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记者,最可悲的就是自己的作品在播出之后观众没有任何反应或者感想,这样的新闻做了等于白做.要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贴近性,新闻角度的选取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纯粹的会议新闻,一般是很难吸引观众的,我们泰兴广播电视台8频道<大众关注>确立了"不要把会议报道成会议"的思路.像两会报道这样一些重大的会议报道,我们尝试着尽量多报道一些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提案和议案,让老百姓更能直接感受到会议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过于宏观的内容和反反复复的会议画面.毕竟不是我们大多数老百姓所乐意见到的.这时我们要把视角放得更低,或者说用更加贴近老百姓的视角,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更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去帮助他们去解读一些重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成熟,经济活动深入百姓生活,一些事关宏观的“大财经”新闻,已从过去与老百姓若即若离变为休戚与共。地方晚报应抓住机遇,提高对“大财经”报道的认识,多从老百姓角度进行报道,使其成为通俗有用的信息,从而强化服务功能,增强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新闻宣传中特别是成就报道,常会有些宏观报道,题大文字长。这当然是需要的。但读者、老百姓每天生活在忙忙碌碌、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如果能抓住其身边的小事,特别能触摸到、感觉到的事情入手去报道,去展现我们的成就,其效果肯定更好,至少是读来十分亲切、亲近,易于接受。因为这种报道可以使人感同身受,接近性就更强。比如十六大宣传,发了不少宏观报道,列举了大量数据,这也很  相似文献   

4.
电视台每年都会对地方的两会召开进行大量的集中报道,主要采用时政报道的方式,内容过于形式化,解读方式不适舍普通百姓,所以报道往往关注度不高,影响力小,无法取得相应的宣传效果。针对于此,辽阳电视台大胆创新,采取跳出两会的报道方式,尝试“变时政报道为民生报道”的新形式,通过“把两会政策解读为衣食住行”、“微观入手宏观把握”的手段,生动形象的贴近性报道让老百姓从切身利益上了解两会,认同两会,真正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老百姓与代表互动,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5.
广播记者要增强时政新闻的可听性就要从报道的指导思想、写作内容和创作手法上下工夫. 一、报道的指导思想要从民生、民意、民情出发.广播听众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要求往往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而一些电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多为会议新闻报道,内容停留在程序上、会场上,造成百姓对时政新闻的厌倦和反感.其实,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会议都有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内容.如果在报道会议新闻时,记者、编辑多留意会议上什么是老百姓关注的,哪些是老百姓感兴趣的内容,将关注点放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上,你想不让老百姓听,他还和你急呢!  相似文献   

6.
新闻宣传中特别是成就报道,常会有些宏观报道,题大文字长,这当然是需要的,但读者、老百姓是生活在每天忙忙碌碌、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如果能抓住其身边的小事,特别是能触摸到、感觉到的事情入手去报道,去展现我们的成就,其效果肯定更好,至少是读来十分亲切、亲近,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在电视界,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镜头朝下唱民歌”,意思是说电视新闻的镜头要对准老百姓、围绕老百姓来报道,不能“仰视”上层,看不到老百姓,使我们的电视新闻让老百姓觉得高高在上,缺少亲和力。那么,电视新闻宣传如何入情入理,如何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如何符合中央提出改进电视会议报道的“三贴近”要求,从而使电视新闻达到“人文关怀”呢?笔者觉得,要做到这点.新闻记者应端正思维方式,摆正镜头位置,从选题、采访视角和平民心态等入手,才能使我们的电视新闻达到“唱民歌、实施人文关怀”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经济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有反映经济总貌的宏观报道,还需要有能体现具有宏观意识的微观经济报道。因为,现实生活中,微观经济活动是大量存在的,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全局意义的微观经济活动加以报道,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应写好具有宏观意识的微观经济报道。何谓微观经济报道要有宏观意识?一般是指把微观经济报道置于全局统率下,从经济的全局和社会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并把报道对象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和社会系统中加以审视的思维方式。要有宏观意识,就是要有全…  相似文献   

