢得了社会的承认。韩愈有很多创作经验值得总结,在这里,只就韩愈的“能自树立”,雄壮奔放和生动、形象等写作特点,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先生1954年著《论韩愈》一文,是研究中国中世纪史划时代的文章。本文作者分析了《论韩愈》一文的意旨。指出文中以“尊王攘夷”为古文运动之中心思想,强调了一方面吸引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唐代不仅是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而且也是散文高度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涌现出韩愈、柳宗元等杰出的散文家。他们极力倡导古文运动,大反魏晋以来所盛行的、只讲音律辞藻、不求思想内容的骈文。主张学习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提倡散体,要求“因事陈词”,要“词必己出”、“辞事相称”、“文从字顺”,立志创建一种新型散文。他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创作出不少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别致的散文。尤其韩愈,他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主张“唯陈言之务去”,“不袭踏前人一言一句”,特别强调要结合时代要求创作,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并把自己的理论广泛地用于政论、杂说、书序以至祭文墓志铭等各种体裁,创作了许多优秀篇章。《原毁》就是其中的一篇。 《原毁》的“原”,推本究原,有议论之意;“毁”即毁谤。“原毁”就是论毁谤,即推究毁谤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篇著名的政论文。作者通过古今君子在“责己”、“待人”两个方面截然不同的态度的鲜明对比,列举事实,精辟分析,阐明观点。指出“怠”  相似文献   

19.
《师说》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论说“师道”的文章,作者对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学于师的风气作了针对性极强的批判,发人深省。本文是篇文质兼美的古文典范之作,然而后人对文中字句的理解依然存在着分歧,“受”字就是一例。文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行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对该句的注释是:“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生、解释疑难问题的。……受,通‘授’。”大部分学者对“受”的解释是一致的,认为“受”与“授”通。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文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等。笔者以…  相似文献   

20.
一切文学作品,都以独创为贵,这是人们公认的。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里称赞樊宗师著作之富:“然而必出于已,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在铭辞中,韩愈又批评当世说:“唯古于词必已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所以他自己作文“唯陈言之务去”,他能被后人尊为“文起八代之衰”,和这种主张独创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