9.
寻找贴近的东西成就报道中报道所取得的成就,要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否则,人家不相信,结果会适得其反。我们认为采写成就报道起码要做到三个贴近:一是事例贴近。成就报道选择事例非常重要;怎样寻找切入点,怎么把主题融化在事例之中,体现在老百姓周围是关键。报道的事例要选择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带有普遍性而又容易被忽视的,这样才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达到好的宣传效果。二是采访对象贴近。报道同一成就,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宣传效果也会不同。如,报道城市面貌的变化,选择市长讲城市面积扩大了多少,街道面积增加了多少…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改革的基本国策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尽管会有缺点、错误、困难、挫折,但成就总是主要的。这已为近十年的实践所证明。经济报道以反映建设成就为主,理所当然,这一点决不应动摇。宣传建设成就,不仅能使人民群众不断地具体地了解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中得到鼓舞,增强努力建设的信心,而且从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事实,表明党的开放、改革方针政策的正确,坚定人们进一步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决心。但是报道建设成就,必须实事求是,了解读者心理,作恰如其分的宣传。否则,效果适得其反。五十年代初期,我们的成就报道,在表明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下半年开始,很多观众看电视新闻节目时发现:向来以国家领导人活动作为头条的《新闻联播》居然在头条说起了草根老百姓的生活,新闻中多了一份对普通民生的诚意情怀;向来以宏观报道为主的时政新闻里多了  相似文献   

12.
新春走基层的目的,是让记者在走的过程中发现“新”、拍出“新”,让老百姓在报道中感受生活的温暖、领悟奋斗的真谛、获得心灵的启迪。记者要透彻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带着问题和思考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以细节增强报道的真实感,传递时代温度,诠释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建国40周年时,全国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都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各种形式,作了大量的反映建设成就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多数是从宏观着眼,列举全国、全省、全市许多对比数字,概括说明各项工作的突出成绩,也有的是平铺直叙地写一件事,或是写个人不平凡的经历。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我最欣赏的,还是有的记者用自己几十年前报道的某人某事,加上最近采访的该人该事的变化情祝,合在一起写成的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
加强宏观分析性经济报道刘毛雅宏观分析性经济报道,就是指记者以宏观视野把握新近发生的全局性和能影响全局的经济决策、动态及问题,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经济报道。它与采写个别经济事实或某个具体企业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报道相对立,且要...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导向器。如何在大量日常报道中,体现出导向作用,是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重要课题。一、用最新的事实说话,引导读者对社会宏观层面的变化形成心理认同和有定性评价,是新闻媒体正确发挥导向功能的最大优势,也是我们长期追来的目标。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是北京青年报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对读者心理“正强化”的基本手段,这非常有利于使正确行为和意识巩固、提高及辐射开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报道方面,显示了理想的社会效应。我们组织的“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经济报道更贴近百姓?可在三个方面尝试:①要有“平民视角”,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经济动态和经济现象;②要有“平民思维”,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③采用“平民表达”,用老百姓的语言说话,用讲故事的方法写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17.
孙倩 《新闻世界》2010,(7):37-38
地方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以增强权威性、贴近性和提升影响力?笔者认为地方经济新闻不仅要报道老百姓关心的国家方针、政策和地方政府对经济建设、经济工作的部署、决策,使经济新闻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还要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旅游等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对象,使经济新闻具有贴近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18.
中宣部和总政治部最近在空军建军60周年的对外宣传上强调,要存全国各媒体上大力宣传军队的建设成就.但同时也强调,必须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抓好宣传报道。那么,作为地方媒体.如何在军队严格保密制度下,做好主题军事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新闻的竞争愈演愈烈,电视新闻节目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打好贴近性、时效性、参与性这三张牌。首先要打好贴近性这张牌。要在内容上贴近。要真正关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需求。要真正把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报道好,要真正反映他们的生活,要不怕鸡毛蒜皮,不怕家长里短。《新北方》是辽宁电视台2005年开始精心打造的一档新闻节目,每一条新闻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条条围绕老百姓的生活做文章,“张家长李家短”都在屏幕上得以展现,如此贴近百姓的新闻,老百姓想不看都难。节目推出一年多来,“致力民生、新闻力量”的口号深入…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它代表着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而如今,在广播电视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满足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对信息获得的渴望和诉求,呈现出了新闻节目大扩容、新闻题材大贴近和新闻状态不断创新的新状态、新格局和新走向。一、民生新闻要有本土特色民生新闻的思想性要从报道角度上体现出来。地方台在新闻节目题材的选择和报道上,应尽可能地突出本土化特色。目前的民生新闻节目竞争激烈,节目资源共享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缺失了独特角度的报道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